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上海市生物多样性示范——2013年越冬水鸟监测报告
发布日期:2014-08-27浏览次数: 字号:[ ]
前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定期监视,即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从而确定其变化。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环境影响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曹志平等,1997)。生物多样性监测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马克平等,1998)。   鸟类分布广、多样性高;位于食物链的高层,对环境变化敏感而且易于辨别和观察,是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很好的指示因子。因此,上海市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任务是以鸟类为主要监测对象,通过对本市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状况的长期调查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为制定和实施物种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上海市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依据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项目要求,由上海科技馆负责组织和实施,于每年5-6月、12月进行繁殖鸟类和越冬水鸟的调查。本报告将根据2013年12月-2014年1月的固定样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初步分析近三年来监测点的鸟况。   方  1.自然概况   上海市位于我国长江的入海口处,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居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全市总面积6340.5km2。上海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1048~1138mm,且集中在5~9月;年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2~27.8℃,最高气温40.2℃;日照时数最长为14h10min,无霜期223~235d,相对湿度77%~83%。   上海地理位置特殊,全市除西南部松江、金山等有10余座海拔高度都在百米以下的孤立小山外,其余均为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典型低平冲积平原和河口沙洲,海拔高度仅3-5m。三面临水,滩涂湿地面积较大,主要包括沿江沿海滩涂及附近岛屿湿地和内陆河流湖泊湿地,总面积2202km2。境内植物多为藻类植物、沼生植物、水生植物和高等海滨植物,此生境是迁徙鸟类和越冬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主要类型有(高峻,1997): (1)滨海盐生植被:碱蓬、盐地碱蓬群落;拟漆姑草群落;璋茅群落。 (2)沼生植被:芦苇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藨草群落;糙叶苔草群落;鸭咀草群落。 (3)水生植被:沉水水生植被有狐尾藻、金鱼藻、黑藻群落;菹草、苦草群落;竹叶眼子菜、蓖齿眼子菜群落;多孔茨藻、角茨藻群落;川蔓藻群落;狸藻群落。浮水水生植被有水鳖、杏菜群落;浮萍、紫萍群落;菱群落; 空心苋群落;水浮莲群落;凤眼莲群落;满江红、槐叶萍群落。挺水水生植被有菰群落;茨菇群落;莲群落。 2. 监测方法   上海市越冬鸟类的监测工作主要在浦东新区、宝山区、青浦区和崇明岛4个区5个监测点进行,2013年维持2012年监测点不变,选取了南汇东滩、崇明岛北湖、横沙岛、淀山湖以及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等5个湿地生境设置样点,在每个湿地视面积大小设置1-2个观测点进行调查。具体样点的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上海市越冬水鸟监测点分布图     监测工作于12月开展。每个样点调查1次,样点下再设观测点,以0.5km为半径做定点观察记录,对看到和听到的所有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生境等参数进行记录,同时对空中飞行的鸟类也进行记录和标注。调查时间在滩涂地区根据潮汐的变化开展,在湖泊等水域地区在晨昏开展,偶尔因天气等原因提前或延后。观察工具为单筒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用GPS对样点进行定位。每条样点的经纬度、生境类型和调查时间等详见表1。

监测地点 样点设置区 样点数 监测时间 生境 经度 纬度
A浦东新区 A1南汇东滩 2 20131222 沿海人工湖 121°56′47.7" 30°54′27.0"
围垦滩涂 121°58′12.91" 30°53′10.89"
B崇明县 B1崇明岛北湖 2 20131222 沿海人工湖 121°35'30.58" 31°41'10.15"
121°38′32.48" 31°40′10.57"
C宝山区 C1横沙岛 2 20131215 沿海滩涂 121°50′26.1 31°22′28.2
121°52′20.7" 31°21′43.4"
C3吴淞炮台湾 1 20131229 河口滩涂 121°30'29.20" 31°23'45.84"
E青浦区 E1淀山湖 2 20131229 内陆湖泊 120°54′09.4" 31°05′05.3"
120°55′54.2" 31°06′46.8"
合计:4   9        

表1 越冬水鸟监测地点表   3. 统计方法   物种多样性指标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孙儒泳,2001):H′=-∑Pi ln Pi计算。其中Pi 为物种i个数与所有物种总数之比。   均匀度指标采用Pielou指数(孙儒泳,2001):J = H′/ Hmax计算。式中H′同上,Hmax =InS,S为物种数。   优势种按遇见率指数Pi 计算,大于10 %为优势种,10 %~1 %之间为常见种,小于1 %为稀有种。   结  1. 鸟类种类   2013年12月,对上海市越冬水鸟4个监测点、9个样点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共记录24种水鸟,分别隶属6目8科,鸟类种数占上海市鸟类的5.66%。鸟类名录和保护状况详见附表1。 2. 区系组成   对记录到的越冬水鸟进行季节型和地理型统计(表2)。监测结果表明冬候鸟最多,有19种,占总数的79.17%,旅鸟2种,留鸟3种。在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上,上海地区的鸟类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调查发现上海地区冬季东洋界鸟类不多,仅2种,广布种3种,而古北界占绝对优势,有19种,占总数的79.17%。由此可见,上海地区越冬水鸟带有很强的古北界特征,冬候鸟是越冬水鸟的主体。

地理型 季节型 种数(所占比例%)
留鸟 夏候鸟 冬候鸟 旅鸟
东洋界 1     1 2(8.33)
古北界     18 1 19(79.17)
广布种 2   1   3(12.50)
种数(所占比例%) 3(12.50)   19(79.17) 2(8.33) 24

表2 上海市3点鸟类的季节型和地理型统计表   3.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对上海市越冬水鸟的监测调查共发现24种鸟类,总数量6559只,其中以雁鸭类和秧鸡类水鸟最多,分别统计到4299和1135只,占总数的84.37%;鸻鹬类有417只,鹭类最少。优势种有罗纹鸭、白骨顶、绿头鸭3种;常见种有绿翅鸭、凤头䴙䴘、红头潜鸭、黑腹滨鹬、织女银鸥、环颈鸻和斑嘴鸭。   整个越冬水鸟的鸟类多样性指数为2.059,均匀度指数为0.648。不同监测点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存在一定差异(图2),其中以横沙岛的多样性指数和淀山湖均匀度最高,分别是1.781和0.703,炮台湾多样性指数最低(0.950),而崇明北湖的均匀度指数最低(0.379)。  分析和讨论   本项目监测点以市郊、保护区之外的代表性湿地生境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上海市越冬水鸟的特征。 1. 上海市越冬水鸟的区系特点   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越冬水鸟具有很强的古北界特征,冬候鸟是越冬水鸟的主体。原因在于上海地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中间,水域宽广,沿海滩涂平坦辽阔,底栖生物丰富,除了为春秋季过境的旅鸟提供停歇、觅食和补充营养的场所外,冬季时节也吸引了很多古北界鸟类到此越冬。此外,上海是东洋界的北缘,与古北界相毗邻,留鸟种类较少。因此,该特点于上海市鸟类区系特点的分析相符(王正一等,1993)。   今年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重点保护物种,包括白琵鹭、2012年发现的丹顶鹤等。 2. 多样性分析   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同时取决于物种数及均匀性指数。物种多,均匀性指数越高,多样性就较高。2013年上海市对越冬水鸟的监测数量略高于2012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也高于2012年,这与物种数变少和几个调查点水鸟数量分布的均匀性有关。崇明北湖检测到的集群活动种类较多,如罗纹鸭、白骨顶,其他几个区域鸟类分布均匀度相对较高,由此导致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较2012年有所上升。   在不同监测点中,以横沙岛多样性最高,其次为南汇东滩,崇明北湖最低,而淀山湖均匀度最高,其次为炮台湾湿地和横沙岛,崇明北湖依然最低。横沙岛的生境为海河交汇的滩涂和人工围垦形成的水塘,近来围垦活动稍缓,人烟稀少,湿地类型较为丰富,有固定的一小群鸭类和鸻鹬类在此越冬。横沙岛统计到的物种数最多,数量居第二位,因不同水鸟间数量差异相对较小较小使得多样性最高。崇明北湖监测到的物种数量最多,其次是横沙岛,南汇东滩较往年物种数和数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近期南汇东滩外围大堤围垦作业施工较多,大量破坏堤外光滩、藨草和芦苇。而横沙岛在围垦减少恢复稳定期间的多样湿地生境吸引了不同种类的水鸟,不存在个别物种集特大群活动,因此多样性较高。崇明北湖由河口滩涂围垦形成,湖面广阔而水深,主要是深水水鸟的栖息生境,缺乏浅水和滩涂所以水鸟种类少,多样性低。 3. 不同年度的监测结果比较   生物群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昼夜的变化、季节变化和年波动。和2012年的监测结果相比,三个监测点的物种数有轻微下降,种类也存在差异。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横沙岛、崇明东滩和南汇东滩,前两者统计到的水鸟种类增多;后者却由11年的19种减至9种,其原因可能与人为干扰的关系较大。横沙岛自去年开展吹沙造地工程至今已基本完成,围垦后堤外的防汛带和人工围起的土坝形成一片稍微平稳的水域,可为鸭类提供躲避风浪的场所;堤内未完全干涸的水域部分形成了滩涂湿地,局部开发成的鱼塘在冬季排水后形成浅滩和裸地,吸引大量鸻鹬类和鸥类等水鸟。而南汇东滩除12年在禁猎区湿地的核心区域被以“复耕”的名义大面积开垦外,外围的大堤正在大肆围垦,候鸟可栖身的场所愈加减少。   虽然围堤内经过演替后,生境发生一定变化,也有芦苇、水域甚至少量藨草分布,但原有特征及人为的利用仍使其和自然的滩涂湿地有一定差异,加上食物丰富度和取食地貌不同,因此围堤内极少发现鸻形目鸟类。有研究表明,围垦可以明显改变滩涂底质,影响鸻鹬类取食和栖息,从而导致鸻鹬类类种类、密度和多样性下降(崔志兴,1985;唐承佳等,2002)。今年监测到的鸻鹬类种类和数量比2011年大幅减少,然而即使是在堤外也很少见到。虽然大多数鸻鹬类只是迁徙经过上海,但仍有一部分在此越冬,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4. 存在问题   上海市滩涂湿地的质量与越冬水鸟的状况息息相关。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和去年一样,尤其是围垦开发的人为干扰特别明显,而捕捞、电鱼、偷猎鸭子等现象也有发生。据调查期间对当地居民的访问结果表明这些湿地中可以看到的水鸟越来越少;加上一些海滩上的大堤已深入光滩和海水中,堤外基本无滩涂,因此适宜水鸟活动的生境也越来越少。在滩涂湿地不断开发以满足城市建设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是上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之路。2003年对崇明东滩的研究证实把围垦地转变为鱼塘-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行动的合理性,使得该湿地拥有最大的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多度(赵平等,2003)。南汇东滩于1999年在零米高程筑堤促淤,堤长40km,促淤面积1.3×102km2,是上海沿江临海最大规模促淤造地工程(李九发等,2003);在2005年南汇东滩完成围垦,围垦区内高程较低,保留了大量水面,所以吸引水鸟在此栖息(郭文利等,2010);然而围垦后不可避免造成的天然湿地萎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来此生境中转、停歇或越冬的候鸟,在得到上海市相关机构的注意和呼吁后,2007年原南汇区政府发布通告正式设立“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因此才保留住这片湿地,成为城市里难得的一处避难所。2012年底南汇东滩禁猎区湿地的核心区域的大面积“复耕”与2013年大堤外的再次大规模围垦对生物造成的影响是非常迅速的。   横沙岛目前处于围垦间歇期,可视为崇明、南汇东滩发展历程的前身,小生境的多样性吸引了更多的鸟类,但若围垦不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快、过度的开发将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有些敏感物种将远离我们而去,建议参考崇明和南汇东滩的开发或保护措施,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留和维持围垦区内的水域面积,设置湿地修复示范区和禁猎区,并对湿地公园、鱼蟹塘等人工湿地予以支持,营造适合水鸟觅食、栖息的生境。同时,对南汇东滩的“复耕”工程也建议立即停止,保护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价值与功能,为候鸟保留一片生存空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