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红楼梦》中的“江南风俗”
发布日期:2013-02-25浏览次数: 字号:[ ]
        成功的一部文学作品成稿出版发行后,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欢迎,大都来源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特有的地方语言,以及浓厚的乡土风俗习惯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反映了二百多年前封建大官僚、贵族豪门的生活场景,在这绚丽繁华、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中,既能体现出大量作为一个都城的民俗风情习惯,但也融入了大量的江南民风习俗,细读《红楼梦》就能品味到浓郁的江南民俗的氛围和特征。 江南吴越地区有句俗语,“正月灯,二月鹞子,三月里放只懒板鹞”,也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入个断线鹞”。意思就是新春二、三月是放鹞子的好时机。江南吴越地区均有这二、三月放风筝的习俗,“鹞子与风筝”是在江南的名称,在北方则称之为“纸鸢”。 民间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这中间还包含着一项江南古老的习俗:“放晦气”。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书中,就有一段关于林黛玉放风筝的生动描写。     暮春时节,史湘云看到窗外柳絮飞舞,心有所感,便填了一首“柳絮词”,又叫黛玉、宝玉一起来填词。这时,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众人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只大蝴蝶风筝挂在树梢上。紫娟准备拿起来,探春笑道“紫娟也太小气,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他人走了的也不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也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在黛玉的提议下,小丫头们七手八脚地忙碌起来。宝玉也打发个小丫头到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风筝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接着,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的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记述的“放风筝”这一习俗的场景。从这一段场景的记述描写,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时的大观园中,林黛玉等人放风筝,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还保留了放晦气这一古老江南风俗习惯。     那么,这放风筝和放晦气怎么又会联系在一起呢?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去探索研究一下江南民俗传说中放风筝的起源,在古代江南确实存在这样的习俗。 原来,放风筝一开始和原始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长期处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能力抵抗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这种信仰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放风筝上也有所寄托。江南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会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之意。     因此,林黛玉等人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一年放它几个”,把一身的晦气放飞掉。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这一放风筝习俗和江南吴越民俗中放风筝另一种风俗却联系到一起了。江南民俗中在放风筝时,如果在放风筝时突然牵线断了,风筝落到人家屋顶上,忌讳不吉利,同样俗说“晦气”放到该家了,林黛玉放风筝是为了放掉“晦气”,那么江南风俗中认为风筝放到农家屋顶上,也同样认为是“晦气”两者是同一个道理,而且务必要放风筝的人,上门赔礼道歉,还要买猪头,大块猪肉给这人家“斋礼”讨个吉利,这种风俗在民间又称之为“放断线鹞”。名著《红楼梦》是在北京问世,同一个放风筝习俗细节又怎会融入同一个江南风俗习惯呢?俗话讲“十里不同俗”,北京与江南距离千里,怎会这样巧合呢? 这“晦气”二字,也是来源于江南的词语。但在北京记载风俗著作中如《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书籍里,却都只记载放风筝,而未记载“放晦气”,同时也未记载剪断风筝线放断线鹞等风俗习惯。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也是把江南风俗写进了《红楼梦》故事情节之中,这里又是一处值得探讨作者的地域习俗的地方。     但从江南《清嘉录》古书籍记载中,却有“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线鹞”的记载。并引褚人获《紧瓠集》、吴长元《笔谈》、《常昭合表》等书,均有“放断线鹞”的说法。并引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云:“杭俗记载,春初竞放灯鹞,清明后乃止。”有民谚“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为什么《红楼梦》书中就这一点“放风筝”风俗习惯会这么巧合,北方和江南风俗会这么融合呢?实际上这里面就有明确指出的《红楼梦》作者的生活来源问题,是我们值得探讨和进一步研究课题。     我们再读到《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五十四回写的拢翠庵白雪红梅,我们单从文字看这一段写得很精彩,也很生活化。    “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拢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再看看后面贾母的几句话“这才是十月,是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着呢”。     《红楼梦》写的是北京生活,在北京农历十月下头场雪是可能真实的。但在北京农历十月的寒冷气候中,没有种在户外的梅花。那雪坡上十数枝胭脂梅未开时花萼绿色,开时也是白的。写的是自然生态江南情调。但我们从气候看,江南农历十月间,又找不到红梅,而在农历十一月到正月间,金黄色的腊梅开花,这又不是《红楼梦》所写的拢翠庵的梅花。那么江南的红梅是什么时候开呢?《清嘉录》有记载:“二月,元基香梅花,暖风入体,元基梅花吐蕊,梅花以惊蜇最盛者,相飘万里。”         从农事气候看,惊蜇一般在农历正月末二月初,这就是标准花期。江南春季雨水多,还时有春雪,看到白雪红梅的景色这是江南的风光,那也是正月末二月初下春雪时的意境,不可能在《红楼梦》中贾母所提到的十月下头场雪。我们江南十月俗称“小阳春”,是会出现暖洋洋天气,更不会落雪的天气出现。因此说《红楼梦》五十回书中写到拢翠庵的白雪红梅,把江南二月春雪红梅写到北方十月头场雪,却出现了农事季节性矛盾。     我们又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读到:“那晚各外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让灶王上天,所以联语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与我们江南吴越地区的送灶日相符,明代时有民谚送灶称“官三民四”,就是说做官人家廿三夜送灶,民间百姓廿四夜送灶,后来官民不分了。我们江南的送灶习俗,都在农历十二月廿四夜,有句俗语“廿四夜送灶,合家安好,廿五夜送灶,热昏颠倒”,说明送灶必定是廿四夜。     从上述例举来看,只是《红楼梦》涉及江南习俗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生活习俗与江南风俗相关。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融入的生活的习俗与我们江南,与我们吴越地区这样接近、这样相似,表明《红楼梦》作者很可能是江南人。土默热先生以杭州洪昇为《红楼梦》的原创作者,不管是巧合也好,相似也好,相信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