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肃宗时期,烟波钓徒张志和写有一首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印象中,青山绿水,一群洁白如雪的白鹭翩翩而飞,诗人仙风道骨,执竿而渔。微风细雨,天地静谧,实在是一幅天然的横轴山水画卷。
大唐是诗风炽盛的年代,白鹭作为文人们青睐的对象,在诗文里随处可见。诗仙太白写白鹭最多,他的《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开宗明义,“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一口气写了八十六句,寄托了自己“壮志竟谁宣”的情怀。杜甫写得最少,但他那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顶万句,卓绝千古,妇孺皆知。至宋至清,白鹭依然在文人的墨香里翩然来去。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连孩子都熟背无误。辛弃疾的“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写得野趣盎然,方启英的“白鹭青莎岸,红莲碧水湖”,两句诗里“白、青、红、碧”四色具备,清丽可赏,读之,尘世忙碌里那颗芜杂愚钝的心不由平静淡然下来。而到了现代,郭沫若先生则用“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把白鹭比作鸟类中的美女,盛赞它的高洁脱俗
白鹭,究竟是怎样的精灵,穿越古今,在诗文里一直振翅高飞?
动物分类学上,白鹭为:鸟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白鹭属分13个种,我国有5种: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由于它们体羽除岩鹭为暗灰色外,均为雪白色,因此,人们通常统称这五种鹭为白鹭。其中以小白鹭和中白鹭的数量最多,且较为常见。
白鹭身体纤瘦修长,体态轻盈。枕部生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矛状长形冠羽,最长的2枚长达10多厘米,像一对细柔的辫子,迎风飘扬,美丽动人。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长饰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称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颈基部的蓑羽则垂至下胸,就像丝线一样。在胸部、腰侧和大腿的基部,还生有一种特殊的绒羽,其端部的羽枝和羽小枝不断破碎为粉状颗粒,这些粉粒有助于清除粘在正羽上的污物,起着清洁羽毛的作用。白鹭的羽毛价值高,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
白鹭繁殖和栖息于人为干扰少的生态环境,如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一般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收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两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鼓动飞翔,动作显得从容不迫,十分优美。我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飞翔时的气势不凡。
白鹭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白鹭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7月,营巢于矮树杈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过1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树枝交搭而成。每窝产卵2~4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淡蓝色,孵化期为24~26天。
白鹭是一种“高智商”、“高情商”的鸟儿。它的生存环境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水源、食物和隐蔽场所等自然条件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条件。我们常看到白鹭在田间跟农民相伴左右,一前一后,亲密无间。但当我们拿着相机蹑手蹑脚想靠近时,它就会马上飞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白鹭眼中的农民是“熟人“,它知道自己不会受伤害;而你是突然出现的“陌生人”,你手上还有一个“家伙”,对你自然在防着点。白鹭是聪明的,也很重感情,人们待它友好,它就亲近你;你打扰和伤害它,让它感觉此地不安全,就会随时迁移。
刘禹锡《白鹭儿》诗云:“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不但写出了它的外形特点,还道出了白鹭自在洒脱、傲然不群的本性。在海岸,在田野,在水泽,它们自由自在地振翅翱翔,将大自然的和谐宁静、闲适清雅,肆意泼洒在清澄空灵的天地之间。有了这些飘舞的白色云彩,山水不再呆板,而成了一帧如诗如画的清丽小品,白鹭也自然成为人们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