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6月6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暨纪念“ 6·5 ”世界环境日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论坛并作题为《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主旨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环境保护部机关、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代表,民间环保组织(NGO)、企业、大学生、媒体等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了论坛。
周生贤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纪念世界环境日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指出,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该主题旨在推动人们思考如何让绿色经济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转变,从而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他要求要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解读】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此次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主题在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更加强调在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充分认识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人人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与传统消费模式不同,绿色消费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崇尚节俭、适度,是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契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身边小事做起,让绿色消费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6.6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3%和12%。二是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取消20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完成环渤海、成渝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拒批投资近3.2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流域区域领域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比“十五”提高22.8个百分点。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支持5个重点行业和138个重点区域进行综合防治。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四是坚持环保为民,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以来,针对重金属污染、造纸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065余万人(次),检查企业446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停产治理企业5981家,限期治理企业6432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1.9万余件。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五是加大资金投入,生态保护和环保能力有较大突破。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全国52%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审议通过并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使得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生态文明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不断激化的种种矛盾和生态环境的多重危机,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积极改善、促进和优化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来推进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谋划环保工作,注重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一要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源头控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开发、行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以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污染减排既要削减存量,又要削减增量,需要更加突出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监管减排,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三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以环境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价格、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等环境经济政策。四要增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实施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以环境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带动大创新。五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绿色生活助推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六要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以人文关怀增强发展后劲。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