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要素,是文明之源。自古以来,治水都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兴则国家兴,中华名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如今,水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甚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延续和民族的未来,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疾病80%和水有关,没有安全的水环境,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3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向全省发出了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的总动员令,要求通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西湖区境内,有西湖、西溪、钱塘江三大水系,全区有158条大小河道,214万平米水面,以及24.3公里长的江堤。水,哺育了西湖区、富裕了西湖区、文明了西湖区。然而,去年夏天一场“菲特”台风,“水”却让西湖区吃尽了苦头——小区白茫茫一片,全都是积水,出入小区,只能脱了鞋子蹚着水慢慢走……许多人只要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忍不住暗皱眉头。
为此,今年西湖区把治水作为一件最主要的工作来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西湖区治水着重围绕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患”,二是“水清”。针对这两大问题,西湖区提出从2014年到2016年,花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现两大目标:城市防洪体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3年内努力消灭黑臭河,全面达到五类水以上标准(即条条河道有鱼游)。
“五水共治”号角吹响之后,西湖区始终把治水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年,西湖区将实施“排涝水、防洪水”治水项目156个,包括道路积水治理项目20个、住宅小区治理项目19个、河道清淤项目72个、道路及管道疏竣项目10个等。在6月15日主汛期到来前,108个排涝项目已基本完工,并重点推进了上埠河荆山桥以南段综合整治清障工程、古荡湾河圩区和城西留下片防汛排涝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
挂图作战、持表督查,十大机制保障治水进度
坚定不移地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是西湖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这场“战役”的高效推进,西湖区建立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和实战意义的“治水机制”:专家评审机制、绿色通道机制、联席会议机制、质量控制机制、项目建设倒逼机制、资金管理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双承”严管机制、“四位一体”联动督查机制、形象进度通报机制。为保证治水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系统性,西湖区还邀请了各类专家参与方案论证、招投标、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
西湖区主汛期前计划完工治水项目共计108个,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后,上述项目被列入治水抢险工程,其相关的勘测、设计、监理、代理公司的确定和主体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均建立企业信誉名录库,用摇号或费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整个项目从报建到招标完成只需要5天左右,大大节约了工程的前期时间,方便将主要精力用于具体的治水工作。
治水办在实施“进度倒逼项目进程”的同时,还采用“责任倒逼项目质量”的方法。各建设主体的每名区管干部都至少负责和承包一个项目,对该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负领导责任,同时每个项目都要有一名具体负责人,对项目负具体责任。而对于项目的日常管理,治水办每周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由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参加的项目推进会议,督促通报项目进程,对项目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就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明确方法、对策。
此外,在“五水共治”办公室的墙面上,还贴有西湖区主汛期前完工项目推进图、防洪水排涝水作战图、治污水保供水作战图和主汛期完工治水项目图,整个工程实行“挂图作战、持表督查”方针,确保治水的进度与质量。
渠道清淤、河水治污,防水患清河道齐头并进
1.防洪
天目山路延伸段全长约7.7公里,共有13个箱(管)涵。去年“菲特”台风期间,西溪路以南山水未归槽,通过路面满溢到天目山路。主要原因是地下泄洪箱(管)涵因淤积严重造成过水断面不足,致使雨水和山水无法通过箱涵排入沿山河,满溢到道路上。本次项目工程主要对13个箱(管)涵进行清淤疏通,箱(管)涵总长度为1094米,为使箱涵能够在主汛期前清理完成,施工单位一直采取24小时连续作战的方式,分为两班,不管白天黑夜,坚持施工。
水归槽,溪畅通。沿山河8条支溪暗渠清淤,是西湖区对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的延续。其8条支溪分布于老和山北面一带,自西向东分别为杨家牌楼溪、金鱼井溪一、金鱼井溪二、龙驹坞溪、老东岳溪、马家坞溪、王家坞溪和国大坞溪,水流方向均为沿山体自南向北走向,最终汇入沿山河。除了金鱼井溪二和国大坞溪为全程暗渠外,其他6条支溪明、暗渠交替,暗渠长度一般在50至300米之间,宽2至4米,高1.5至6米,淤积物厚度普遍在50至60厘米。
金鱼井溪二南起四方庙、北至天目山路,暗渠全长约1.6公里,是沿山河8条支溪暗渠中最长的一条,其均宽2.5米,高1—3米,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大量的清淤工作只能由人工清理、搬运。由于是在地下通道内进行,黑暗、恶臭弥漫整个渠道,为防止中毒和病毒感染,工作人员都是戴着防毒面罩,穿着防腐衣服,猫着腰用高压水枪冲刷水下淤泥。
在全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8条支溪共出淤泥19371立方米,整治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 收,比计划完成时间提前了足足一个月。
在社区防洪方面,现在许多小区入口附近都安装了一道“橡皮坝”。这种“橡皮坝”平时不用时,瘪塌的橡皮囊被钢板覆盖在地平线下,而当强降雨积水涌入时,只需将路面钢板掀起,电动充气约6分钟后,胀鼓鼓的橡皮囊就能撑满大门口,筑起一道1.2米高的挡水墙,防止大量积水涌入小区。
此外,西湖区还将建立智慧防汛预警系统,编制全区及分区地下管网及水系详图,建立“西湖区市政基础设施数据信息库”,同步完善市政等高线图,将暴雨预警与河道水位、相应积水区域联系起来,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2.清水
不知从何时起,西湖乃至杭州市内的河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的河道河水已变得漆黑一片,人们不一定叫得出“黑”河的名字,但只要提到它们的臭味,就一定印象深刻。为确保“清水治污”顺利开展,今年西湖区投资4000余万元,重点开展肖家桥港、镇中河、五号河、西行河、族滨漾河等5条河道的黑臭河治理和7条河道生态化治理项目,力争全区60%的河道水质达到III类标准。
导致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河水流动不畅,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黑臭河治理主要分三步实施,首先截污,把沿河居民点、附近企业的污水都截流;之后进行河底清淤,并贯通河面,用配水泵站将河水跟外围河港相连;最后通过种植沉水植物等进行生态治理。5条黑臭河,已于3月底全面启动治理工程。目前,三墩区块的肖家桥港已开始生态治理,水体正在逐步净化中,初步摘掉了黑臭河的“帽子”;五号河、西环河已清淤完成,将引进外围活水;镇中河正在进行清淤和周边工地截污治理中;族滨漾河于5月底已开始生态治理。
西环河是西湖区第一条完成清淤疏浚的河道,也是今后河道治理的标杆。西环河位于西湖区紫荆花北路东侧,南起余杭塘河,北至石桥港,全长约1098米,河宽约20米,水深平均1.6米。此次清淤共动用挖泥船1艘,运泥船7艘,清淤1.6万立方米,近2万吨重。清除的淤泥被运放在3公里外的中转站,之后统一使用百吨级的大船运到德清堆放场,用于烧制成砖或者被种植户买回去当培植土。
类似西环的河流,一般每隔2年都要清理一次淤泥。但清淤是一方面,要让黑臭河彻底变身,还需要多管齐下。清淤工程结束后,西环河整治的重点将被放在沿线排污口的截污纳管以及河道闸泵站的改建工程上。在河道水系生态治理过程中,还将采用近年来新引进的生态治理科技项目“MBR微生物富集驯养+曝气增氧+水生植物”等综合技术来改善水质,一旦河水水质提高,还打算向河道投放鱼虾、螺蛳,让西环河河水真正活起来,成为西湖区生态治理示范河道的经典标杆。
小鱼治水、河塘重构,西溪湿地助力五水共治
今年2月28日,在风景秀丽的西溪湿地,杭州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和杭州日报联合举行了“小鱼治水”公益行动,一百五十名志愿者来到西溪一起放养鱼苗,并普及清洁水域、水质监测等科普知识。
许多人对“小鱼治水”的概念感到很新奇,其实“小鱼治水”很简单,就是不同水质的河,让不同的鱼来治。一般来说分为三种:1、对于水质相对比较好(Ⅱ类或Ⅱ类以上),如贴沙河,为了防止其表层蓝绿藻的爆发,相关部门每年年初就会投放鲢鱼、鳙鱼等,通过“鱼吃草”的生物链形式,来控制表层睡眠富营养化;2、对于生态示范河道,也叫观赏性河道(Ⅳ类或Ⅳ类以上),如南大河,投放就会复杂一点,先要有意识的引进底栖生物,如螺丝、河蚌,可以消化沉在水底下的碎屑,同时投入一些鱼虫,让它们吃掉富营养化的浮游生物。但鱼虫也不能太多,因此还要再通过投放一些掠食性的鱼类,如鯝鱼,让它们吃掉多余的鱼虫;3、基本达标的河道(Ⅴ类或Ⅴ类以上),如中河、余杭塘河等,因为其水体生物单一,就单纯放掠食性的鱼类,如鯝鱼,来影响水质的浮游生物,保持水体稳定。
西溪湿地利用“小鱼治水”已有不短的历史,早在2007年左右,西溪湿地就开始在每年上半年,向河道鱼塘投放小鱼,以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为主,每次投放都达到万斤以上。湿地和城市河道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湿地的水体生物比较丰富,水底有各种底栖生物、微生物,它们可以把一些有机物、有害毒素降解掉,降解时又会产生氧气,让水中植被更好的生长,但水草一旦太多,就会产生富营养化,因此,西溪湿地投放的鱼,大都用于处理水草,保持其生态平衡性。
“治好西溪湿地的水,最重要的是构造完整的食物链,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生态系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说。为响应“五水共治”的号召,西溪湿地以恢复河道水生植物群落为基础,科学配比了高等植物、藻类、无脊椎动物、鱼类等,并根据水深变化配置相应的沉水、挺水及浮水植物,构建近自然的河道水体生态系统,提升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除小鱼治水外,西溪湿地还将目光投向了1159个废弃的鱼塘。以前,西溪湿地周边的居民大都以养鱼为生,因此西溪河塘众多。借助“五水共治”的东风,西溪湿地打算为这些河塘恢复自然“野性”。所谓“野性”就是把这些废弃鱼塘分三大类:最大一块,占60%—70%,是自然种群恢复区,就是没有人为建设行为干扰的区域。另外有20%区域,作为科普实验区、鱼耕文化展示区和休闲渔业展示区。剩下的鱼塘大都靠近游步道周边,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计划打造生态鱼类放养区。
目前,该项目还在试验阶段,因河塘水不流动,水质相对比较差,西溪湿地和相关专家合作,计划通过科学配比,利用不同的鱼类,形成上中下多层的生态结构,构筑完整的生物链,并种植一些水草等,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从而改善河塘水质。首批试验的河塘有26个,试验期为1年,效果好的话,再向整个西溪湿地推广。
西湖区因水而美、因水而名,好山好水一直是西湖区最显著的标志、最闪亮的“名片”、最宝贵的资源,推进“五水共治”,保护好水资源,是西湖区建设“首善之区”的题中之意,也是促进人水和谐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一位西湖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