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心地带有一个内陆国家,叫乍得共和国。乍得远离海洋,首都恩贾梅纳距离最邻近的出海口喀麦隆的杜阿拉,也有1970公里。该国西部有一个内陆淡水湖叫乍得湖(Chad,Lake),“Chad”在当地语言中意译为水,有“一片汪洋”的意思,乍得共和国的国名就源于这个湖泊。乍得湖作为一个国际湖泊,湖区周围有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环绕,其中属于乍得的部分于2001年8月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该湿地是乍得现在最大的湿地。乍得湿地的主要类型为淡水湖泊,湖泊周围分布着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等。乍得国土大部分为沙漠地区,全年高温炎热,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存在着非洲的第二大湿地——乍得湿地,这不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什么?
据地质学家们提供的研究报告,乍得湖是由大陆局部凹陷形成的,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发育在古老大陆上的一个原始盆地里,曾是世界第二大湖泊。在过去的12000年到7000年的时间里,乍得湖区曾三度扩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内海区域。据考证,最后一次扩展发生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当时的乍得湖水深160多米,最大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可以与里海媲美。但随着地壳运动,沧桑变迁,内海消失,留下了今日的乍得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三四千年以前,乍得湖同尼罗河、尼日尔河本来是相通的,乍得湖曾经是尼罗河的河源之一。在盛水季节,乍得湖水也经常漫溢到尼日尔河的最大支流贝努埃河,一直通向大西洋。后来由于天长日久,出海口河道泥沙淤塞,乍得湖与尼罗河、尼日尔河分道扬镳,才使乍得湖演变成今天的“内陆湖泊”。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湖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时可达2.2万平方千米,旱季时可缩小一半以上;湖面海拔281米,东部深,西部浅,平均深度1.5米,最大深度12米;水位年变幅0.6~0.9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乍得湖的水源来自自然降水和河流注入,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00到500毫米;沙里河和洛贡河每年提供4000到4500亿立方米的水量,大约占河流水源的85—90%,剩余的水量由科马杜古约贝河、姆布利河和富尔贝韦尔河等河流注入。没有出口的乍得湖有一独特之处,她夹在撒哈拉大沙漠和气候炎热的苏丹热带稀树干旱草原之间,理应和东非的其它湖泊一样是咸水湖,但乍得湖湖水的含盐度只有千分之零点几,湖区的西部和南部全是淡水,东部和北部也只是略带一点咸味,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
乍得湿地沿湖一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牧区。沿湖国家在湖滨地带兴修水利,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等。过去这里盛产棉花、花生、稻米、薯类,每年还出产数百万吨的豇豆、玉米、大豆、洋葱和其他的农产品;牧民们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地区内放牧着成群的牛羊和骆驼。
乍得湿地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湖区是一个天然渔场,湖水质优水浅,温度偏高。尽管它和其它水系隔绝,但所产的鱼种几乎和周围的水域没有两样。整个乍得湖盆地拥有179种鱼类,乍得湖本身拥有85种鱼类,大量的泥鳅鱼、尼罗河鲈鱼、鲶鱼、河豚、虎形鱼……从湖中源源产出。湖区周围有5000多户人家专靠捕鱼为生。
乍得湿地中,小群岛(包括漂浮的岛屿)、芦苇、泥滩和沼泽地的面积超过乍得湖面积的一半。这块湿地曾是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天堂,大象、河马、鳄鱼等大型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在这里传宗接代;大量的水禽和滨鸟,包括一些稀有的鸟类如流苏鹬、鹪莺、云雀、黑冠鹤和越冬鸭等候鸟在此繁衍生息;非洲猎豹、条纹鬣狗、野猫等也曾一度在湖边栖息。
乍得湖四周的浅水区,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这些植物不仅可以用来编织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更是用来造纸的上等原料。沿岸也生产一些食盐和天然碱,主要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乍得湖是世界上盛产螺旋藻的三大天然湖泊之一(另两个是中国云南丽江境内的程海湖与墨西哥特斯科科湖,特斯科科湖现已填平)。每年夏秋之季,这种蓝绿色的丝状浮游生物便聚集湖面,当地土著人用网眼极细的网兜打捞它们,放在沙滩上滤水爆晒,然后制成干粮食用。六十年代初,法国石油研究所探险队在穿越贫瘠的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发现居住在乍得湖畔的土著人,虽然生存环境恶劣却个个健壮如牛。经法国科学家探其究竟,令人惊讶地发现原来是土著人经常食用螺旋藻之故。螺旋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多糖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均衡的生物。
根据化石的研究显示,乍得湖的面积今昔变化惊人。有专家认为,大概在10,000年前,湖面积可能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里海的三倍还多。1823年,欧洲人首次测量乍得湖,当时把它列为全球最大的湖泊。1908年乍得湖发生过一次严重干旱,至1960年代,水位再次上升,出现了数十年来最辽阔的面积——26000平方公里。1984年又出现一次更加严峻的大旱灾,使水深跌到平均约为1.5公尺。至2000年,它已缩小至1500平方公里左右。短短40多年间湖面萎缩90%以上,2004年竟缩减至304平方公里;到了2007年,虽然季节因素对湖面积影响甚大,但即便是在雨季涨水期,浅平宽广的乍得湖面积始终达不到2000平方公里。据统计,2001至2013年,乍得湿地区域内季节性草本沼泽也发生了剧烈变化,面积减少了88%。
乍得湖水量大幅减少,面积日益萎缩,涉及自然与人为等多方面原因。受全球暖化影响,气候变异,当地持续降雨大减,出现长期的大旱,湖水蒸发强烈;河流因降雨减少,导致流进湖内的水量大减;沙漠侵蚀规模加剧,大撒哈拉沙漠有南移之势,加快了湖泊变为陆地的速度。除了自然因素外,乍得湖萎缩还要归因于诸多人为因素。乍得湖位于内陆干旱地区,每逢夏季,湖水退却,当地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就会把沿湖土地开垦为耕地,过度开垦耕地,并开凿运河用于大规模的灌溉,使注入乍得湖的水源水量愈来愈少。湖水愈见下降,湖内鱼量也随著高速下降,愈来愈多渔夫转为农夫。这种不良循环,使湖的南部日趋干枯,有些运河已无法引水,农民则自行抽取残余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其他还有在水源河流上拦截河水、修建水库、建造水坝、兴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等,这些因素,导致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动物饲料短缺、牧场退化、牲畜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缺失。流域内依靠乍得湖为生的3000余万人,有将近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许多家庭已成为背井离乡的难民。
乍得湖周围四国在1964年成立了乍得湖流域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国当时同意共同出资,通过恢复植被、开凿人工河道和推广节水措施等手段为乍得湖补水。1994年,中非共和国也加入该委员会。
昔日乍得湖的自然风光质朴而优美,波光潋滟的湖面,清晰地倒映着船影;湖中的绿岛上水鸟盘旋,奇花盛开;那茂密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着柔美……但现实非常严峻,有关专家指出,乍得湖这泓数千万人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水,如果让她继续朝着彻底匿迹的方向演变,很可能会步撒哈拉其它地区的后尘,先退化为湿地和草原,随着植物枯萎退化,草原变成沙漠,湖区成为不毛之地,几十年后,这个美丽的湖泊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