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莫测的湿地中,除了鸟类、蝙蝠和各种能够飞行的昆虫等我们熟知的飞行生物之外,还有很多平常在我们印象中似乎跟飞行毫不沾边的动物也能够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进行各种姿态的飞行“表演”。
秦岭“飞虎”
嘉陵江源头湿地景区位于宝鸡市市郊的秦岭之巅。“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众多涧溪,石下涌泉及石间渗水汇集形成千里嘉陵江之源。瘦水急流是源头湿地水景的第一大特点:石板渗水,音乐般的水声,悦耳动听;银链串珠为其第二大特点:溪流越汇越多,水量增大,远远望去,挂在山坡,如同银链上无数小水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飞瀑奇观是其第三大特点:离源首越远流势越大,江水沿一块大基石如流云般滑下,而后附落,形成一道宽窄不等的瀑布。
然而,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千百年来却流传着关于“飞虎”的诡异传说,它是千百年来传说中可怕的怪兽。传说中,它能咬断采药人的绳索让其命丧黄泉;传说中它能杀死笨重的耕牛并且将其拖拽到几米高的树上……
其实,这个看似神秘的动物就是我国秦岭地区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名字叫“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是鳞尾松鼠科鼯鼠族的动物,又叫飞虎或者飞鼠。“飞虎”性情凶猛,最大能长到60厘米以上。主要采食昆虫以及植物性食物。“飞虎”前后肢之间有披软毛的皮褶,称为飞膜。当爬到高处后,它将四肢向体侧伸出,展开飞膜,就可以在空中向下往远处滑翔。当它不开飞膜时,外形类似松鼠,背毛呈灰褐或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四足背毛橘红色。它们白天一般躲在悬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树洞中,很少被人类发现,故而显得格外神秘。
嘉陵江源头湿地里,溪流纵横、沟壑密布且又多悬崖绝壁,各种危险、天敌也在这些地方虎视眈眈。秦岭“飞虎”虽然凶猛,但对于同样生活于此的狐狸、云豹、蟒蛇等动物来说,它们显然还不够强大。为了更好更安全的往返穿梭于溪流绝壁两岸之间的树林,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复齿鼯鼠”便产生了能够依靠飞膜滑翔飞行的本领。并且,也因此获得了“飞虎”这个响亮的名号。
实际上,由于“飞虎”特别喜欢吃一种叫金耳环的药材,但这种药材又生长在悬崖峭壁的背阴处,人类很难采到。“飞虎”凭借着自己背上的飞膜,可以很轻松地飞过去吃。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自古以来便要跟秦岭的采药人争夺这种药材。所以,民间才传说“飞虎”往往要咬断这些采药人的绳索,把采药人摔死。正是这样的传言导致了在很长时间内,秦岭“飞虎”被无辜滥杀。目前野外的种群数量已经非常罕见了,直到国家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动物保护之后“飞虎”的处境才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雨林“飞蜥”
马来西亚的丹绒比艾湿地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因此它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丹绒比艾湿地属于沿海滩涂性质,其面积共926英亩,红树林占526英亩,是许多鸟类、昆虫及动物的栖息地。
在这里还生活着世界上唯一能够飞行的蜥蜴——飞蜥。由于飞蜥生活的红树林受潮汐的影响,人类很难涉足其间。所以人们对它的生活和习性知之甚少。再加上它外表奇特、怪异,能够自由穿梭于丛林之间,因此在当地土著人的心目中,飞蜥一直是传说中“龙”的化身,并且还被形容成能够腾云驾雾,吐火喷烟有着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怪物。
飞蜥其实是爬行纲蜥蜴目飞蜥科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飞蜥的身体两侧有翼膜,蜥蜴凭借这翼膜,可以在树林之间自由地滑翔飞行,故称飞蜥。飞蜥是一种领地欲很强的动物,每天清晨太阳升起以后,它都会离开自己栖息的树杈下,懒洋洋的趴在树干上晒太阳。等到自己的体温在阳光的照射下恢复起来之后,便开始在自己的领地里游弋、巡逻。一方面防止其他同类侵犯自己的领地,另外一方面也开始捕食昆虫等小动物。
在距离雌飞蜥大约20米远的另外一棵树上停着一只雄飞蜥,此刻它正耸拉着脑袋向雌飞蜥这边张望。很明显,雌雄双方都意识到了对方的存在。就在这个时候,只见原本紧紧贴在树干上的雄飞蜥用两个前肢把自己的上半身撑了起来,并且昂起了脑袋。随后,它突然伸出了长在脖子下方的一对腹膜。这对腹膜是黄色的并且带有黑色的小斑点,在以绿色为基调的热带雨林中显得异常醒目。张开腹膜不到半分钟,雄飞蜥又立即将腹膜收了起来,随后又张开,又收起,如此循环不停。
就在雄飞蜥第五次张开艳丽的腹膜时,远在20米开外的雌飞蜥终于有了反应。它也和雄飞蜥一样昂起了自己的头,张开了自己的腹膜以表示回应。但是,与雄性飞蜥不同的是,雌飞蜥的腹膜全然没有那么艳丽,只是暗淡的土黄色。那边的雄飞蜥在看到雌飞蜥发出的信号后,马上显得激动起来。它迅速爬上更高一点的树叉,并且随即展开了自己身体两侧橘黄色带有黑色斑点的翼膜,优雅地挥动起来,仿佛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随后雄飞蜥又收起翼膜爬回原来的树干,开始张开自己的腹膜。如此往返,前后长达4个小时之久。
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雌飞蜥终于被雄飞蜥携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只见它迅速爬上树干的顶端,展开翼膜向雄飞蜥所在的树干飞了过来。雌飞蜥安全降落之后,雄飞蜥便立即迎了上去。和求爱的时候一样,飞蜥的交配过程也比其他种类的蜥蜴更加漫长。雄飞蜴会一直爬在雌飞蜥的背上,经过2-3天待雌飞蜥体内的卵全部受精完毕后,它才会下来。
由于飞蜥所栖息的丹绒比艾湿地受到了自然侵蚀和工业开发两大破坏。以往随处可见的飞蜥,其踪迹也越来越难以见到。目前,已被列入珍稀濒危动物名录。
澳洲“飞蛇”
澳大利亚费尔德山国家公园位于霍巴特西北方向64千米。从桉树温带雨林和高山沼泽,以及低洼潮湿的湿地,构成了公园复杂的地貌,也给这里带来了独特的动植物种群。充满神秘感的飞蛇,便生活在这个地方。
飞蛇属于游蛇科金花蛇属爬行类,共有3种。分别是金花蛇、天堂金花蛇和孪斑金花蛇,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印度的一些森林里。它们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树木上面,一般以啮齿类动物如蝙蝠、鸟和蜥蜴等为食。
和其它“业余”爱好飞行的动物们不同,飞蛇身体上并没有类似翼膜的构造,因此它也无法依靠翼膜滑翔来完成飞行。准确的说,飞蛇的飞行其实是一个从高处向低处下坠的过程。相对于一般的“跳楼”者来说,飞蛇也仅仅是“跳”得十分远给我们能飞的错觉而已。
首先,飞蛇腾空之后整个身体都要不停地摆动或扭曲。飞蛇的身体结构是由身躯和尾巴组成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的肋骨直达蛇尾。因此,飞蛇能够通过不断摇动自己的肋骨,使得它的头部与尾巴之间能够快速地进行“S”型转换。这样不但能够保证飞蛇在空中滑行时的稳定性,还能够保证它的身体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的状态。这一点对于它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不能保证降落时腹部着地,那么飞蛇就很可能会因为脑袋先行触地而骨折身亡。
一条天堂金花蛇在树杈上高高扬起自己的头,并且不断吞吐着舌头判断周围的环境。对面芭蕉树叶上的一只小蜥蜴显然引起了它的注意。天堂金花蛇的视力很差,它是完全凭借着自己舌头上的气味分析细胞和鼻孔下的红外热感应源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大小。一旦锁定目标,飞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运用自己高强的“飞跳”本领向猎物扑去。一般情况下,芭蕉叶上的小蜥蜴都难逃噩运。
在实际情况下,飞蛇除了会为捕食、迁徙等目的来施展自己的飞行本领外。最主要的还是在遇到危险、感觉自己大难临头时,飞蛇才会使出飞行这招“压箱底”的本事,让自己能够快速脱离天敌的攻击范围。
受自然条件和物资条件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人类对于飞蛇的习性、行为等情况还知之甚少。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来到了费尔德山国家公园,希望能够进一步揭开笼罩在飞蛇身上的神秘面纱。
南方“飞蛙”
相对来说,“飞蛙”可能是会飞的动物中分布最广泛,也是大家经常见到的一种小动物。只不过,大家一般都没有看到过它飞行时候的样子。所以,一提到“飞蛙”大多数人还是会感觉十分陌生。
实际上,在众多进化出“飞行”本领的动物们中,飞蛙可能是最有意思,也是逃命技法最多的一种小动物。它们是属于两栖纲无尾目树蛙科的一种蛙类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雨林,包括印度、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及我国云南和广西省境内。因为是属于树蛙大家族中的一员,因此飞蛙一般都生活在高高的树梢上。
因为体型娇小,所以飞蛙的“飞行”就随意得多。更搞笑的是,它还无法自己控制目的地,基本上算是彻头彻尾地“瞎飞”。在起飞之前,树梢上的飞蛙首先便要借助自己两条后腿巨大的弹跳力,将自己弹射到数米的“高空”。然后,它迅速张开网状的脚趾,同时用力收缩腹部,利用四肢之间特有的扁平皮肤,形成一个类似“降落伞”的造型来实现向下方的滑行。经过这一系列复杂而完美的动作,飞蛙一次便能“飞行”超过15米远的距离。
在湿地沼泽里,飞蛙的天敌很多。蛇、老鼠、小型猫科动物、大型鱼类都有可能将它们当成一顿开胃大餐。因此,我们曾经一度很单纯的认为飞蛙之所以进化出这种拟飞行的本领,是为了躲避天敌的猎杀。
但是在现实中通过观察,科研人员们发现其实飞蛙利用飞行技能来逃命的时候是很少的。因为它本身还具有能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换自身颜色的本领来逃避天敌。在阳光明亮的白天,它们是蓝绿色的;傍晚,它们会变成绿色;到了晚上,就变成黑色的了。大多数的时候,飞蛙是因为猎捕食物或者寻找更为理想的栖息地而不断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几种生活在世界各地湿地中的“业余飞行爱好者”动物们,它们都并不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只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下来而产生出来的拟飞行状态。在很多动物的身上都潜藏着我们感觉不可能存在的特殊技能,只要我们平常能够细心、耐心地观察便不难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