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低碳慢游 亲近自然
发布日期:2013-04-03浏览次数: 字号:[ ]
        2月2日,第17个“世界湿地日”的当天上午,一场美轮美奂的“中国最美湿地展”在杭州西溪之畔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拉开帷幕。江西鄱阳湖、云南大包山、宁夏沙湖、西昌邛海、杭州西溪湿地等全国20家“最美湿地”的生动场景和图文画板,让笔者集中领略了美丽中国湿地的自然魅力。     “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这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早在400年前,这位游圣几乎徒步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如今看来,倒成了低碳“慢游”的鼻祖。     车行至杭州天目山路和紫金港路交界处的西溪天堂,笔者和同行的朋友几乎同时摇下车窗,大口大口地深呼吸起来。这个满目氤氲着绿色的街角,让笔者有一种来到了北欧小镇的错觉。于是笔者和朋友们达成一致,就索性来一次“孤独漫步者的遐思”,放慢自己的行走节奏,享受这种放空的感觉,然后感受自己的思想。         在踏上一座木桥之后,抬头一瞥,竟让笔者眼前一亮:一颗晶莹的“小巨蛋”建筑隐蔽在一座绿意浓浓的小山丘上,它的影子在脚下的一汪碧水中微微地泛着光,就那么忽闪忽闪的,安安静静的;走过木桥又拐了个弯,便可见一面朴实无华的清水混凝土墙,原来这就到了中国湿地博物馆,而它身后那整座小山丘竟是这座博物馆的主体。水面悠悠地倒映着“绿丘”,“小巨蛋”却高高地映照着水面,“我作浮云独自游,飘越低谷与高山。忽然在我一瞥中,金黄水仙簇簇连。开在树阴沿湖畔,微风之中舞翩翩。”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奏和肌理。眼前的这座湿地博物馆,如何才能描绘出湿地那生动的自然的美?       走进馆内,随处可见的视频资料里:老妪娴熟地制作鱼皮衣,莫西女人佩戴唇盘作为美丽和勇敢的象征,三文鱼化身成了民族的图腾……正当笔者困惑着展厅的一边为何整齐地摆放着近百张课桌时,一大群孩子向笔者走来,约摸有数百人。笔者怔了一下,大概除了小时候全校一起做广播操、开运动会,就再也没有一次性见过那么多孩子。他们是来写书法的。挥笔之间随性自然、叽叽喳喳笑着闹着,提笔、落笔一副春联已跃然眼前。写起字时摆出来那小书法家的架势,有模有样。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正在举办第17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活动。200名学生挥毫泼墨的热闹,手里小心攥着的一个孩子塞给笔者的“福”字,让笔者些许拾获了久违的年味儿。     另一边的角落里,几个孩子坐在一张矮矮的半圆桌前,面前摊着各色彩笔,自顾自地写写画画。凑近了才看到,他们手里的小圆纸片是一些可爱的创作;拿着作品用一台小小的机器一压一抬,制作一枚精致的徽章就这么简单,却让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化为成果,骄傲地别在胸前。     笔者突然觉得,这些以往根本不会留心的事情,这些细节,才是最生动的艺术。     “沙漠?”朋友淡淡道。全白的展厅,环形长廊,通透的玻璃顶,正对我们的是一片连接着绿洲的沙漠。带着错愕走进“沙漠”,内部是由展板和多媒体组成的介绍——宁夏沙湖生态旅游区。对于习惯一头扎进博物馆和美术馆走马观花、隔着玻璃看展品以及图片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场景的确恢弘。“沙漠”的内部有一条一人宽的楼梯,爬上这条楼梯,来到沙漠顶部,一辆小小的滑板车载着欢乐从这里滑动,滑道虽短,细节,却在这里体现得如此完美。     在这座博物馆里,分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四个主题展厅,每一个展厅、每一个场景都散发着独特的气场:或带着神秘的未来感,或磅礴大气,或“一曲溪流一曲烟”……沿着“沙漠”周围的白色坡道前行,斜阳从大片的玻璃顶洒进来,“小巨蛋”就这么“漂浮”在我们的头顶。现代的设计理念在“绿丘”的原始外壳下瞬间升华,谁都会爱这种反差。巨大的观景玻璃窗,是这里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国厅里就有这么一面窗,满足了笔者对观景的全部要求,西溪且留下。如果彼时窗外飘雪,这面窗给的惊喜会令人更加感动,会让你恨不得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盯着窗外发呆几个小时。     环形坡道最顶部的专题展厅,是一个容易让人错过的地方。还没进入展厅,一整面的前言墙,简单解释了中国最美湿地的由来和展览的意义。不曾想刚才还略带惊讶的“沙漠”场景,因为加上了专题展览的名号,而真真正正的让笔者感到了震撼。进入专题展厅,一边是逼真的湿地实景,另一边是一条通道,通向更为隐遁的美。四川邛海湿地、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湿地的场景蕴藏着当地风土的灵性,几乎霸占了专题展厅一半的面积;还有一些“最美湿地”的图文资料制作成的几何形的展板隔断,一个隔断小方块就诉说着一个关于美的故事,而它们不同的色调又为整个展厅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情愫。依旧是多媒体资料,树桩型的操控面板,隐匿在湿地的场景中,自然和谐,斜面的设计,不容易反光,方便阅读;基础资料设置在如长椅一般的木架上,高高低低,就算是个子不高的小朋友也能轻松看见。精心设计的展览,引来游客不由自主的合影,即使它只是一片小场景,技术好的摄影师倒没准儿真能拍出你此刻在真实湿地中的照片,风吹碧水涟漪荡,处处保留着迷人的细节。这并不可笑,在快速文化里呆久的人,来到这里就会有这般不同的心情。     “中国最美湿地展”,展期两个月。呵!两个月,可惜。当时心里有一个念头,这一趟,真值了!          在展厅里,偶遇了宣教员在带团讲解,于是尾随一段,得空时私下问了讲解的小姑娘,得知楼下的宁夏沙湖场景,算是这个展厅的延伸;每次展览也都会如此:首先在中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巨大场景,身临其境,是了解湿地的第一步。这个展厅的展览,几乎隔两个月就会换一次,全都是“湿地”主题,湿地的景、湿地的生物、湿地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挖掘。为了能够满足隔一段时间就更换的专题展览,馆里的几个宣教员也隔一段时间就补一次课,并准备新的讲解词。他们不仅要能讲述,有时候还要应对游客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一场展览下来,他们就成了个中“专家”。     一个湿地场景的边上,一直站着一家三口,带着单反左拍右拍。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是为这次展览专程赶来的参展方代表。很少有代表会特意带着家人来参加展示活动,即便来了,也应该热情地和游客讲讲他们的邛海湿地吧。这位参展代表却像我们解释说,本以为“中国最美湿地展示会”不过是和传统博览会一样,参展的20家湿地每家一个摊位,摆些图片文字KT板,带些当地特产或是标本,仅此而已,结果展览规格完全超乎了他们的预想。一早的开幕式邀请了省市领导都来参观,甚至还有媒体记者追着采访他。他说这些的时候特别有范儿,紧接着却不好意思了起来。因为这20家湿地,他还没有全都去过,但只是在这儿看看,就发现了很多可以学习和交流的东西,所以一直拍照记录着。     离开展厅,朋友执着地要去“小巨蛋”一探究竟,馆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推荐了另一条隐蔽的路线——观光平台。一路沿着室外的观光楼梯爬到 “小山丘”的半山腰,一直都隐隐约约体会到的生动自然在踏上木质通道的那一刻爆发性地出现了。头顶晶莹的“小巨蛋”是整个西溪湿地的制高点,叫“万塘揽胜”,在这里可以俯瞰整片静默如入迷的景色。而就观景来说,我们所在的观光平台更甚,零距离,真正的深呼吸,思绪放空,短暂逃离,瞬间治愈。眼前的一切让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只想脑袋空空,将身体彻底放松,忘记所有疲惫,自然而然升起跟自然的亲近之意,仿佛此刻的湿地属于自己。     那天,我们结束了参观,往湿地更深处继续行走,树影斑驳,阳光透过枝桠,柔软地照在我们的脸上——满满的暖阳微醺。这座博物馆,将和它的细节一起,让我们的行走更有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