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具超强战斗力的湿地“入侵者”
发布日期:2012-08-27浏览次数: 字号:[ ]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系庞大,地下茎发达;茎秆直立粗壮;叶长披针状,互生,具盐腺;圆锥花序,两性花,花期为7-10月;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种子数量巨大,每个花序的种子数为133-636粒。     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大西洋沿岸。其主要生长在海滩的潮间带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滩上,通常形成高密度单物种群落。在原产地,互花米草盐沼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每年向河口湾输出大量的碎屑,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来源;为鱼类、水鸟和湿地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加速沉积物的淤积,控制海岸侵蚀等。       近200年来,由于人类有意引种或无意带入,互花米草已成为全球海岸盐沼生态系统中最成功的入侵植物之一,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西海岸、新西兰及中国沿海等。由于其良好的促淤成陆能力,我国于1979年由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该种,其后在福建省罗源湾移栽、试种,随后大面积推广。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互花米草迅速在我国沿海滩涂滋生蔓延,目前已扩展到除海南省以外的所有沿海省(市)的滩涂湿地。到2002年为止,互花米草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已达112000公顷。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初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盐沼植物名列其中。     长江口地区有着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河口盐沼分布区。常见的土著植物物种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麃草(Scirpus mariqueter)、麃草(S. triqeter)、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等,其中芦苇和海三棱麃草为优势物种,它们通常在长江口滩涂湿地上形成大面积的单物种群落,构成长江河口盐沼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互花米草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的入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为了增加后备土地资源,原上海市南汇区政府率先从浙江省玉环县引进互花米草,在南汇边滩大面积移栽;1995年,崇明东滩北部发现零星的互花米草斑块,据推测可能是在潮汐作用下,从江苏启东随水漂流而来;1997年,为了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空安全,在长江口最年轻的河口沙洲——九段沙开展“种青引鸟”工程,人工种植互花米草50hm2 ;此后,为了快速促淤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分别于2001年5月和2003年5月在崇明东滩大规模人工移栽互花米草,累计种植面积近800hm2。到2003年为止,互花米草群落已广泛分布于长江河口除崇明西滩和横沙岛外各滩涂,总面积为4,553.37 hm2,占滩涂植被总面积的22.1%,其中南汇边滩最多,达 2,069.01 hm2,其次是崇明东滩和九段沙。     以崇明东滩为例,在引入互花米草之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其中,芦苇带活动鸟类以鸣禽为主,主要包括伯劳科、鹟科、攀雀科、绣眼鸟科等,一些攀禽也常在该区域活动。芦苇带同时也是甲壳类的主要分布区域,昆虫种类也非常丰富,共同构成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海三棱藨草/藨草带是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以鹭科、鹤科以及鹟鹬类为主。海三棱藨草的球茎、种子,是鹤类、小天鹅及其他植食性雁鸭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这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为鹟鹬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光滩是鹟鹬类等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主要种类有环颈鹟、黑腹滨鹬、白腰杓鹬等。此外,光滩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底栖动物以双壳类为主,是鹟鹬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潮下带水域为游禽的栖息场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有3000多只小天鹅每年冬季在该区域栖息。     互花米草引入后,先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一方面导致东滩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到当地收割芦苇营生的农民生计;另一方面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生长迅速,形成致密的单优势种群,且叶片比较尖锐,鸟类无法停歇,使得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以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长江口盐沼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咸淡水调节、土地底质固定、河口与近海高生产力维持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将互花米草引种到长江口盐沼的早期,人们主要重视其固堤护岸及防浪促淤等功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互花米草入侵带来的生态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目前,互花米草还在我国福建沿海等地区疯长成灾,造成滩涂中鱼虾、贝类丧失生长繁殖场所,导致一些区域大片红树林消失,栖息候鸟绝迹。因此,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入侵现状有必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采取生态工程以及立法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