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红楼梦》的避讳问题
发布日期:2012-08-27浏览次数: 字号:[ ]

土默热先生把《红楼梦》研究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和“三个关键问题”,其中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与此相关联的就是《红楼梦》的创作时间问题。     关于《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的争论,其实从清代乾隆五十年前后即已开始,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另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他人旧稿基础上改写成书的。自上个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出,第一种观点几成定论。1979年戴不凡先生发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迷》,再次挑起《红楼梦》著作权问题的争论,至80年代初慢慢沉寂下去。进入21世纪,土默热先生发表《土默热红学》,直接就把《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作为《红楼梦》研究的第一个基本问题,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红楼梦》的写作时间不是乾隆中期而是康熙年间。     对于土默热先生的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今不揣谫陋,以陈昭先生《<红楼梦>不避讳论》中所举事例为基础,从《红楼梦》中的避讳问题这个角度,提出一点佐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不避家讳”表明作者不是曹雪芹     避讳这一习俗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并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司马迁之父名谈,整部《史记》50余万字中不见一个“谈”字,可见避讳对于古代文人的影响何其巨大。《红楼梦》的创作最迟不会迟于清乾隆中期,正是避讳制度更趋完密之时,故在《红楼梦》中必然会有所体现。从《红楼梦》第七十九回描写夏金桂不准用“金”“ 桂”二字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是烂熟于胸的,虽然对夏金桂是否定的。     然而,正是这位对避讳制度是烂熟于胸的作者,对自己祖父的名讳却不回避。虽然学界对曹雪芹的父亲是谁尚无定论,但曹寅是他的祖父却是大家都公认的。按理说,曹雪芹对自己祖父的名讳是必须要回避的,否则便是不孝。但是在《红楼梦》,却多次出现曹寅的名讳,据陈昭先生《<红楼梦>不避讳论》的统计,就有如下四处:     ①第十回,张太医为秦氏看病时说:“……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自汗,如坐舟中。”     ②第十四回,写凤姐协理宁国府丧事,“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妆”。     ③第二十六回,写薛蟠误认“唐寅”二字为“庚黄”。     ④第六十九回,天文生对贾琏说:尤二姐“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在列举了这四处事例之后,陈昭先生说:“今天,我们看到这许多乾隆抄本,没有一个本子,没有一个地方发现有曹雪芹避家讳(包括避他父亲的讳)的迹象,这只能说明原稿里就是什么都不避,包括家讳也不避。” 陈昭先生这个“不避讳”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所阐述的“不避讳”的原因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从这个“不避家讳”的事例,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要么《红楼梦》的作者根本就不是曹雪芹。可是,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这是大家通过考证都公认的事实。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  二、“不避国讳”表明创作时间不是乾隆中期     与“避家讳”的情形比较起来,“避国讳”的要求更加严格。若说“不避家讳”属于“不孝”、还是道德问题的话,“不避国讳”(我把陈昭先生文中①“不避皇帝的‘御名’、‘庙讳’, ②不避太子的名字,③不避亲王的名字,④不避与皇帝称号有些瓜葛的字样,⑤不避皇帝专用的字这五种情况都作为“不避国讳”)就是“不忠”,已经是违法犯罪的情形了。轻则杖责,重则“以大不敬律治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然而在《红楼梦》中,却屡见“不避国讳”的情形。据陈昭先生对四种《红楼梦》抄本的查找,情况是:     ①治名字福临。各本都不避。     ②康熙名字玄烨,甲戌本不避,庚辰本有几个“玄”字也不避,有几个缺末笔作,还有“絃”、“眩”、“炫”等字,有避有不避。己卯本是怡亲王府的抄本,避得比较严格,包括“玄”、“絃”、“眩”等字都缺末笔,但也有个别不避的。戚序本时间较晚,也严格地避讳;有改“玄”为“元”的,也有缺末笔的。     ③雍正名字允禎,这“禎”字与“祯”字形似,一般连“祯”字也避。可是,甲戌本上却出现一个“祯”字。其余各本,有的改为“贞”字,有的干脆把句子完全改了。     ④乾隆名字弘历,甲戌本上没有这两个字,其他各本“弘”字缺末笔。另外,“时宪历”改为“时宪书”,这是全国性的统一的避法,而且已经成为专有名词,就很难说是避讳了。     在列举了这四种情况后,陈昭先生说:“上述情况对于这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是在版本流传过程中逐渐严格起来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甲戌本没有丝毫避讳的痕迹。……庚辰本有一半以上的‘玄’字不避讳,也说明祖本就是这样。抄手有时疏忽大意,照录原样;有时发觉了,又避起来了。”     陈昭先生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确实是在版本流传过程中逐渐严格起来的,原本确实是“不避国讳”的。但原本《红楼梦》为什么“不避国讳”呢?陈昭先生将其解释为曹雪芹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毕竟是掉脑袋、甚至于灭九族的事情,曹雪芹尚不至于如此胆大妄为吧。我认为“不避国讳”恰恰表明了《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不是乾隆中期,而是在清初。     清初,满人刚刚入关,避讳制度尚不严格。如顺治帝名福临,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说:“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再如康熙时兴11起文字狱,无一起是因避讳问题而兴的。但到乾隆时,避讳制度却严格了起来,著名的王锡侯《字贯》案,就是因避讳问题而兴的文字狱。《红楼梦》“不避国讳”的事例,恰恰说明了其创作时间当在避讳制度尚不严格的清初,故可不避顺治、康熙之讳。而雍正、乾隆等此时尚未成为国讳,故无须回避。至于说《红楼梦》中贾琏与乾隆帝次子永琏同名,贾代善与礼亲王同名,贾政命“惟士为能”为题,鸳鸯不肯嫁“宝天王”、“ 宝皇帝”,贾宝玉大伯名“赦”等事例,均可一一解释得通了。 综上所述,从《红楼梦》中这种“不避国讳”、“不避家讳”的现象中,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也不是乾隆中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