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据湿地国际·中国网站(www. wetwonder.org)报导,现有450多种外来物种侵入中国,经济等年损失达千亿。文章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对世界各国造成越来越强烈的冲击,目前已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更是成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环保部2008年末发表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报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已有一半以上入侵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高达每年1198.76亿元。不过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传统美食食材的大闸蟹和鲤鱼,也成为横行欧美的中国入侵物种。
《山西日报》报道,8月23日,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西新余联合召开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与宣传现场会。会上通报了近10年新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物种24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100多种,危害区域涉及31个省(区、市)的农田、森林、湿地、草原等各个生态系统。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在菲律宾发现了16种外来物种,在英国发现了近2000种。虽然大部分非本地物种不被视为威胁,但仍有约15%的物种被认为是有负面影响的。在欧洲,每年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至少12亿欧元的损失。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主席皮耶罗表示,12亿欧元的数字偏低,因为这个数字不包括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解读】
在自然界,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些物种即本地物种。但是近100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一些外来物种却在人类有意引入和无意带入的方式下,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将外来物种定义为: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种、亚种或种以下分类单元,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可以泛指非本地原产的各种外域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几乎没有天敌,部分人为引入的外来植物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已具备了入侵特性。入侵的生物往往有极强的适应力,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目前,我国已查明外来入侵物种中,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昆虫、甲壳类、植物、微生物,其中以外来杂草种类最多,其次是陆生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面积广、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有紫茎泽兰、凤眼莲、喜旱莲子草、豚草、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等。比如:凤眼莲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能迅速覆盖大面积水面,影响水中其他植物及藻类的光合作用,使水中其他生物得不到充分的氧气与食物,从而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美国白蛾危害悬铃木、榆树、枫杨、桑、泡桐、柳树、樱花、刺槐、杨树、白腊、蔷薇、紫荆等多种城市绿化树种和花卉 , 严重破坏城市景观环境。被称为“森林无烟火灾”的松材线虫,可以对43种松属植物造成侵染。松树染病后,针叶失水、褪绿、由富光泽的绿色迅速经灰绿、黄绿变为黄褐,甚至红褐色,进而枯萎死亡。1982年南京市紫金山风景区大量松树因松材线虫患病死亡,造成了自然景观的破坏,影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生态系统多样,从森林、农田、河流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都受到外来生物入侵干扰,其中尤以湿地生态系统最为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入侵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发生范围也较广。近200年来,由于人类有意引种或无意带入,互花米草已成为全球海岸盐沼生态系统中最成功的入侵植物之一,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海岸、新西兰及中国沿海等。由于其良好的促淤成陆能力,我国于1979年由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该种,其后在福建省罗源湾移栽、试种,随后大面积推广。由于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互花米草迅速在我国沿海滩涂滋生蔓延,目前已扩展到除海南省以外的其他沿海省(市)的滩涂湿地,造成滩涂中的鱼虾、贝类等丧失生长繁殖场所,并导致一些区域内大片红树林的消失和栖息候鸟的绝迹。到2002年,互花米草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已达112000公顷。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初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个外来入侵种名单,互花米草是其中唯一的盐沼植物。
有学者研究了长江口盐沼湿地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群落的竞争关系,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可导致长江口盐沼土著芦苇种群的数量减少,海三棱麃草则可能被完全取代;通过遥感影像分析互花米草在长江口的扩散现状时,同样发现互花米草对土著植物群落造成了巨大威胁;此外,互花米草入侵芦苇群落后,鸟类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显著降低。就生态系统的地下部分而言,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改变了盐沼湿地营养循环的过程。研究显示,互花米草的入侵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降低了大型土壤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改变了其营养类群的结构等。
位于杭州市城区西部的西溪湿地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也是我国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37块湿地之一。中国湿地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西溪湿地中的再力花、美丽飞蓬、南美天胡荽和黄菖蒲等外来观赏植物也表现出较强的入侵倾向。再力花又名水竹芋,为竹芋科再力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20世纪初作为水生观赏植物引入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近年来在我国园林造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再力花的入侵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侵占力强。种植在适生区的再力花容易形成单一优势种群,能在地上和地下高密度地占领生境,甚至大面积侵占水域和河道,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生长,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繁殖速度快。再力花既可通过根茎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种子繁殖。自然生长繁殖一年的再力花,其规模可达原来的7~12倍。第三,根除难度大。再力花为挺水植物,可以生长在水深60厘米处或更深的水域,其营养繁殖体根茎生长在水下淤泥之中,人工根除后,根茎的片断残留仍可作为繁殖体长出新的植株,并快速繁殖、迅速扩展生长面积。
湿地生物入侵的途径较多,渠道也很方便,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世界上80%的货物是通过水路运输的。为了保持船舶的平衡,几乎所有的货轮都需要在舱底加水,难以计数的水生动植物卵、种子或微小个体藏在其中,跟随着货轮漫游到千里、万里之外,这成为湿地环境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至于人们基于各种目的而有意引种造成湿地生物入侵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生物入侵的专门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防控湿地生物入侵的专项条例等规范性文件。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开展防控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依据:如对湿地外来物种的引进、扩散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湿地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价、早期预警机制,没有健全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措施和恢复标准。在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方面,权限不明,职责不清,没有一套操作性强、高效统一的工作体制和协调机制。由于应对措施不够,使得我国许多本来可以防控的湿地生物入侵现象大肆发生,难以减免。近年来,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问题高度重视,已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在实际防控中,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专门法律,完善法律措施。通过专门立法,界定外来物种的含义、覆盖范围以及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等,建立外来物种引入者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生物引种过程,努力达到权力受监督、侵权担责任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健全检疫制度,构筑防御体系。实践证明,检疫是防御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关口。随着国际物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有害生物随物资物品及运载工具出入境的风险愈来愈高,因此,开展外来物种调查,掌握入侵物种动态,健全检疫制度,构筑防御体系,是阻止湿地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关键。
(三)强化引种管理,防止人为传入。有资料表明,人为有意引入,是湿地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要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评估方法体系,根据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估外来湿地生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为管理部门引种审批和跟踪监管提供依据;要建立湿地外来生物引种经济政策和制约机制,充分考虑引种生物的显性和隐性经济风险和治理成本,逐步建立有害生物引种者承担恢复治理费用和经济赔偿责任制度;要加强湿地外来生物引种后的监管,在引种后实行隔离试种或跟踪监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减免大面积危害情况的发生。
(四)提升防控意识,改善国际合作。湿地生物入侵问题涉及面广,仅靠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防控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因此,针对湿地有害生物入侵频发的势头,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认识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优化国际交流,改善国际合作,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国境接触面广,对外经济交往扩大,人员来往频繁,在对外来湿地入侵物种的管理上,更须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