《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散发着鱼腥味儿的“山野菜” 文/成在渊
发布日期:2018-01-18浏览次数: 字号:[ ]

 

        在我国很少有一种野菜能够让人们如此泾渭分明地表达对它的喜爱或者厌恶。在网友们评选出的十大最难吃蔬菜排行榜上,它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在街头巷尾的饭馆里总是有不少食客对其趋之若鹜,它就是鱼腥草。如今,随着大家越来越崇尚自然、追求真朴,野生或家种的鱼腥草已成为了身价倍增的“山野菜”。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猪鼻孔、蕺菜等,是木兰纲,胡椒目,三白草科,蕺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各个省、市、自治区。鱼腥草带有特殊的腥臭味,叶子和根茎可作为野菜食用,也可入药,具清热、祛暑、解毒之效。

 

文化“鱼腥草”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张衡先生在以其家乡为咏写对象的作品《南都赋》中就写道:“若其园囿,则有蓼蕺蘘荷……”这其中的蕺就是指的鱼腥草。由此也不难看出,在东汉时期鱼腥草这种植物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歌颂家乡的时候也不忘告诉大家,我那人杰地灵、美丽妖娆的老家也是有鱼腥草吃的。

       实际上,我国先民们早在2000多年前便已把鱼腥草作为重要的野菜下饭,甚至是充饥。绍兴古城内有座“蕺山”,就是因为山上多生长“蕺草”而得名。古之“蕺草”就是现在的鱼腥草,传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炼意励志之时,曾带领众人择蕺草而食之。

        鱼腥草植株的茎呈扁圆柱形扭曲状态,一般长20~35cm,直径0.2~0.3cm。其表面棕褐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鱼腥草的植株体质脆,易折断。其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度一般在3-5厘米,宽3-4厘米。叶子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呈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则为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每年56月为鱼腥草的花期,其穗状花序顶生为黄棕色,花瓣白色。至1011月左右果实成熟。

       鱼腥草性喜湿润肥沃,光照不强的环境,于沼泽、沟壑、水渠、溪流、田埂边常见。在我国西南云、贵、川等地,每逢春暖花开之时人民群众往往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到野外挖而食之。

       而即便在西南地区,食用鱼腥草的方法也有着天壤之别。各地烹饪鱼腥草的特色菜品,也早已经成为了地方的一张名片,让你更加容易区分贵州人、云南人和四川人的饮食文化特色——用鱼腥草炒饭的必然是贵州人;用皮蛋和鱼腥草搭配的则一定是云南人;即便是在饮食上一贯精雕细琢的四川人,遇到鱼腥草这种“野孩子”也就全然“赤膊上阵”,仅以盐巴、花椒面加油辣子一拌,便成就出一道可圈可点、麻辣味十足的川菜名品。

 

中药“鱼腥草”

        虽然鱼腥草有勾践这位著名的君王垂爱于前,但是长久以来,除了在我国西南地区之外,在其余地方的菜谱里始终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多年前曾见一位北方的朋友在第一次品尝凉拌鱼腥草时,入口便面如苦瓜,做欲呕吐状。据说那种强烈的鱼腥气味让其感觉比口服“敌敌畏”、“百草枯”等药品更为难以忍受。因此,作为中药的鱼腥草,才更为国人所熟知。

        从现有的史料看,从魏晋时起它便正式作为药用,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在历史变迁发展中,鱼腥草一直扮演药、食两用的双重角色,为民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鱼腥草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这两类化学成分。挥发油中主为癸酰乙醛、月桂烯、甲基正壬酮、L-蒎烯等;黄酮有金丝桃苷、槲皮苷等。

        药理学研究认为鱼腥草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等作用;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备解素,因而可提高免疫力。此外还有利尿、抗肿瘤、止咳等作用。

       不过,与鲜食其嫩叶、新茎不同,中药使用的鱼腥草需要在“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在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鱼腥草提炼制作的鱼腥草注射药剂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等病症。至2006年,由于有数百例使用鱼腥草注射制剂后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出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于当年6月起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

       据了解,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真正原因和所有的中药注射液一样,在经过人工提取过程中,受技术限制无法达到纯制剂的要求,植物蛋白无法去尽,因此才容易造成过敏反应。

        不过,作为一味中药鱼腥草目前仍然被广泛使用。实际上在西南地区,晒干之后的鱼腥草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之物品。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每遇伤风感冒、头疼发热都会取其泡茶或者煮水服用以缓解症状。

 

趣话“鱼腥草”

        鱼腥草除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之外,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国亦有生长。在缅甸北部因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其食用方法与云南类似。在越南,鱼腥草被称为“鱼味生菜”。在印度则与咖喱相结合,但仅仅作为一种小众的香料来使用。

       虽然蕺菜属的植物仅鱼腥草一种,但其同类三白草科的植物却还有不少。它们的特点都是耐湿、易于繁殖、叶片色彩多变、花期长且美观。当标新立异的欧洲人遇到三白草科的植物之后,竟然使得这类野草一步踏入了园林艺术的大雅之堂,栽培至今已经繁育出很多的园艺色艺品种。在我国园艺市场上,也有了鱼腥草一类的品种。

        鱼腥草虽然在我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但在某些热带国家已成为威胁本地植物的入侵植物。据了解,在我国,鱼腥草的种子发芽率不高,发芽适宜17-25℃变温,发芽率为20%左右,而无性繁殖简单、易行。所以,群众种植鱼腥草一般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只要地里面留有一小节鱼腥草的根茎,一旦温度、湿度适宜,它便又会枝繁叶茂地生长开来。

        实际上,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成都周边,种植、销售鱼腥草早已形成一条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已经有无数农户依靠种植鱼腥草,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