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中越边境线上的“守护卫士”
发布日期:2016-01-14浏览次数: 字号:[ ]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境内的西南沿海地带,有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湿地——广西北仑河口湿地。和我国其他大多数滨海湿地相比,北仑河口湿地显得非比寻常,因为它南濒北部湾,西与越南交界(北仑河为中越两国界河),是横跨中越边境线的跨国湿地,不仅是我国海岸线最南端的起点,还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线长87公里,是以保护红树林、潮间带、海草床三种湿地类型及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1985年经原防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1990年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成功申报联合国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406.7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333.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26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分布有面积较大、连片生长的红树林,是典型的北部湾红树林。面积1274.15公顷,红树林植物有10科13种,其中连片木榄纯林和大面积老鼠勒纯林群落为国内罕见,在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是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和灌木,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通俗点讲,红树科植物就是既可以生长在海水中,又可以生长在淡水中的特殊植物,由于含有一种叫做“丹宁”的鞣酸类物质,红树科植物的树皮、木材常呈红褐色,因此被称为红树林。红树植物新陈代谢产生的物质为海洋和陆地上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又成为各种底栖动物和鱼类的食物,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此,红树林是世界上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停歇地,更是各种海鸟觅食栖息,繁殖的场所。    和许多以红树林为基础的滨海湿地一样,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统计,保护区内除了生长有超过800种的常见高等植物以外,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计94属124种,其中古老海洋动物鸭嘴海豆芽属于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圆尾鲎、中国鲎和黄鲎为中国二类保护海洋动物。保护区内还有鱼类34种、浮游动物33属46种。北仑河口湿地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物生殖洄游、觅食、繁殖和栖息的重要场所,对维护中越两国相邻海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并且保护区位于亚洲东部沿海和中西伯利亚中国中部两个鸟类迁徙线的交汇区,使得这里成为候鸟迁徙国际通道的重要停歇站和繁殖地。据多年观测记录数据显示,目前保护区内已经监测有记录的鸟类228种,隶属于16目49科。每年飞抵保护区越冬和途经保护区的鸟类约有10万只以上,其中85%以上是候鸟。并且,近年来还观察到黑脸琵鹭、勺嘴鹬、小鸦鹃、褐翅鸦鹃等十几种全球性受威胁的珍稀鸟类。 2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得这里气候湿润、食物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异。十六世纪,大概在我国的明代时期,一些在北部湾打渔的渔民跟随鱼群的踪迹来到这一带海域,因见这里生长着大片的红树林,而且鱼虾丰沛,认为这里是一个具有魔力的地方,便在此定居下来,延续至今。这便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滨海渔业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    红树林不仅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京族百姓提供了天然的避风港,而且还使水上水下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如此,由于这里大面积的红树林对珍珠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保护和涵养作用,保护区内的白龙珍珠港出产的珍珠质地优良,不仅圆润剔透,光泽极佳,而且个头很大,有的直径甚至超过了18毫米。近年来,白龙珍珠港已经发展成为“南珠”重要的生产基地,珍珠养殖的产值每年达到亿元以上,成为沿海群众重要的致富渠道。    几百年来,北仑河口湿地上生活的京族人民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丰厚礼物,同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也形成了一些奇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踩高跷捕捞鱼虾”、湿地上的巨型八卦阵“海箔”等古老的捕鱼方法。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些古老的生产方式正在演变成为节庆活动上的表演项目,成为独有的人文景观。    独特的红树林自然风景以及当地百姓奇特的生产方式为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保护区距离防城港市区和东兴市区较近,且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区位优势。目前,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京族三岛”旅游度假区、万鹤山等景点已享有盛誉。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环境的完善,在给游客带来体验自然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保护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 3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对于内陆其他湿地,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中越边境线是以北仑河河道最深处划界的。北仑河水量季节性差别很大,在暴雨多发的季节,很可能会出现冲毁河堤的险情。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更会出现因为河道改变而产生国际纠纷。上世纪80年代,由于填海造田、围海养虾、红树砍伐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北仑河口湿地我国一侧的原生红树林曾遭到过严重破坏,损失66%左右。红树林的衰退直接加剧了水流对我国潮间带滩涂的侵蚀,导致北仑河主航道偏移和我国国土的流失。因此,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防止国土流失、保护领土和领海权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红树林有着“海上森林” 、“天然海岸卫士” 和“海水净化器”等多项美誉,其根系十分发达,为了能够在海洋潮间带生存,红树林依靠集体的力量,向上连片生长,向下密集扎根,它们茂密高大的枝体和盘根错节的根系在海岸边形成了天然的堤坝,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固定土壤,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加速海滩淤泥的沉积,使海岸不断向大海延伸,所以又被称为“造陆先锋”。 红树林还可以有效抵御破坏性风浪的袭击,起到保护海岸、防浪固堤的作用,同时,能够过滤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生活污水等),净化水质和空气,减少“赤潮”的发生。1986年,广西沿海曾发生近百年来未遇的特大风暴潮,海堤损毁严重,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基本得以保全,经济损失很小。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于保护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环境保护,累计投资5100万元,通过多个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恢复建设。据统计,现已初步完成保护区红树林恢复种植面积350亩,海草床恢复面积60亩,为保护区下一步的生态恢复做好坚实基础。同时,保护区成立了珍珠湾管理站、竹山管理站、巫头鸟类救护中心站,对生物多样性和海洋保护区进行监测,每年累计完成监测数据5000多组,监测内容主要为红树林的面积、树种、潮间带、红树林病虫害、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红树林海水环境、浮游动植物和沉积物环境等。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还为科学普及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近年来,保护区与国内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多次开展红树林保护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这种“从政府到社会各个层次广泛参与”的保护生态的工作经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称为“防城港生态保护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在GEF全球项目中推广。同时,保护区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环境署等机构开展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吸引了许多国外专家到保护区来考察研究,其国际知名度正在日益提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