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座落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及芜湖市南陵等5区、县境内。它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宣城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国务院批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调整后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由原来的4.33万公顷缩小到1.86万公顷,核心区面积有由41公顷扩大到5188公顷,保护区的工作重点转向野生保护,努力恢复和改善扬子鳄栖息地,提高扬子鳄自然繁殖力和幼鳄存活率,不断扩大野生种群数量。
扬子鳄俗名称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扬子鳄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取的,根据它的栖息地——长江(扬子江)而命名。扬子鳄虽然喜欢在水里嬉戏觅食,其实它不是鱼,而是龟、蛇一类的爬行动物。扬子鳄是卵生的,卵内有羊膜羊水,和鸡蛋一样在陆上孵化。幼鳄出壳就无鳃、有肺,不经学习就会游泳,也会像人游泳般进行“换气”——呼吸。古人称扬子鳄为“鼍”(音“陀”),这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见了这个字,很容易使人想到全身披着鳞甲、长着一条长尾巴的动物。扬子鳄有爬行动物“活化石”之称,因为它在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存在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扬子鳄身长约2米,尾长与身长相近,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像条大蜥蜴,嘴长,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覆盖着大鳞片,像全副武装了一样;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扬子鳄的洞穴又因年龄、性别而异,年龄越大,洞越复杂。最大洞穴可长达20米,每个洞穴都具有通气保温作用。为了迷惑不速之客,在洞口不远处都筑有几条不相同的岔道。洞穴上往往有通气用的小“天窗”;最深处才是椭圆形的“卧室”;其下,有一个长年积水的“浴池”。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扬子鳄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捕食方式,即“守株待兔”式。扬子鳄平时习惯于把身子沉在水里,长久地一动不动地把头露出水面,如同孤零零地漂浮在水中的一根烂木头。飞倦了的小鸟见了,下来落个脚;跳累了的青蛙发现了,会爬上去蹲一会儿;乌龟更喜欢上去晒晒太阳。这时,鳄鱼将头慢慢下沉,下沉的速度慢的出奇,就像时针走动一样,肉眼难以看见。而小鸟、青蛙、乌龟也就不自觉地移动脚步来调整栖息的地点,当它们的脚移到鳄嘴的尖端时,扬子鳄就猛一抬头,嘴一张,气一吸,它们便落进扬子鳄的嘴中。这时,扬子鳄并没有马上将它纳为囊中之物,而是把头缩入水中,直到确定它们已溺水身亡,再衔着它们露出水面享受美食。“守株待兔”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伪装成枯木藏在草丛里,野兔、青蛙和小鸟等会冷不防地遭到扬子鳄的偷袭,死得不明不白。
每年十月,扬子鳄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扬子鳄每年有近半年的蛰伏休眠期,休眠期的扬子鳄入眠很深,不吃不喝,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7、8月产卵,每次约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
扬子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烹饪美味佳肴,皮是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扬子鳄是肉食性动物,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渐渐地扬子鳄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1972年我国政府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成为世界上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鳄种之一。2001年被列入中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15个重点优先拯救物种之一。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湿地之一。保护区湿地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0~200米,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主要由青戈江、水阳江、漳河、南漪湖等水体及周边沼泽滩地组成。南漪湖为宣城市内的天然湖泊,分为东西二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水位为8.5米时,总蓄水量为3.5亿立方米,入湖水流发源于南面山区,出水经水阳江向北流入长江,土壤类型以红土壤、水稻土、黄棕壤等为主。保护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均降水量约129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28%,年均无霜期229天。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此外,还有真菌116种。有野生植物776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73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包括水杉、银杏;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种,包括香樟等。作为扬子鳄洞穴隐蔽及营巢用的植物有44种。保护区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丘陵地区植被以灌草丛为主。人工营造经济林主要有马尾松、国外松、杉木、茶树及毛竹、油桐等树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40种,其中鱼类有54种,两栖类有24种,爬行类有50种,鸟类有176种,兽类有36种。此外,还有昆虫类47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包括扬子鳄、云豹、黑麂和梅花鹿;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6种,包括虎纹蛙、鸳鸯、白鹇、勺鸡、穿山甲、小灵猫等。保护区为野生扬子鳄主要分布区之一,有扬子鳄分布的池塘面积约0.41平方千米,分布有扬子鳄约150条。
为了恢复扬子鳄野生种群,1979年国家在安徽省宣城市成立了占地100公顷的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从野外收容救护成年扬子鳄,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管理处在保护区涉及的5个县、区内均设有扬子鳄保护站,将宣州的杨林、红星,郎溪的章村、黄墅岗、王家门,广德的朱村、加谷,泾县的双坑、中桥、岩潭,南陵的长乐、西峰、楂林共13处扬子鳄相对集中的地区划为保护点,在双坑、岩潭、中桥、长乐3处保护点建设护鳄房并聘请护鳄员巡护,每隔1~2年进行一次扬子鳄资源普查活动。2003~2006年保护区投资50万元改造郞溪县高井庙林场自然环境,通过筑坝蓄水重建湿地和陆地生态系统,改造工程共修建8个水塘,总蓄水面积约0.10平方千米。此外,保护区通过实施引进工程与放归工程,壮大扬子鳄野生种群。经过三十年的人工繁育,人工圈养的扬子鳄达一万条。其境内山清水秀,松涛竹海;池塘纵横,绿草如茵;鳄头攒动,鼍声阵阵。因此,它又成了国家AAA级风景区,谓之“中国鳄鱼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