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渐远的白石湾
发布日期:2013-07-11浏览次数: 字号:[ ]
        随着日子的流逝,秋慢慢地爬上了岸。 菱角和螃蟹总在秋风满地黄花香时,像一对傲慢的情侣被请上了餐桌。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白石湾。     白石湾是升金湖的一汊。粉墙灰瓦的古村落——白石村,就像站在汊头神情淡定的垂暮老者,日夜守望着村人赖以生存的白石湾。在他眼里白石湾的水鸟白鹭年年翻飞如故,荷花香菱总是绽放如初,金秋蟹儿依然在稻田横行,惟有采菱人的小船摇荡着不同的喜悦。     白石湾虽与湖相连,但两山对峙,插入湖中,形成一个锁口,白石湾就如一个百宝锦囊横陈于村前,世世代代的村民就像在自家的口粮袋中,探手舀粮,无所歉疚地生存着。     春天白石湾的滩头水草茂密,少年将耕牛牧放其中,那牛撩青草的声音,就像布店里的阵阵扯布声,清脆又滞重。牧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就像儿时的弟兄在冬夜床上闹玩,开心而温暖。         白石湾的草是广袤无际的,割湖草成了生产队劳动的一项任务。人们将月牙形的草镰绑在约两米长的竹杆上,就成了割湖草的专门工具了。割草时,人们随意选一个中心点站定,然后挥舞着草镰,一镰下去,那尺把长的草顿时朝同一个方向依次仆地,不一会儿就打开了一张弧形的扇面。白石湾的草是农家的天然绿肥,人们将一担担湖草埋入了田间,同时也将希望埋进了心田。     到了夏季,白石湾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垂钓是没有耐心的。孩子们就下湾摸鱼,若遇到一个好地方,一个猛子下去,一手就能抓几条小鲫鱼。累了就擎一把荷伞憩在岸上,饿了扯一把未成熟的莲蓬充饥。至于父母扯开你的衣服,在肚皮上刮出一道白痕,头上自然就有了几个包了。可摸着未消肿的包哭泣后,第二天与小伙伴依然扎进水里。水边的孩子怎能离得开水,就像白石湾里怎能没有菱角一样。     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菱叶铺满了整个白石湾,即使行在其中的小船,犁开了一条水路,一会儿就合拢得无影无踪。菱叶给人的感觉不是很柔润的,有些厚实,就如在它的水下孕育着菱角的生命一样,坚硬而锋芒。“七月半,菱角树刀枪”,提起一簇菱叶,菱角已如刀枪附在叶下的茎上。菱在水中悬空生长,呈现着别样的生命形态。藕出污泥而不染,菱生水中而有棱。一清廉形象,一刚直品格,它们就像水中知已,各显自己所长。清廉不易,刚直更难。     采菱的时节是秋天,那一大片密密匝匝的菱,构成了白石湾秋季特有的旖旎风光。白石湾的人们划个小船,或独撑着腰子盆荡停在白石湾的边边角角。歌声、嬉笑声,伴着男男女女的打情骂俏声,让白石湾显出了与往日不同的生机。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不觉冷。人们一边采着菱角,一边调侃着,引来采菱女一阵娇羞的嗔骂,并将小船划开,不一会儿,两船却又靠得更近了。     白石湾的秋夜还是比较安静的,除了秋虫衰微的鸣声,就是家家户户剁菱的声音。但只要走进田野细心地听,在白石湾边的稻田里,会听到螃蟹的吱吱的鼓泡声和它爬行的悉簌声。那时候白石湾野生的螃蟹不是很多,但在流向白石湾的小溪中,人们经常捉到整脸盆的小石蟹,清洗干净,用香油煎炸,那焦黄色,令人垂涎三尺。不觉耳畔又响起广告上对橙黄的蟹儿说的“哥们,被人煮了?”          白石湾人吃蟹是不蒸不煮的,也没有城里人耐心。一般是将炸得松脆的蟹连肉带壳吃下,咬得崩崩响。若说上海人花半天吃一只蟹,将蟹壳按原样摆放,就像一只大蝴蝶,白石湾人肯定是不屑的。正如当年上海的下放知青,把农家喂鸭的螺丝煮着吃,白石湾人摇头一样。“此夜筵前紫蟹肥……笑看蝴蝶满盘飞”那种“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的人生观、饮食观是不属于胼手胝足的白石湾人的。     白石湾从来就没有吝啬过对白石人的施予,她就像一个不设限的网络资源,任人下载。即使是霜冻笼罩了湖面,白石湾也没有享受着冬季的阒寂。在冬日残阳未落时,白石人穿上齐胸皮衣,带着竹标竿到湖汊踩窝,只等晚上鱼儿落进那“温柔的陷阱”。到第二天的清晨,白石湾人带着杆钩去“摸皮”,依昨日所放标识,按“窝”索鱼。他们满载而归时,白石湾许多人家不一会儿就飘出了水乡常有的香味。正因为她的慷慨,让我的味蕾对水产品情有独钟,虽然现在鱼、藕、蟹、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但停杯投箸后,总觉得没有家乡白石湾的那香味浓郁。莫非少了菱花湾一份独有的情愫,抑或是别的什么?
  是啊,一切美好,只是残存的记忆。白石湾在围湖造田时,早已消逝了昔日的丰韵,据说剩下的有限水面,也被人承包搞网箱养殖了。我遥想着白石湾被那细密深长的网分割得七零八落,水也变得浑浑浊浊的了,心里泛起一阵阵的痛楚。 白石湾人,你也逃不出那张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