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沙漠中的泉鸣 文/田友国
发布日期:2016-09-23浏览次数: 字号:[ ]

这种奇观罕见,大漠中卧着一弯清泉,澄明、甘甜、味美,几千年的卧姿、睡梦都没改变,娴静,古韵依然。按说,泉水多发于山谷、丘陵、沟壑、断层带等地带,所以有“泉壑”一词。而平原少见泉水,沙漠地带更不用说了,比如,蝴蝶泉,居于云南之西的苍云山下;含羞泉,居于四川广元龙门山之上;中泠泉,居于江苏镇江石弹山之下;虎跑泉,居于杭州虎跑山之下。济南泉多,名泉就有七十二,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响誉遐迩,正所谓泉城。泉城一城山色,才有一城泉。唐代大诗人王维作《山居秋暝》,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后一句,说的是清泉与石乃至山的关系,山泉如练,流泻于石之上,一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沙漠与清泉是两极,一个属火,一个属水,水火不相容。一个是风成地貌,干燥、荒凉;一个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声潺然、碧波荡漾,两者风格大异。清泉与沙漠,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在甘肃敦煌南郊的不远处,有一座鸣沙山,山的北麓是万顷的沙漠,浩瀚无边,一池的月牙泉却乐在其中,与沙漠一起入了画,千古不褪色,又十分协调,并入了全世界惊叹的眼。

沙漠,约200平方公里,粗犷,如男人的胸膛;月牙泉,如女人的呼吸,用深约5米、长300多米、宽50多米的温柔,诱人千年。这里阳不孤,阴不寡,阴阳相和。最初,月牙泉不叫月牙泉,东汉时名沙井,居于黄河西岸的沙角山之阳。沙角山是鸣沙山的曾用名,因蜿蜒、危峻的沙峰会发出妙音,人从沙角山之上往下滑,会听得更真切,便更名鸣沙山。鸣沙山另有一绝是,人上山、或下山,会在沙上留下深深的足迹,但第二天痕迹一点也没有了。鸣沙山峰峭,色黄,不是石头,是沙积聚而成的,所谓“沙岭晴鸣”。更玩味的是,沙为粒状,行走于风中,绵历千古,却没填废月牙泉。风再大,沙也会怜泉、惜泉,唯恐毁了月牙泉的美,沙是从山下往上爬,不是从山上往下滑,或绕着月牙泉走。走了,还会回首,望一眼月牙泉。自古,月牙泉有“月牙晓澈”之誉,与沙的爱美之心有着关联。

至于月牙泉的成因,有两个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沙角山,也没有沙井,只有一座雷音寺独立于世。寺有佛事,浴佛更是一个节日。这天,方丈端出一碗圣水,准备洒向虔诚的善男信女,但,信徒也有伪装者。当时,一个伪装者不是来敬佛的,是来惹事、作恶的,突然间,他跳出来,要与方丈比身手,以夺其位。斗法之中,作恶者挥剑、念经,却弄来了一阵旋风,搅起漫天的沙粒,埋了一座雷音寺,而那一碗圣水还在,任作恶者使出浑身的妖术,天空中的滚滚沙尘也落不进圣水中。之后,碗的周边隆起了一座沙山,那碗圣水化成了清泉一弯,泉水奔涌而出,于是,便有了沙井之名。

 也是很久以前,这里遇上一场罕见的旱灾,百姓大饥,甚至饿毙。白云仙子善良,伤心,泪水夜以继日往下流淌,从脸上流淌到了旱地,滋润百姓龟裂的嘴唇、饥肠与日子。于是,百姓立了一座庙,供奉白云仙子,却冷落了神沙大仙。神沙大仙心胸小,想驱逐白云仙子,便用沙来填埋白云仙子的泪水。后来,白云仙子上九天,向嫦娥借了月亮,放在沙山之中,化为了月牙泉。嫦娥向民,有一颗怜悯之心,轻拂长袖,拂走了沙粒,沙粒积成了一座沙鸣山。

当然,月牙泉不是传说,也不是泪水,是自然现象,包括鸣沙山。

风吹、气流,是一种地理因素,沙漠中的细沙粒,在风中会发生位移、震动,又于气流中产生旋转、堆积,成为沙丘,再为山状,并发出嗡嗡的音响,如天籁之声。敦煌之南的鸣沙山,南北盘桓,东西绵延,一端始于莫高窟崖顶,一端直达党河,党河水也独特,为地渗河流,由南向北淌。于是,有人说,月牙泉是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只是大漠沧桑,沙山、沙垄异动,党河也沧桑,水道位移,或由流沙淹没,只剩下月牙泉了。月牙泉即残留河,久旱不涸,长雨也不溢,源于深藏于地下的党河水。

还有一说,认为月牙泉为人工挖掘的。

天然的,人工的,都是力的作用。关键是,沙不淹泉,泉清千年,是一个谜。聚沙成山,山围泉,山高耸,主峰海拔1700多米。风吹入山环之中的坳地,会向上旋,沙粒的飞行轨迹只有一条,即沿沙面或山势随风上卷,不会侵蚀月牙泉。于是,远天下的鸣沙山总有山脊、沙鸣与蜃景;月牙泉总有涟漪、碧水与心跳,正所谓:天下沙漠第一泉。

沙漠是矿床,少有植物,动物也少。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月牙泉水清,如翡翠,却有鱼,以铁背鱼为最。铁背鱼,其脊背形如铁片,是一种古老的鱼种,能治病,即便嘴歪、耳聋、腿瘸,吃了铁背鱼,嘴也正了,耳也聪了,腿也直了,很见效。正由此,捕鱼的人多了,以致铁背鱼绝了迹,或许,是铁背鱼害怕人的捕捉,隐居了。但,人心终有回归淳朴时,现在,铁背鱼又游动了月牙泉,虽说它能医治疑难杂病,游客也只是站在水边,静看铁背鱼合着泉声,花样游泳了。

水是生命之源。月牙泉南岸,长着一种条柱状植物,无毒、气微、味淡、横根、细茎,一茎一叶,名“七星草”。自两晋始,它便是名贵药材,健脾、胃、耳,止血、痛、咳,清热,解毒,活血,养颜、化痰,除湿,去虫,散肿,安神,通窍,利尿,护肝,降血压、血脂、抑郁,民间还传说,七星草延年益寿。所以,鸣沙山人家会采收它,去泥、洗净、鲜食或晒干保存,来日对症再用。

临了月牙泉,又临了阳光,沙枣树枝稠叶密,果实圆圆,往往会压弯枝条,却用芳香来慰籍枝条。沙枣粉可酿醋、酿酒、制果酱、提取香精,是鸣沙人家采摘、储存的佳品。白杨、垂柳,也与月牙泉相依。白居易诗曰,“悲风不许白杨春”,鸣沙山风常起却不悲,白杨挺立当尽春。张旭诗说柳,曰:“濯濯烟条拂地垂”,也道尽了月牙泉边垂柳的风貌。鸣沙山风中,一弯清泉会轻轻荡漾,岸边的芦苇也会摇曳,芦苇丛中,有野鸟翻飞。如果张旭拎着酒壶,游到这里,他一定会用草书写诗,唐诗就会多几首妙诗。

远在汉时,月牙泉便是全国一大胜景了。公元前139年,汉武帝立于长安宫殿,遥望阳关,乃至波斯、天竺,便派侍从官张骞“使月氏”,即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阳关,汉置的关隘,居今敦煌之西南。当时,丝绸之路分南、北两条,是在敦煌分叉的。于是,敦煌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游客接踵而至,月牙泉也成了游览的必选。公元前120年,汉武帝率军伐大宛,经敦煌之南渥洼池边,得了一匹天马,飞身跃上马背,腾起一路的沙朵。汉武帝喜马,又好诗,赋《天马歌》,气势磅礴。史曰渥洼池,后人疑为月牙泉,于是,月牙泉边立了一碑,上曰:汉渥洼池。

月牙泉南岸,还立有古建筑群,雅肃,大气,斗角,勾心,有错落之美,雷音台、菩萨殿、药王洞、玉泉楼、娘娘殿、龙王宫,立于沙粒上,却似稳坐石之上。其实,建筑物也有植物的属性,椽、梁、柱、额,多为木料,只不过是树木换了一种形态,不论是做了墀头、穿插枋,身份低微,也无论是做了横梁、立柱,地位显赫,其籍贯依然是树木。即便砖、瓦多为泥质,也多为植物烧制,染了植物的属性是不用多说的。所以,月牙边的古建筑群是植物群,根深,枝干向上,不偏斜。

元时,以瀚海始称“沙漠”。明时,以瀚海特称“沙漠”。沙漠与瀚海有什么形似?沙漠不是水,却有水的形态,而且翻卷着波浪,有点像茫茫的大海。鸣沙山是瀚海,与月牙泉之间是山与水的关系,也是海与泉的关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