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 26日,中国湿地博物馆“绿色燎原”国际湿地科普营经过半年多的筹备顺利开营,营员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感受不同的湿地类型以及当地人们对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快乐星期八》栏目对本次科普营进行了全程报道。这是继2011“拥抱红树林”香港湿地公园科普营、2012“走近日月潭 台湾科普营”、2013“非常新加坡 非常夏令营”、2014“走进顺天湾 环保零距离”、2015“法国卡玛格湿地之旅”后,我馆策划开展的第六期“绿色燎原科普营活动”。
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作为本次科普营的目的地,是因为斯里兰卡独特的地理环境。斯里兰卡坐落在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印度次大陆东南部的印度洋面上,四面环海。斯里兰卡岛中部隆起的高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沿海地带有许多泻湖和环礁湖。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的湿地资源,是学习和了解湿地科学知识,开展湿地科普实践活动的绝佳场地之一。
在“微笑兰卡”活动行前,为了了解湿地的科学知识,了解湿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营员们来到了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是由中国国家林业局批准兴建的以湿地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其主要功能是普及和宣传湿地科学知识,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科学研究以及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在这里,营员们对湿地的概念、湿地的类型、湿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中国各类代表性湿地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参加了由中国湿地博物馆组织的土布包书皮等具有浓郁西溪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在对湿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老师们又带领营员来到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讲解。西溪湿地是典型的人工湿地,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次生湿地。营员们坐着摇橹船沿着西溪的河、湖、荡、漾前行,观摩了西溪土生土长的渔民用最传统的方式撒网捕鱼,体验西溪人家以岛为家、以桥为路、以舟为马、以水为田的传统生活方式。经过一番科普,孩子们对湿地生态和人文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发想要尽快奔赴斯里兰卡一探究竟。随后,小营员们光荣地接受了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的任命,化身“湿地小使者”来到斯里兰卡探访和体验。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岛国,位于亚洲次大陆南端。它像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坠落在广阔的印度洋上,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又因盛产宝石被誉为“宝石之国”。斯里兰卡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形状似梨形或芒果形,南部宽阔,背部狭窄。国境南北长约432千米,东西宽约224千米,国土面积约6.56万平方千米。地形从总体来看,中部高山隆起,四周向沿海地区倾斜,南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斯里兰卡属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由于受季风影响,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
斯里兰卡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五大类型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在斯里兰卡均有分布。斯里兰卡四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340千米),近海与海岸湿地复杂多样,有岩石性海岸、红树林、河口水域等多种子类型;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等子类型;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分布在较低洼的东部平原地区,较大的湖泊有8个,其中以巴提卡洛湖最大,面积为120平方千米。斯里兰卡还有大量古代遗留下来的水库、池塘,以及人工修建的运河、输水渠等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呈零星分布。
初到斯里兰卡的第一站,营员们来到了尼干布的鱼市场。尼甘布以百年的渔业生产和肉桂产业闻名于世。尼甘布的鱼市场是斯里兰卡第二大鱼市场,一下车,就闻到浓浓的鱼腥味。鱼市场的布局和我们国内普通的菜市场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这里售卖的货品全部都是海产品。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鱼类、虾类被一堆一堆摆放着石头砌成的摊位上,也有的就直接摆放在地上。可能因为海鱼比较大的关系,不像我们杭州的鱼都是整条卖的,尼甘布鱼市场的很多鱼是被处理成一段一段进行售卖的。晨光里的尼甘布鱼市场,色彩鲜艳,有着漂亮的纹理和摆摊妇女们身上色彩艳丽的纱丽一起组成了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民俗图画。老师们给孩子们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买鱼。老师给每个孩子1000卢比(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0块钱),让他们用各自的办法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完成采购任务。孩子们有的单独行动,有的组成合作小组,手脚并用比比划划,终于买到了用来做中饭的鱼和螃蟹。这个体验很有趣,孩子们发现,原来语言不够用的时候,肢体语言还是很管用的。
离开鱼市场,大巴载着营员们在崎岖的乡村公路上颠簸了5个小时,来到著名的平纳瓦拉大象孤儿院。“大象孤儿院”位于科伦坡和康提之间的平纳瓦拉小镇上,这里专门收养无家可归的、掉进陷阱受重伤、脱离群体迷途、因战火负伤及患病的大象孤儿。这是目前世界上唯有的两所大象孤儿院之一。孤儿院成立30多年来,共收养了近百头大象,成年后的大象可以接受工作训练如帮助人们搬运木材等。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人们照顾年幼的小象,成年大象为人们工作,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大象和人们成了互相依存的好朋友。
科普营的第二天,科普营一行访问了斯里兰卡国家旅游局。斯里兰卡旅游局为科普营举办了古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斯里兰卡旅游局业务发展董事Madubani perrra女士在仪式上致欢迎词,并邀请中国湿地博物馆代表和小营员代表一起参与了传统的点灯仪式。Madubani perrra女士向营员们介绍了斯里兰卡的旅游资源和湿地概况,介绍了斯里兰卡的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向大家介绍了西溪湿地,以及杭州市政府近年来在湿地保护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并在交流会上播放了西溪湿地的宣传片。双方进行了亲切交流,并且签订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交流战略合作协议。活动的最后,Madubani perrra女士为小营员们颁发了“湿地保护小使者”任命书,鼓励营员们为宣传湿地自然和人文知识多做贡献,为保护湿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下午,营员们来到斯里兰卡的红树林湿地,见到了开营仪式当天在中国湿地博物馆里见过的红树林的庐山真面目。在肉桂岛,亲眼看到盘根错节的红树树根编织成一张三维立体的网,牢牢地抓住海岸的泥沙,孩子们终于明白了红树为什么被称为海岸卫士。与此同时,他们也牢牢记住了红树林最典型的特征:发达的根系、胎生现象和泌盐现象。“如果没有红树的保护,小岛可能早就被海水冲刷得一点都不剩了!”孩子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海岸卫士”的尊敬。
领略过红树林湿地的自然风光之后,第二天,夏令营一行来到了斯里兰卡的Southgate college international. 这是一所条件并不富裕,但是教学质量非常好的学校。一到学校门口,营员们就被隆重的欢迎仪式惊呆了:学校的鼓乐队严阵以待,在校门口列队欢迎,演奏热情的欢迎乐曲。全校学生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女老师们穿着鲜艳的纱丽,站在操场上迎接营员们的到来。双方代表致辞,青年学子各自表演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歌曲和舞蹈,并围在课桌前近距离接触,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半天的交流之后,孩子们已经打成了一片,跨越种族和语言的障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营员们要离开的时候,彼此依依不舍,约定了要常常联系,保持交流。
此后几天营员们参观了位于斯里兰卡的南部城市Kosgoda的海龟保育园,参观了殖民时期荷兰人兴建的加勒古城,也乘坐了著名的海上火车提起火车,体验了当地人独特而有趣的捕鱼方式——“高跷海钓”。
十天的国际湿地科普营在孩子们愉快的笑声中拉下帷幕。但是这个难忘的旅程将永远留存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漫步于金黄色的沙滩上,感受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涌到岸边,又依依不舍地退回;泛舟于红树林错综复杂的根系间,探索红树植物在高盐、水淹的环境中生存的奥秘,比较不同地域间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群落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乘船远离陆地,沉醉于大洋上成群结对的海豚那曼妙的身姿,惊叹于鲸鱼在茫茫大海中自由地跃出水面的情景和喷出的高高的水柱;进入异国他乡虽不美丽但同样是传授和汲取文化知识的校园,与热情的斯里兰卡小朋友们聊兴趣爱好、谈理想;坐上那原始而破旧的“海上火车”,回想那个年代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不易……所有这些,都是营员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途径。凡此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得到很好保护的生态环境。
“绿色燎原湿地科普营”系列活动是中国湿地博物馆对外开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其宗旨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通过参加国际夏令营等活动,加深大家对湿地的了解和认识,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绿色环保理念;同时,籍由青少年儿童稚嫩、纯真且充满希望的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绿色环保理念,加深国际社会对我国环保教育的认识。“微笑兰卡”湿地科普营活动已经是绿色燎原计划的第六站了,许多小营员也伴随着我们科普营活动的逐年开展而逐渐长大,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的观念也早已深深植入每一位营员的心中。保护湿地,从我做起;保护湿地,从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