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浅海泥沙滩中的“隐士”
发布日期:2016-04-27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山东省的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生长着一种无脊椎动物,叫黄岛长吻虫(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以前也称为黄岛长吻柱头虫或玉钩虫。黄岛长吻虫属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玉钩虫科,因其吻部占体长约1/20,所以得名为“长吻虫”。黄岛长吻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无脊椎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黄岛长吻虫全长约300毫米,体型呈蠕虫状,躯干伸直,表面平滑,可明显分为吻、领和躯干三部分。吻部呈扁圆椎形,吻长约为15.6毫米,宽约5.6毫米,背腹两面中央线上各具一条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从吻的基部直达吻端,将吻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当富含肌肉的吻腔充满海水时,吻部会变得坚挺有力,形似柱头,在浅海沙滩中运动和挖掘U字形洞道。领部宽而短,表面光滑,中部具有一条浅而宽的沟线,后部则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深沟。领部长度为2.5—3.4毫米,仅为体长的1/100左右,宽为4—5.5毫米。吻部和领部均为浅桔黄色,吻长为领长的3.37—8.5倍。躯干部雌性显淡黄褐色,雄性呈淡黄或橘黄色,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有生殖翼和鳃,生殖翼的中段较高,前、后部则较低,前、后部之间有两条细的隆脊,每条隆起背的外缘各有一行小鳃孔,鳃孔数为90对左右。躯干中部为肝区,肝盲囊区呈褐绿色,其后褐色素逐渐减少,黄色素逐渐增加。躯干后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黄岛长吻虫的鳃生殖区相当发达,约占体长的2/3。   在动物分类学上,黄岛长吻虫隶属于半索动物,它有一条腹神经索和一条背神经索,背神经索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束,相当于背神经管的雏形;口腔背面向前有一条突出的称为“口索”的短盲管至吻腔基部,因此黄岛长吻虫亦称为口索动物或隐索动物。   黄岛长吻虫栖息于浅海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之中,再生能力比较强。它是怎么进行消化与呼吸的呢?原来它们的嘴位于吻、领的腹面交界处,其消化道是从前往后纵贯于领和躯干末端之间的一条直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与蚯蚓大致相似。在挖掘泥沙成U字形巢居的过程中,将水和泥沙中富含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摄入口中,粪便通过肠管直达虫体末端的肛门排出。在退潮时,人们在“U”形洞口可以看见盘曲成条状的粪便排泄物。   黄岛长吻虫消化管前端的咽壁相当于鳃裂区,背侧排列着许多成对的外鳃裂,每个外鳃裂各与一U字形内鳃裂相通,然后再由此通向体表,水从内鳃裂经过外鳃裂排出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的呼吸作用。   黄岛长吻虫雌雄异体,性成熟时体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鳃裂外侧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受精卵为均等全裂,胚体先发育成幼虫,幼虫体小而透明,体表布有粗细不等的纤毛带,能自由游泳。变态时期,幼虫沉至海底,身体逐渐转为黄色,纤毛带也相继消失,前后两端分别延伸成吻部和躯干部,最后发育为成虫。   黄岛长吻虫穴居的巢呈不定型的“U”形,穴口较宽,呈漏斗状,巢穴的深度通常为20—50厘米,柔软而细长的身体全部横陈于穴中。因黄岛长吻虫的体壁含有大量的碘,因此在其密集分布的区域往往可嗅到碘的气味。   黄岛长吻虫虽然其貌不扬,隐居于浅海滩的泥沙之中,但它们是世界所关注的极为罕见的珍稀动物,介于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独特的身体结构,为脊索动物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在动物进化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对黄岛长吻虫的分布、资源量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以往的调查资料,黄岛长吻虫分布于山东黄岛海湾型湿地中心区域的细沙之中,尤以薛家岛的安子码头、辛岛湾和山里湾数量最多。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黄岛长吻虫的标本还比较容易发现和采捉到,但目前它们数量已大幅减少。近期的一次试采显示,在安子码头、辛岛湾海域,这类动物可以说几近绝迹。在山里湾海滩,科研人员多方设法,努力寻找,仅发现了有限的几个个体。   造成珍稀海洋生物黄岛长吻虫资源状况岌岌可危的原因,主要是它们生存的湿地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如港口建设、采沙及其它涉及填海的滨海建设项目,直接使唯一享有国家一级保护荣誉的蠕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城市规模的扩大,日益增加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油污的排放,导致胶州湾沿岸及潮间海水达中度或严重污染,无情地剥夺了黄岛长吻虫繁殖生息的权利;当然还有人类进行海水养殖、对滩涂野生贝类等经济动物的采捕及观光旅游活动,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黄岛长吻虫的生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