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三百年灭绝一种,兽类八千年灭绝一种;十七至十八世纪,每十年灭绝一种动物;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鸟兽每年灭绝一种;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一种植物灭绝,每天有一种动物灭绝。
地球上自出现生命以来,已经有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估计有5亿种生物在这个星球上生息过,有文献记载的就达170万种,生物学家估计,现存生物物种还不到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的1%,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生物真称得上是“历经劫难的幸存者”。
物种灭绝是地球进化史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原有生命类群一个接一个灭绝了,新的种群又不断出现,这本是正常的事。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个灭绝速度大大地加快了。有资料表明,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物种形成速度的一百至一千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灭绝速度都高。而且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又常常导致另外二十至三十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区域生态系统完好与否的标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都要通过生物多样性来完成,这是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我们常常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份滞留的作用形象地称之为“库”,滞留时间长、流动较慢的部分叫“贮存库”,滞留时间短、流动速度快的部分叫“交换库”。湿地具有动、植物、微生物种类多样丰富的特点,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和“交换库”。湿地在生物界一直有 “植物资源库”、“鸟的乐园”、“动物的天堂”、“物种基因库”、 “生物超市”等美誉。
湿地适宜的水土条件、良好的自然植被,为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共存共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滨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是构成全球陆地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为动植物保护了特定的优势种群。一片淡水沼泽湖泊,多样化的植被是它生态良好的体现。芦苇、蒲草、黑三棱、灯心草等挺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等浮水植物,眼子菜、睡莲、荇菜等浮叶植物,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藻类等浮游植物,构成和谐共生的群落,撑起湿地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些植物成熟了,它们的果实和根茎等又是两栖类、鱼类、贝类、水禽类动物的美餐;枯死了的植株,被线虫、菌类分解成碎屑,一部分成为动物的食物,一部分沉淀为有机物,成为植物新一轮生命的营养。湿地生物之间就这样形成微妙的生物链---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能量流动,使生物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生物链的最大价值在于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形成相互保护的网络,也正是这个强大的生态网络保护着地球上一切生灵的持续健康繁衍。
在生态学上,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有几千个遗传基因决定其特征,这些基因决定着它的颜色、高矮、重量、形状、抗病能力等特性。对每一物种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群,称之为“基因库”。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从基因库里提取不同的基因而发育起来,从而产生了遗传多样性。正是这种遗传多样性,生物得以进化并适应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物种相对丰富的国家,而且有很多是特有物种,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225科815属2276种。我国还拥有众多被称为生物界“活化石”的珍稀物种,如中生代的孑遗物种水松、水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接处发现幸存的约四百年历史的水杉巨树,成为当时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孑遗物种从沧桑岁月中走过,带来远古时期的信息,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像水松、水杉、宽叶水韭、中华水韭、红榄李、海南海桑、野大豆等珍稀物种,它们的分布、生存和延续,对研究古代地理学、地质学和植物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我国也拥有众多湿地野生动物。近代制药业产生前,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来自野生动、植物,现在直接以动植物为原料的药物仍占重要地位,在发展中国家,以动植物为主的传统药物是80%的人口维持健康的基础。现代药品中,最畅销的药品都含有从动植物、微生物中提取的有效成份。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毫无疑问担当着 “物种基因库”的重任。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大多数动植物都是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占据着一定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并互为因果,相生相克。一个地方物种的改变,将直接导致相应动植物系统的破坏。造成物种流失的原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环境退化和破坏是客观原因,尤其是近百年来,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被排干,许多物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许多野生动物因为“肉可食、毛可用、皮可穿、器官可入药”的价值而遭灭顶之灾,造成“商业性灭绝”。人为引进新品种,既可以改良作物品种,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物种退化。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带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以上的鸟类灭绝了;在新西兰斯蒂芬岛,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一只猫,结果到1894年,岛上的异鹩鸟灭绝了,一只猫灭绝了一种物种。环境污染同样是湿地生物的直接杀手,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有毒物质,使动植物食物链及生存基础遭到破坏,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一种微妙的、积累的过程,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被称为“20世纪环境警示录”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讲述过一个惊人的现象:1970年,加拿大因喷洒杀虫剂而杀死了为浆果传粉的蜜蜂,导致果产量比上一年减少75%。还有一些城市周边湿地,因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污物排放无序,导致耐污能力差的植物消失、鱼虾灭绝,只有藻类漂浮,环境恶劣不堪。蕾切尔·卡逊用四年的调查事实说,这些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巨大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湿地的每一样生命都有天然的使命,它们存在的价值非我们现有的一点生物学知识所能评价,对于庞大的生物部落,我们未知悉的东西还很多,正如初中生物课本一句有趣的话所说:“也许今天在路边见到的一株无名小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灵丹妙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