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浙江的湖水
发布日期:2016-04-27浏览次数: 字号:[ ]
一面面湖水,是散落在锦绣大地之上的串串明珠。   湖,积水的大泊。在低洼的平地间,在群山的怀抱中,在海边的浅滩后,我们总能与这样的水相遇。对于浙江来说,湖水不仅提供了生命的滋养和生活的保障,同时还提供了世所无匹的迷人风光,提供了铭心刻骨的美。   尽管作为华夏大地代名词之一的“五湖四海”中,没有浙江湖泊的名字,但倘向外省客人问及对于浙江山水的印象,晨雾笼罩下的朦胧湖景,夕阳西下时的湖畔塔影,湖面微波上吹来的柔柔凉风,湖边柳梢上掠过的清亮啁啾……这一切的一切,无疑让他始终顶礼膜拜。这是怎样一番勾魂摄魄的景致嗬!语言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心中的震撼,那么,我们只能不停地奔走,只能主动亲近她,再亲近她。   西湖,就是浙江湖泊中的绝顶之作。   第一次亲近这面湖水,还是在我少年时。那年,求学中的我独身来杭,下了火车即乘车直奔西湖。当汽车贴近湖堤缓缓行驶,微雨下的湖光山色次第呈现之时,我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激动。桂香微熏,雨滴清凉。我坐在湖滨的一把石椅上,久久未敢动弹。对于一个懵懂少年,如此激动显然还是第一次。噢,我该拿你这片风景怎么办啊!我语无伦次地喃语着,一如中了魔法。手足无措之余,涌上的强烈愿望,便是托身此湖,一生与她长相厮守。 “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关于西湖的诗句中,苏东坡的这一首最为后人传诵。近千年以前,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征集民工疏浚西湖,利用挖出来的淤泥筑成长堤,山色湖光便更具神采,如今的这番旖旎已雏形初现。千百年来,除了苏东坡,除了宋代,每个时代、甚至每个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与西湖紧紧贴在一起的人,都在倾其心力,擦拭着它,让这颗明珠更亮;营造着她,让这面湖水更富文化内涵。 这一串名字与他们留在湖上和湖畔的胜迹遗痕,几乎难以历数:苏东坡与苏堤、白居易与白堤、杨孟瑛与杨公堤、吴越王钱弘俶与保俶塔、抱朴子与初阳台、聂心汤与小瀛洲、阮元与阮公墩、岳飞与栖霞岭、于谦与三台山、林逋与孤山、丁氏兄弟与文澜阁、秋瑾与西泠桥、李叔同与虎跑、吴昌硕与西泠印社、刘学询与刘庄……还不能漏了那些传说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留痕:白娘子许仙与断桥、法海和尚与雷峰塔、梁山伯祝英台与万松书院、济公与净慈寺、苏小小与慕才亭……每一处景观都是有来历的,每一个细部你都不可小觑。   时光之河流到了现在,西湖仍在改变中。新世纪初年,风雅景致向着湖西大规模地扩伸,新西湖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轴,延展,再度打开一片如诗如画。“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与宋朝徐元杰诗作的描摹相比,眼前的新西湖不仅延续了环碧流金、卧龙隐秀的古来韵味,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之间,因由今人筑就,无疑又多了时代的气息。   无可否认,西湖的美自然与千百年来的精雕细琢有关,没有漫长岁月中无数人们所倾灌的智慧心血,西湖不会是这个样子,甚至早已干涸。但是,我们仍然要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力量依然不可忽略:浙江的山水为什么能养出如此一片风景,这颗明珠为什么偏偏散落在这片江南锦绣之上?换一个角度理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大自然赐予的湖水,原本就已熠熠闪亮,方才拥有被雕塑成人间绝景的可能。无论我们如何装扮,她必定钟灵毓秀,超凡脱俗,散发出奇异的神采。     每一面湖泊都是迷人的,每一面湖泊又都有自己的风采。   现在,我们来到了又称作新安江水库的千岛湖。在水域面积上,580平方公里的数字使它当仁不让地占据着浙江省的首位,而拥有的1078个岛屿,又让她获得了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可你别忘了,大湖之下,淹藏着两座县城。1958年,为了兴建新安江水电站,淳安、遂安两县人民献出了他们富饶的家园,移民各地。真的,我始终怀有一个关于千岛湖的愿望。那就是等到潜水观光项目推出,我一定要潜入水底,好好看看湖下的村庄,抚摸曾经的良田和屋宇,感受一种悲壮。谁说浙江的水只有温柔?温柔的水面之下,却埋藏着激荡心魄的意志和力量!   来千岛湖观光的游客们,按着旅游公司的安排,常常会去猴岛看猴,去鸟岛看鸟,去名犬岛看名犬,去神龙岛看蛇,或者在更为人造的景点里转悠,偶尔发出一惊一乍……这样的游玩内容,据说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之一种,是无可指摘的,可我来这儿,只选择一个项目,那就是登临高处,俯瞰全湖,静观岛屿,遥看群峰。还有什么位置比这更能品味出千岛湖特色,还有什么景点比这更值得你留恋忘返呢?! 还是再来念一念郭沫若老先生那首关于千岛湖的诗吧,诗句稍嫌直白了点,说的也不甚准确,但他所登临描摹的角度,所感受到的那股气势,却是与我一样的:“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 南湖,则又是另一种性质的湖了。   九十五年前的那个7月,腥风血雨的年代,凋敝的南湖上只有一条残破的画舫,但它竟负载过中国全新未来的希望。因为有了圣地之称,如烟杨柳更为葱茏,绿水青菱更为深情,古人所赞“湖烟湖雨荡湖波”的景致更为宜人。我不止一次地进入过那条画舫的船舱了。是一个极简陋的空间,一桌几椅而已,后舱的客房和厨房就更简陋了,但我喜欢。不仅因为它的神圣,还因它的朴实。我喜欢坐在舱内窗边,看湖水尽处的船影、树丛、村落。那是一番很民间的景致,又是一幅极美的国画。水乡的湖毕竟不同于高山间的湖。推开窗扉即能见水的感觉,端着衣物即能涤水的感觉,安谧和幽美往往就是这样入心入骨。   必须说一说烟雨楼。此楼是五代时吴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所建,想必为这楼取名的人极爱杜牧的诗,那首“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最勾人的还不是这三个字么?不过现在的楼是明朝嘉靖年间重修的。嘉靖距今也快有350年了,可想这烟雨已经缭绕飘逸了多少年! 这是一面看不够的烟雨之湖,一片淳朴而伟岸的风景。   绍兴城东箬篑山簏的东湖,据称是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在此地供得刍草而得名。噢,这又是一个颇有来历的去处!起初的东湖,其实只是青石山边的一汪池水,游弋着鸭子,麇集着蜻蜓。这样的池水,在绍兴水乡密匝分布着,不可能让人多加留意。可某一日,池水边那异常坚硬的青石引起了人们的留意,筑城建屋、铺路造桥,这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了。于是,青石山终日被沉闷的凿击声覆盖,过了隋唐,原本斜斜的山崖已被凿成悬崖峭壁,原来浅小的池水亦已成为一座面积极大的深潭。紧接着,涓泉河水注入崖下那面池水,终成湖泊。奇潭深渊,宛如天开,这样的地方自然被各朝代雅士名流所青睐。到了清朝,越中名士陶浚筑堤为界,堤内为湖,筑桥设亭,湖洞相连,亭榭错落,此湖遂名声日噪,延传至今。“稽山镜水之缩影”的美誉可不是随便能享有的。   与千岛湖一样,东湖也是古代人民雕琢山水的工匠之作,且长于她的精致。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游客,假若还能记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类的句子,那你尽可与眼前的东湖景致细细对照。当年的陶浚正是按其先人浪漫主义的描绘,营造这片清澈深潭的:乘小舟入陶公洞、仙桃洞,然后穿行至碧潭,顿觉一片豁然。碧潭岩影,空谷传声,神奇非凡。你可以坐在湖畔的听湫亭里倾听湖水拍岸,你可以蹬着石阶登上绝壁,俯看整个东湖,甚至可以俯看一片无垠的江南大地。桃花盛开的时候,你来么?你会看见整个东湖都被美丽地染红了;油菜花开的时候,你登上绝壁了么?那金黄灿烂的大地肯定能迷死你…… 既然已经到了东湖,就不能不去即在不远处的鉴湖了。我是非常钟爱鉴湖的,不仅因为这儿是爱国诗人陆游的故里,是自称“鉴湖女侠”的秋瑾当年时常流连的地方。   关于鉴湖,唐朝诗人李白的“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和杜甫的“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说得似乎都是同一个意思。东汉永和五年,由会稽郡守马臻主持,绍兴城西这片向来漫漶的大水被治理成一片可以从容调度的大水,这项工程也成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在我看来,这片明镜般清亮的水还特别有硬气,不仅仅因为秋瑾,因为陆游,同样也因为马臻。这位因主持治水而让古越之地更加滋润富饶的郡守,居然不被当地恶富劣绅所容,他与只顾自身利益的富绅阶层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而被无端扣上的罪名,最终竟让他被斫于市!有谁能够从这片茫茫大水中回忆起一幕幕的从前么?只有亢烈的绍剧高腔在沉沉的天空下回肠荡气,经久不息……     在此,我想在我曾经亲近过的湖泊中,选择几面特具神采、最应一游的湖水,列出一份短短的名单,简略地记下它们的与众不同:   东钱湖,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位于浙东宁波东南,湖面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对于东钱湖,若要领略其非同一般的妙处,我们仍然需要从陶公钓矶、余相书楼、霞屿锁岚、二灵夕照等“东钱湖十景”入手。这片据传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已开发的湖水,历经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筑庙宇、凿造石窟,环绕此湖,其文物古迹的数量甚至还能与杭州西湖一争高下,比如二灵禅院,比如岳鄂王庙,比如霞屿石窟,比如五里堤塘……格局似乎稍小了些,但神韵却是独具的。东钱湖最大的风景特色,是将“太湖气魄”与“西子风韵”两者神奇地结合,且又结合得如此和谐一体。   海盐南北湖也是极富灵性且更富个性的一颗璀璨珍珠。1800亩的湖面面积不算太大,可三面环山的它竟与波涛翻滚的杭州湾只隔了一条窄窄的堤滩。湖泊、海洋、群山;湖塘、海滨、山林;湖光、海风、山影……一切的一切,都能如此和谐地相依相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让你始料未及!伫立在湖滩之上面朝大海倾听近山远海的呼吸,我忽然涌上强烈的渴望:能不能让我在杭州湾大潮奔腾而来的同时,在此目睹“日月并升”的天文奇观?能不能在我沉醉于湖海山景交融之时,再同时领受来自太阳月亮的光芒?   上林湖。掩映在大片翠绿丛中的美丽湖泊,常年缠绕着淡雾的群峰让这面柔水,平添一股仙幻之气。据说上林湖的湖水大多来自神奇的栲栳山,并通过栲栳溪注入。来到上林湖,其湖畔的越窑遗址是不可忽略的。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就在这里。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堪称奇品。东汉至唐宋年间,湖畔的官窑民窑达一百余座,盛况由此可知。及至今日,如果你走在这座“露天青瓷博物馆”边,湖滩四周,仍能捡见青瓷碎片。那就只捡小小的一片吧。 青山湖。与千岛湖一样,这面杭州市郊临安的大湖也出自人工,只是它并不用于发电而是蓄水,但它所蓄的是一湖纯得撩人的水啊!公山和母山,质朴的山名,它们孕育的湖,当然同样质朴地唤作“青山湖”了。两座大山含情脉脉地注视臂弯中的孩子,苍翠欲滴的山野以极其安谧的姿态注入涓涓溪流,宛如乳汁永远丰盈着温柔的湖泊……青山湖最大的特色就是静。距杭州闹市只有38公里,竟有如此一片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水。我在“水上森林”泛舟,索性停栖下来,我看见水中的树木绽出了初春的芽叶!——不是说水与生命的关系最密切么?这片根植于湖底,却茁壮于湖面之上的森林,无意中揭示了生命的力量。   白马湖,据传虞舜避丹朱来到上虞时曾在此打鱼,又传说晋朝时一位举人去山西任官,因思乡情切,竟骑了一匹白马千里迢迢返回上虞,在湖畔住下后再也不肯出去,直至以身殉湖。这个略显夸张的故事把白马湖的魅力推向了极致。不过在很多人眼里,白马湖是一片文化的水,好像它的每一滴都与爱的教育、与人文精神、与文学风范有关。上世纪二十年代,依着这湖,一所以全新教学理念震动学界和当局的中学——春晖中学出现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王任叔、朱光潜、匡互生等知名学者来此任教,白马湖成了荟萃和哺育英才的同名词。“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说法是上虞乃至浙江学人的骄傲。如今,春晖中学依在,白马湖依在,盈盈湖水还记下当年琅琅的读书声么?   凤阳湖,位于海拔1660米处,毫无疑问是浙江境内海拔最高的湖泊了。龙泉凤阳山是瓯江之源头,而高山顶上的这颗明珠,是瓯江形成之初第一片颇具规模的大水。高山森林,浮水云影,仰卧湖畔,清风拂面。每每拜临一湖,我都会在湖畔仰卧一番,但凤阳湖的这个半天,最让我净化了心灵。是不是山巅碧波,给我送来了高天的梵音?   莫干湖。若你登上莫干山麓向下俯瞰,就能看见莫干湖的绿了。温润的气候,丰沛的水源,座座秀峰的映衬,散布湖侧的古迹,都让人觉得它那“浙江北湖”的美誉不虚。   还是不能忘了太湖。尽管整个太湖湖面不属浙江,但太湖南堤就是我们的家园了,何况你肯定会被这片浩淼大水震慑,肯定会被繁星般的帆影感动,更何况“太湖之水浙江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