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浙江龙王山安吉小鲵及其栖息地监测
发布日期:2012-10-31浏览次数: 字号:[ ]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时空变化趋势是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要了解某一物种的种群现状, 关键在于对该种进行监测和野外调查统计。首先,在时空上,监测要求必须采用同样的方法、定期、定点重复进行,否则采集的数据就没有可比性;其次,在内容上,监测不仅要关注野外的种群、栖息地、人为干扰等,还要关注保护管理。我们自2007年开始对安吉小鲵种群及栖息地进行监测,有效地掌握了龙王山千亩田安吉小鲵的种群动态、栖息地的生境状况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保护境内的安吉小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安吉小鲵及其栖息地概况     安吉小鲵隶属两栖纲(Amphibian)有尾目(Caudata)小鲵科(Hynobiidae)小鲵属(Hynobius),是顾辉清等(1992)在安吉龙王山发现的小鲵属新种,全球仅在安吉龙王山千亩田和临安清凉峰有分布记录,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近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气候的变迁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外来生物入侵,导致安吉小鲵的野外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现有种群数量不足150条,濒临灭绝。为了阻止或延缓安吉小鲵的灭绝,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将其作为极危物种列入2012年全国重点调查,浙江省林业厅及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将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浙江安吉龙王山千亩田(30°29′58″N 、119°26′27″E),地处桐杭岗与千亩田峰之间的低洼处,海拔1335m。主峰龙王尖海拔为1587 m,属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年平均气温8.8℃ ,年平均降水量1870 mm。千亩田周围保存着较完好的天然植被,以白栎(Quercus fabri 、)、黄山栎(Quercus stewardii 、)、天目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为主,湿地内主要有泥碳藓(Herba sphagni)、另有少量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分布。   监测方法     安吉小鲵种群数量监测采用样方法,以千亩田高山湿地为一个样方,样方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在每年2-4月安吉小鲵繁殖期,通过卵袋数对安吉小鲵繁殖种群数量进行评估。每条成年雌体每次产卵袋一对,粘于水中物体上而半浮于水中,存在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清晰可见,所以统计卵带即可代表参与繁殖雌体数。如果参与繁殖的成体按两性比例为1:1,则卵袋数乘以2,即为繁殖种群成体数。此外,摄影、摄像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性的方法。安吉小鲵栖息地受干扰状况监测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目估记录。保护管理状况监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监测结果     在研究和实地调查中发现安吉小鲵的种群数量在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2011年每年发现的卵袋数分别为23对、22对、31对、26对、35对(见表1),平均每年产卵袋26.8对,在已知分布区域发现安吉小鲵繁殖水坑6处,成体9条。但与1992年-1998年的年产卵袋186对、142对、109对、92对、135对、176对、148对相比,平均每年参与繁殖的个体数下降81%,繁殖水坑减少3处。 表1 近5年安吉小鲵繁殖水坑及卵袋数量统计表

繁殖水坑 编号 繁殖水坑 面积(m2)   2007 卵袋数(对) 2008 卵袋数(对) 2009 卵袋数(对) 2010 卵袋数(对) 2011 卵袋数(对)
1 0.3 2 5 6 6 8
2 0.4 6 1 2 5 4
3 0.2 5 3 6 3 5
4 0.4 3 8 9 7 9
5 1.1 7 2 8 13 14
6 1.2 0 3 0 0 2
总计   23 22 31 34 35

    安吉小鲵栖息地受干扰状况及保护管理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游客活动中,部分游客在安吉小鲵繁殖水坑放养鲫鱼等外来生物,造成该水坑安吉小鲵繁殖完全失败。2009年后,游客活动弱,安吉小鲵繁殖情况有所好转,卵袋数呈现增长态势。   评估     近5年,龙王山的安吉小鲵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安吉小鲵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安吉小鲵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基本能满足安吉小鲵的需要;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保护区监测队伍。   讨论     安吉小鲵繁殖的集中度过高,使得毁灭性打击的概率提高。 在总共20000多平方米的龙王山千亩田,安吉小鲵的繁殖水域不足10平方米,共有水坑9个,其中有效繁殖水坑6个。 监测经费不足, 影响了工作的持续稳步开展。经费短缺和来源单一是当前制约监测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     监测手段相对落后, 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的落后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危险性大, 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到某些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新技术主要有DNA 指纹图谱法、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生物芯片标记重捕法等。目前监测数据分析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这使得监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保护建议     提高认识。监测工作应该是安吉小鲵保护区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因此需要各级管理部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提高认识,把监测工作真正当成是保护区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扎实有效地开展。     多方筹措监测资金。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相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足。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经费仅仅是杯水车薪,要开展扎实有效的监测工作,难度依然很大。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保护区积极努力为开展监测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积极采用新技术。目前安吉小鲵监测方面的新技术主要有DNA 指纹图谱法、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生物芯片标记重捕法等,在开展安吉小鲵监测工作时,应该区别不同情况,合理有效地采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监测工作的实效。     精心设计、确定适宜的监测指标。在制定监测参数时,应该充分参考以往资料及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监测指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