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杭州西溪湿地鱼类资源多样性调查研究报告 文/王莹莹 储忝江 张闻涛
发布日期:2018-01-18浏览次数: 字号:[ ]

引    言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西(30°14′57″- 30°16′57″N, 120°02′20″-120°05′32″E),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其总面积11.5平方公里,以鱼塘为主, 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洲渚相间构成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其中水域面积约占70%左右。全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1400 mm。西溪湿地是杭州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水源、调节杭州城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与滞洪、防灾等水文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在休闲娱乐、科研宣教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支持。

       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生态系统结构,体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为有效掌握西溪湿地的鱼类资源现状,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2016年中国湿地博物馆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了西溪湿地鱼类资源调查小组,分别于2016年5月和10月期间,以西溪湿地一期、二期和三期保护工程区域的河港湖漾作为研究地点,利用刺网和地笼网对西溪湿地的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探索研究了西溪湿地鱼类的群落组成类型和结构特征,了解西溪湿地的水生态系统状态,以此为西溪湿地的合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材料方法

       1.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2016年5月和10月在西溪湿地共计开展两次调查,采样点布置如图1:其中在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区域(I)设置两个采样点:费家塘和虾龙滩;西溪湿地二期保护工程区域(II)设置两个采样点:湿地植物园和莲花滩;西溪湿地三期保护工程区域(III)设置两个采样点:余田里和龙舌嘴。选用地笼和流刺网(网目2.0-5.0cm)两种鱼类捕捞网具采集鱼类样本,每次采集时间约为12 h。同时在其相通周边河道也购买钓鱼者的捕获物。

将渔获物冰冻带回实验室处理,鉴定到种,计数,测量体长,并称重(精确至0.01g)。同时对于保存完整的鱼类样品制作成浸制标本。

2.参考书籍

    鱼类种类鉴定主要参考了以下7本鱼类专业分类参考书,分别为:

    《浙江省动物志 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太湖鱼类志》(倪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上、下册(成庆泰、郑葆栅,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卷(伍献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1976年);《中国淡水鱼类检索》(朱松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一)、(二)、(三)(农业部水产司、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鱼类分类学》(李明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

 

结果分析

    1.物种组成

    通过2016年5月和10月的两次调查共计采集到水生生物45种,隶属于8目19科43属。其中,鱼类38种,隶属于6目12科36属,其中鲤形目最多26种(68.42%),鲈形目7种(18.42%),鲶形目2种(5.26%),合鳃目1种(2.63%),鲤齿目1种(2.63%),颌针鱼目1种(2.63%)(图2)。除此之外,采集到十足目(虾、蟹类)6种,鳖类1种。

 

 

 

    2.群落结构

    2016年5月份共采集到鱼类30种,隶属于6目12科;2016年10月份共采集到鱼类4目7科27种5月份和10月份采集的样品中都是鲤形目的物种数最多。

 

    两次调查中共计捕获渔获物354尾,其中鲤形目鱼类在渔业群落结构中优势地位明显,占总渔获物的比例为80.23%;其次为鲈形目鱼类,占总渔获物的比例为16.95%,见图4。

 

 

 

讨    论

    西溪湿地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除了具有湿地常规功能外,还承担着旅游观光的功能。在利用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人类活动势必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或者干扰。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将发现的问题详细列出,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促进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

    1.存在问题

    A入侵生物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了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例如华鳈、马口鱼、宽鳍鱲等,反映出西溪湿地水质较好,水生态系统相对较稳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入侵物种,例如食蚊鱼、巴西龟等,这些入侵物种会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压力。巴西龟学名巴西红耳龟,其自然分布区为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把巴西龟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为外来物种,容易对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伤害。一是掠夺资源。掠夺其他生物的生存资源,造成本地土著鱼类资源衰减,与扩散地区的本土龟类争食,抢夺栖息地和产卵场所,排斥、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二是巴西龟可与本地龟类进行杂交,导致本土龟类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三是巴西龟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携带者,易导致该病菌传播。

    B外来物种影响本地生态环境

    在一期和三期洪园采样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无齿螳臂相手蟹,这可能是由于西溪湿地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相通的原因,导致无齿螳臂相手蟹从自然江河进入到湿地环境。据文献报道,无齿螳臂相手蟹一般穴居于近海淡水河流的泥岸上或在近岸的沼泽中,有时会潜入田里,破坏当地作物和植被。由于其喜好掘穴和偏草食性的生物习性,大量摄食植物根系,同时破坏了河道旁边的堤坝,并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有认为其是鼠类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无齿螳臂相手蟹虽然不是入侵物种,但是由于没有天敌的存在,会大量的繁殖,导致其种群数量极其庞大。

 C小区域内放生生物超过水体容纳量

    在三期观音庵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封闭式水塘里的放生鱼类超量,大规模的集中放生行为可能会超出其环境容量(环境承载量),引起生态系统崩溃,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同时对生态位相近的物种产生威胁。因此对于西溪湿地内部用于放生的水塘需要对其环境容纳量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对放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2.工作建议

    A开展多方位的水生态系统调研工作

    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中精灵,要想全面了解其群落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健康程度,还需要对水质环境、底质、浮游生物等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B开展定期监测工作

    鱼类群落的分布和结构组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需制定长期的科研计划,定点、定时地对鱼类群落进行监测,了解群落的变动趋势,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C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建设的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湿地博物馆,随着公众对科学信息的期待,其有义务也有必要对西溪湿地里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特征开展科普传播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