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鉴湖(“鉴”在汉字简化前为“鑑”)在历史上的名气是很大的,可追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古越国的水利建设时期。据历史资料推究,鑑湖最初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天然湖泊,其湖面积可能不会很大。因湖沿岸及湖底的泥煤层具有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变换的功能,鉴湖水常年保持高度洁净的状态,清澈如镜,传说黄帝时常亲自在湖边磨镜。随着时代的变迁,该湖规模也随之变化。
最早的鉴湖,湖名至今众说纷纭,已不可考。几千年来,该湖曾出现“庆湖”、“贺家湖”、“镜湖”、“长湖”、“贺监湖”、“鑑湖”、“南湖”、”照湖”、“带湖”等别名。三国时出生在会稽山阴的谢承《会稽先贤传》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并渡渐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泊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湖曰‘庆湖’”。《会稽先贤传》也记载:东汉安帝刘祜在位时,刘祜的父亲名刘庆,为避其讳,庆姓改为贺姓,湖名也就相应而改名为“贺家湖”。
据南朝宋曾为会稽太守的孔灵符《会稽记》记载:“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创立镜湖”。但为何命名“镜湖”,说法各异。比较可信的是,当时此处的一些自然湖泊,归入新湖成为人工湖后,湖面宽阔,烟波浩淼,远处青山重叠,近处碧波映照,泛舟其中,有“镜中游”之感,“镜湖”之名因其鲜明的形象而为人们所接受。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称该湖为“长湖”或“大湖”, 记有“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贺监湖”之名源于唐代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在京为官五十多年,官至秘书监,八十多岁告老还乡,唐玄宗赐他“镜湖剡川一曲”,“镜湖”当时又增添了“贺监湖”的别称。
“鑑湖”之名,在北宋时才开始出现。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会稽鑑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另有一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敬”、 “镜”同音,遂将“镜湖”改名为“鑑湖” 。“南湖”、“照湖”、“带湖”等湖名,大约是民间称谓,经文人赞录而流传。
会稽山北麓平原在马臻建造镜湖前,大都是荒蛮沼泽之地,远望海潮涨落,近看芦苇茂密。每当山洪暴发或怒潮上溯,平原即成茫茫泽国,而干旱之时用于溉田的水却极其缺少。当时越地国穷民贫,百姓生计维艰。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郡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潴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建成了“镜湖”。这个在丘陵、沼泽平原、海涂之间的特殊的人工大型蓄水水利枢纽,是当时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蓄水、灌溉、蓄洪、防止咸潮内侵和内河航行等综合功能。“镜湖”全湖呈狭长形,规模巨大,有30多个杭州西湖那么大。南面是群山,北面是一条长60多公里的大堤,以绍兴城为中点,分成东西两湖。东湖到曹娥江,西湖至钱清江。据《绍兴历史地理》记载,整个湖周围长度为358里,陈桥驿《绍兴史话》介绍说,其面积(包括115个湖中洲岛在内)达206平方公里,民间号称“八百里鉴湖”。“镜湖”集雨面积达61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2.68亿立方米,总库容在4.4亿立方米以上。
镜湖既成,“荒服之地”变为“鱼米之乡”,“会稽山阴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患”,受益农田达9000余顷。东晋时期,“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晋元帝语会稽太守诸葛恢句),“天下巨镇,唯金陵与会稽耳”(陆游语),当时亦有“境绝利博,莫如镜湖”之评说。遗憾的是,马臻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蒙受冤屈被皇帝处以剥皮揎草(剖开肚子塞进杂草)的极刑,死得十分惨烈,终年仅54岁。当时,一群胆识超群的会稽百姓冒险将马臻的遗骸从京城偷运回来,礼葬于郡城偏门外东跨湖桥镜湖之畔,并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唐元和九年(814)重修马臻墓,新建马太守庙。北宋嘉佑年间,宋仁宗取“利民济世”之意追封马臻为“利济王”。
从魏晋开始到唐末,稽北丘陵的原始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肆意砍伐的结果,导致镜湖水土流失。晋代在山会平原开凿了萧绍运河,唐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塘修筑,镜湖泥沙沉淤不断加剧,湖、岸交叉纠结,堤桥随设,湖面缩小,其蓄水灌溉能力大大下降。但湖水仍清如镜,渔舟时见,依然是江南水乡之典型。
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开始,渐渐有豪绅在湖上建堤筑堰,围湖垦田。宋朝南渡后山会两县人口猛增,垦湖为田愈演愈烈,据统计,北宋至南宋,共盗湖垦田2000余顷。当时围绕复湖、浚湖和废湖曾展开讨论,曾巩、王十朋等官员、名家均撰文主张复湖、浚湖,并阐述废湖、盗湖为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原因,围湖为田终究不可逆转,鑑湖面积大幅度减少。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春夏之交,山阴县的西鑑湖堙废,会稽县的东鑑湖也于嘉定十七年(1224)堙废。
到元代,鑑湖已经名存实亡,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潴水。鑑湖的堙废使绍兴又成为水患旱灾之地,直到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三江闸,水旱灾害才得以锐减。此后,绍兴平原的蓄水灌溉虽为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所取代,但鑑湖对沿湖水田的灌溉及水上运输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镜湖建成以后,一度成为文人墨客向往之所。晋王羲之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为友人描绘会稽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唐代歌咏镜湖的丽句佳辞汗牛充栋:宋之问写有《早春泛镜湖》诗两首,表达了泛舟饱览镜湖春光的喜悦心情;李白有“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诗句赞美镜湖;贺知章有“鉴湖无风也自波”之赞叹,杜甫有“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孟浩然有“试览镜湖物,中流见底清”、“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曾游览浙东名胜,著名诗人元稹任浙东观察使时,两人曾赋诗赠答,赞美镜湖。元稹在赠白居易的诗中,戏言:“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白居易接信之后,回赠《酬微之夸镜湖》,亦戏言以答:“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两位诗人互相戏言同赞镜湖的趣事,传为文坛佳话。南宋绍兴籍诗人陆游写有不少与镜湖(鑑湖)相关的诗句:“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等。
历史上的鑑湖曾是绍兴的“母亲湖”,今之鉴湖已经算不上是湖泊,只有在零星散布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古鉴湖的残迹中依稀看出古鉴湖的轮廓,想在现在的绍兴地图上找到它,相当吃力。古鉴湖虽废,其作用犹存,今日在古鉴湖范围内残留的水面面积为30.4平方公里左右,蓄水量约0.4亿立方米。其主干道东起越城区亭山乡,西至柯桥区湖塘街道,东西长22.5公里,最宽处达300米,最窄处仅10余米,平均宽度108.4米,平均水深2.77米。这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与绍兴平原南部的河港相通,构成了特有的河湖一体的水网体系。今日鉴湖,是这一带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源,驰名中外的绍兴黄酒就用水质极佳的鉴湖水酿制的。
与镜湖有关联的绍兴风景区值得一提:绍兴柯岩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区内主要景点之一的鉴湖景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48.7%,建有东汉笛亭、南洋秋泛、五桥步月、葫芦醉岛等四处景点,与柯岩景区连缀一起,山水兼容、岩湖互衬。绍兴城北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中国首批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水平高,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尤以白鹭闻名;分布的植物有65科、132属、151种。作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湿地公园内历史文化遗存很多,216座桥梁形态各异。区域内的东浦古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徐锡麟故居是省级文保单位;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犭央犭茶湖(“犭央犭茶读作“昂桑”)中的避塘也是省级文保点。犭央犭茶湖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水面面积2.4平方公里,湖底有近1米的泥炭层,湖内避塘始建于明代,全长3.5公里,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构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