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杭州湾湿地水鸟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11-12-30浏览次数: 字号:[ ]
  杭州湾为一喇叭口形状的河口湾,相对于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无论在面积、地位、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类型丰富的湿地不仅在构筑主要生态屏障、提供丰富自然资源和改善海域环境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和黑脸琵鹭重要的越冬地与迁徙停歇地之一,以及大量湿地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湿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健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本地区的湿地水鸟生物多样性,可以为湿地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加强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1.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本次杭州湾湿地水鸟生物多样性调查以杭州湾南岸湿地滩涂为重点。地理位置介于29°58′27″~30°51′30″N,120°54′30″~121°50′48″E,海拔-5~5m。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较多,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6.2℃。湾内海域水深多小于10m,水下地形平坦,中北部至口门为杭州湾水下浅滩,海岸线长约258km,以人工海岸为主;滩地主要为淤泥质潮滩,中北部及其以东主要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南部及中部至湾顶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细砂及二者的混合物。河口性鱼类丰富,是多种降河性回游鱼类产卵和仔鱼生活的场所,盛产鳗苗;冬季水鸟富集,以雁鸭类和鸻鹬类为主。   2.研究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对研究区域分不同季节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水鸟调查采用双筒望远镜和20-45倍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采用直接计数法,观察和记录调查范围内所见到水鸟的种类、数量、生境等数据。用便携式卫星定位仪(GPS)测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测定每一观察点的实际调查面积。各湿地水鸟的种群密度按下式计算: D = N / S D:密度(只/km2); N:实际记录的数量(只); S:实际调查面积(km2)   3.研究结果 3.1湿地水鸟种类 记录到湿地水鸟9目14科68种,其中冬候鸟31种(45.59%),夏候鸟13种(19.12%),留鸟8种(11.76%),旅鸟16种(23.53%)。 在这68种水鸟中,有世界受胁物种1种:黄嘴白鹭(IUCN, 1994);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6种(8.82%),分别为斑嘴鹈鹕、黄嘴白鹭、岩鹭、小天鹅、鸳鸯、和黑嘴端凤头燕鸥;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白鹭、白鹭、中白鹭、夜鹭、黑尾鸥和黑嘴鸥等6种。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鸟类有大白鹭、中白鹭、牛背鹭、豆雁、绿头鸭、针尾鸭、白眉鸭、赤膀鸭、普通秋沙鸭、黑水鸡、蛎鹬、蒙古沙鴴、中杓鹬、白腰杓鹬、翘嘴鹬、白腰草鹬、矶鹬、青脚鹬、红胸滨鹬、黑腹滨鹬、红嘴鸥、黑枕燕鸥和普通燕鸥等23种;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名录的鸟类有大白鹭、牛背鹭、白眉鸭、蒙古沙鴴、金眶鴴、中杓鹬、白腰杓鹬、翘嘴鹬、矶鹬、青脚鹬、红胸滨鹬、黑腹滨鹬、黑枕燕鸥和普通燕鸥等14种。优势种为黑腹滨鹬和环颈鸻,而出现频率前五位为黑腹滨鹬、环颈鸻、青脚鹬、白鹭、白腰杓鹬。可见杭州湾沿海滩涂是湿地水鸟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息地。 3.2湿地水鸟数量 记录到湿地水鸟68种4.17×104只,观察面积为79km2,总密度为527.85只/km2,有世界濒危物种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鸥以及斑嘴鹈鹕和黄嘴白鹭等世界受胁物种。在记录到的湿地水鸟中,黑腹滨鹬数量最多,达21018只(密度为266.05只/km2);其次是黑尾鸥,有4080只(密度为51.65只/km2);环颈鸻有2740只(密度为34.68只/km2)。数量超过500只的种类还有小鸊鷉(690)、白鹭(585只)、绿翅鸭(1530只)、斑嘴鸭(800只)、斑脸海番鸭(600只)、白腰杓鹬(893只)、泽鹬(540只)、青脚鹬(1130只)和红腹滨鹬(1145只)等8种。 3.3湿地水鸟生物地理区划 记录到的68种水鸟的地理分布型与全省湿地鸟类相似,以古北界种为多,有50种,占73.53%,但其比例明显高于浙江全省鸟类中古北界种的比例(55.2%);次为东洋界种,有15种,占22.06%;广布种3种,占4.41%。但是,反映本地鸟类区系的繁殖鸟的组成则不一样:繁殖鸟共有21种,以东洋界种15种占绝对优势,达71.43%,古北种3种只占14.29%,广布种3种占14.29%。 3.4重要鸟类 1)黑嘴鸥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属鸥形目(Charadriiformes),鸥科(Laridae),鸥属(Larus)。黑嘴鸥体长32cm左右,体重230g左右,雌雄相似,嘴短而结实。夏羽,头和前颈黑色,眼周白色;冬羽,头部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眼后方有黑色斑,亚成鸟与冬羽毛相似,背部略带褐色。黑嘴鸥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Annon.1990.Collar and Andrew 1998),也是目前世界上44种鸥类中受了解最少的一种,已被列入IUCN世界濒危生物物种红皮书和国际保护联盟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其主要繁殖和越冬地均在中国。1997年12月15日在本区镇海滩涂记录到黑嘴鸥210只。本次记录到20只。 2)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bernsteini),属鸥形目(Charadriiformes),鸥科(Laridae),鸥属(Larus)是鸥科鸟类中数量最少的种类。根据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2002年出版的《全球水鸟种群数量评估(第三版)》中,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全球种群数量不足50只。国际鸟类保护联盟组织出版的《全球最稀少的50种鸟类》一书,也将黑嘴端凤头燕鸥列入其中。因数量稀少、踪迹神秘,故有“神话之鸟”的称谓。根据现有记载,黑嘴端凤头燕鸥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为夏候鸟,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冬候鸟。现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的资料非常少,对它的繁殖地和繁殖状况更是毫无记载,甚至有鸟类学家相信该物种可能已经灭绝了。直到2000年6月,台湾鸟类摄影家梁皆得先生在马祖列岛意外地发现了4对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和4只雏鸟。2004年8月1日,浙江自然博物馆受邀对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在将军帽发现了约4000只大凤头燕鸥繁殖群,又在这群大凤头燕鸥繁殖群中发现了混群繁殖的约10对黑嘴端凤头燕鸥。而此次发现,不仅是对于这一全球极度濒危鸟类的又一确切记录,也使得韭山列岛成为目前全球已知的除台湾马祖列岛之外的第二个繁殖群体。本次调查没有记录到。 3)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属世界极危物种,主要在中国台湾、香港、深圳、海南、澳门以及日本、越南和朝鲜等地越冬,在朝鲜和韩国西海岸附近的岛屿和中国的东北地区繁殖。该种曾分布于浙江北部各水域,并在杭州地区采集到2号标本。1998年和1999年日本野鸟学会的卫星跟踪和1999年1月、4月、5月和7月实地调查研究显示,研究区域沿海是黑脸琵鹭迁徙的停息地之一。 据日本野鸟学会提供资料,1998和1999年共环志放飞了31只黑脸琵鹭,其中16只(1998年6只、1999年10只)戴上了无线电卫星跟踪仪。1998年的卫星遥测结果显示,5月12日黑脸琵鹭迁至象山县珠溪乡的象山港南岸后,于5月14日往南返回迁至宁海县青珠乡的三门湾北岸,1998年5月14日记录有黑脸琵鹭宁波市宁海县三门湾在本区活动(日本野鸟协会提供资料)。 黑脸琵鹭卫星遥测位点
编 号 越冬地 时   间 纬 度 经   度 地        点
04518 台 湾 98.05.12 29.628 121.874 宁波市象山县象山港沿海
04518 台 湾 98.05.14 29.159 121.699 宁波市宁海县三门湾
黑脸琵鹭均选择泥质滩涂作为其活动地,并要求有面积较大且开阔的滩涂。泥质滩涂存在有较丰富的海洋生物,可为黑脸琵鹭提供较多的食物。大片开阔地(如水面和滩涂等)是许多湿地水鸟栖息地隐蔽物至关重要的结构资源,开阔有利于鸟类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天敌。因此,面积较大且开阔的滩涂使黑脸琵鹭能够获得较为安全的活动地。浙江省野鸟协会会员李超于2011年1月发现两只。 3.5重要鸟区 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是指对保护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通过重要鸟区的研究可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保护优先序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用以帮助和指导有关政府和各种自然保护组织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通过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来促进其它各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目前全世界重要鸟区的研究已成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沿海湿地水鸟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现状和以世界性受胁物种与鸟类种群数量为主的4条确定标准,研究区域沿海地区现有涉及湿地水鸟的重要鸟区4个。 1)中沙岛及其附近海域重要鸟区 中沙岛位于宁波地区的余姚市和绍兴地区的上虞市交界处,为一泥沙沉积型无人居住小岛,位置为30°58′29″N,120°51′24″E。小岛中心芦苇区面积5km2左右,低潮期露滩最大面积在20km2以上。中沙岛及其附近海域记录到鸻鹬类等涉禽7000多只,主要为黑腹滨鹬和环颈鸻;游禽总数量在5000只以上,主要为绿翅鸭(1530只)、斑嘴鸭(800只)斑脸海番鸭(600只)、普通鸬鹚(480只)等,其中有6只小天鹅,斑嘴鹈鹕13只。 2慈溪庵东湿地 为小鸊鷉、骨顶鸡以及雁鸭类水鸟的重要越冬地。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处慈溪市钱塘江口和杭州湾南岸的三北浅滩,是浙江最大的海涂。本区滩涂为粉砂泥质滩涂,岸线内有较多的水库,面积3.71×104 hm2,中心点位置30°18′N,121°22′E。1997年12月11-15日在本区记录到4.0×104多只各种水鸟,其中在本区的长河水库记录到青头潜鸭1.0×104多只;在东一水库记录到小鸊鷉1000多只;记录到各种滨鹬3.0×104多只,多数为黑腹滨鹬。本次调查在本区记录到1.6×104多只水鸟,其中小鸊鷉600多只;记录到各种滨鹬1.2×104多只,多数为黑腹滨鹬。 3)韭山列岛 韭山列岛在宁波地区的象山县境内,位于舟山群岛南端,是浙江沿海的一个著名列岛,中心位置29°25′42″N,122°11′48″E。根据现有调查,在韭山列岛繁殖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种:黑嘴端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和岩鹭。其中黑嘴端凤头燕鸥有10对繁殖群体,这是除马祖列岛繁殖群外目前所发现的全球仅存的一个繁殖群体。同时韭山列岛也是大凤燕鸥、黑尾鸥的重要繁殖场所。 4)镇海滩涂湿地重要鸟区 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重要越冬地。本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宁波市甬江口以北,为泥质滩涂,面积2200ha.,中心点位置30°00′N,121°39′E。1997年12月15日在本区记录到黑嘴鸥210只。本次调查记录黑嘴鸥20只。   4.湿地水鸟胁迫因子 研究区域湿地水鸟受到的主要胁迫因子是滩涂湿地围垦、水质污染和人为干扰。 4.1滩涂湿地围垦 随着各行各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围垦滩涂就成为该研究区域扩大土地面积的重要手段。滩涂围垦的直接后果是占用并破坏了大面积的适于生存的栖息地,进而威胁物种的存活。就历史和目前实际形势发展来看,滩涂湿地围垦开发对海三棱藨草和芦苇的影响最为明显。海三棱藨草和芦苇作为海陆之间的缓冲带肩负着多种重要功能,破坏了它们也就动摇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基底。而滩涂湿地围垦开发要破坏的正是这两者的主要分布区域。沿海滩涂的不断围垦致使该地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能力。 对于湿地水鸟来说影响就更加显而易见。研究区域滩涂湿地原有的黑鹳、中华秋沙鸭和白鹤等3种湿地水鸟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但均已多年未见;另外属国家II级保护动物的褐鲣鸟、黑头白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白额雁、鸳鸯、灰鹤等湿地水鸟也已罕见。例如:1997年12月11-15日在慈溪庵东滩涂湿地记录到4.0×104多只各种水鸟,其中在长河水库记录到青头潜鸭1.0×104多只,在东一水库记录到小鸊鷉1000多只;记录到各种滨鹬3.0×104多只,多数为黑腹滨鹬。而本次调查只记录到1.6×104多只水鸟,其中小鸊鷉600多只;记录到各种滨鹬1.2×104多只,多数为黑腹滨鹬。滩涂的大量围垦,使处于自然状态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特别是围垦头几年,影响尤为显著,沼生植被和底栖动物基本被破坏殆尽,湿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湿地水鸟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日趋减少,生存质量下降。 4.2水质污染 研究区域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一直受到人类各类经济活动的大强度干扰。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的土壤与水体污染,区域内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河道砌坎和外来水生植物入侵使湖泊生态系统原有动植物种类减少等,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优质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自净能力下降。 多个工业园在紧挨着海边建造,不仅需要围垦大量滩涂资源,同样也带来了工业废水污染问题。而大规模的海水养殖也致使水中氮、磷含量猛增,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底质污染严重,病害增加。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滩涂水产养殖和近海网箱养殖等因素不仅造成了沿海地区淡水水体的严重污染,同时亦造成各入海河流河口和近岸海域水体的严重污染,致使各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当水体富营养化加重,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其它的物种被排挤死亡,就会导致赤潮发生,危及渔业资源,也极大地胁迫着湿地水鸟的生存。 4.3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很少能直接致湿地鸟类于死地,而是间接地通过减少其觅食与休息的机会,对湿地鸟类的存活产生累积抑制效应。尽管不会直接杀死鸟类或改变其栖息地,干扰仍会使鸟类停止觅食,更警觉地移动,在飞行中消耗能量。鸟类觅食减缓或效率低下,将无法保证其必需的脂肪积累,而这些脂肪对于筋疲力尽的迁徙鸟类顺利完成其迁徙之旅至关重要。在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重复的人为干扰导致个体的存活成功率下降。研究区域的人为干扰主要表现为赶海人捕捞鱼类及底栖动物活动、工程建设活动等。   5.湿地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5.1减少并最终完全停止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 减少并最终停止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根本途径。当前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的增长、“三废”排放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日益加剧,研究区域人地矛盾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因此,要达到完全停止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还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必须在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应继续严格执行人口控制政策,减少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尽量控制本地区的“三废”排放、切实提高对“三废”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率,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严禁乱捕滥挖等破坏湿地生物资源的行为,保护湿地生物物种资源。 5.2建立沿海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现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滩涂湿地围垦与各类开发项目对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大多是进行各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较少进行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所以,要建立严格的湿地生态系统层面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将要实施的各类项目的协同效应对该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程度,特别是对某些敏感区域、列入中国与浙江重要湿地名单的湿地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的影响。采取一切有效保护措施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滩涂湿地资源。 5.3建立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 建立滩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保护与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有效途径之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依照规定程序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区域。生态功能保护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慈溪庵东湿地已建立一个集保护、旅游、科研、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杭州湾湿地中心,兼顾湿地保护与利用,也可称为杭州湾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议再在中沙岛建立一个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并合理利用附近区域的湿地。 5.4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与技术的研究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编目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序的确定,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改变对各类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及预测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管理技术等等。这些都需要湿地调查的基础资料以及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因此,各级政府与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切实解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 5.5控制外来种入侵 并非所有植物均对人类有益,有的植物早已或正在成为农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难以防除的害草,如影响渔业养殖并危及其它湿地植物生存的互花米草等。滩涂湿地植被中,互花米草是外来种植物,其群落扩展很快,对本地种类已经构成了威胁。对这些湿地植物,除加强防治研究的开展外,更应重点研究对其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用治结合、变害为利的目的。另外应注意的是,在决定引进某种生物时,应十分慎重,以免引起严重的生态性灾难。 5.6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如果公众认识不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政府也不制定相关政策,拯救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机会就微乎其微。当前,人们利用湿地资源的意识浓厚,而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和本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湿地博物馆、湿地公园、湿地宣教中心等有关机构在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方面的优势,让公众走近湿地、了解湿地,进而热爱湿地、保护湿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