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美丽的泸沽湖
发布日期:2015-07-08浏览次数: 字号:[ ]
    清纯炽热的泸沽湖像一弯新月,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彝族自治区——盐源县。泸沽湖用母亲般的甘甜乳汁和宽广胸怀哺育着一代代热情豪爽、勤劳纯朴的纳日人,浇铸出灿烂的泸沽湖文化。因此,当地人又称它为“谢纳咪”,意思是母亲湖。  关于泸沽湖的来历,流传着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一个叫后龙的英俊小伙子和一个美丽善良的格姆姑娘深深相爱,在一次忘情的约会中,他们俩都忘记了老人的告诫,因此遭到天神的惩罚,后龙被变成一座山,他最后抛给心上人的那串珍珠项链,有7颗珠子散落进马印子里,变成7座岛屿。而伤心欲绝的格姆姑娘望着这山,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落不止。格姆的泪,是纯情少女青春心血凝成的珍珠,流啊,流啊,最后流成了人间绝无仅有的泸沽湖。格姆姑娘也变成一座屹立在湖边的山,从此与心爱的人朝夕相伴。  泸沽湖畔的纳日妇女,人人会唱“阿哈巴拉”(当地特有的民歌),她们荡船于美丽的泸沽湖中。扬起挂着晶莹汗水的笑脸,冲蓝天、冲青山,唱起嘹亮的山歌……宁静清凉的湖水,微风起伏着涟漪,激起洁白的浪花,诸红的山岩,纯白的云朵,高飞的雁群,映照在明澈的湖水中,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泸沽湖随季节的变化呈湛兰、呈碧绿、呈雪白乃至五彩斑斓……犹如一个童话世界。在浩似繁星的“阿哈巴拉”里,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  阿哈巴拉——玛达咪,雁鹅飞上了天,它的影子还留在湖边,马儿跑上了山,它的脚印还留在地上,再能干的达布,她也是妈妈的女儿……  人世间的母爱是最伟大最崇高最真挚最慈祥最长久的,赞美母亲,是纳日人的高尚情操,母亲无私地把生命全部给了儿女们,在泸沽湖畔纳日人的生活里,无处不闪烁着母亲的光辉,无处不充溢着女性的柔美。  纳日人好客,无论地位高低,“来者就是客”,都要请到正室上火塘的贵宾座位上,全家人彬彬有礼,杀鸡煮肉,敬烟上茶,并捧出苏里玛酒供客人享用:饭后在泸沽湖畔燃起篝火,伴着姑娘们回荡天地的金嗓子,年轻人围着火堆载歌载舞,追逐母亲湖的热浪。跳舞之前,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向客人献礼,红毡垫着的托盘上横放一根哈达、一杯酒。等客人喝完酒,四周便欢呼起来,同时响起笛子伴奏的纳日人优美的歌声:  欢迎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金子般的地方,我们很高兴,我们的金子可以收起来在手中捏成一团,抛洒出去铺天盖地,能把山山水水遮盖的严严实实,远方的客人,跳吧,我们就跳到三更,唱吧,我们就唱到天明,玛达咪……这热情的祝辞,唱出盐源纳日人内心的美好。  盐源有个崇拜鹰的民族,他们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性格,永往直前的精神,这就是彝族。他们为谱写盐源的历史。曾历经沧桑,而今又展开鹰的雄姿,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下,而彝家村寨鸣响的“叮咚”之声又构成了彝族文化的不竭之泉,口弦、月琴、竖笛这些古朴简单的乐器,奏出彝家儿女对幸福的追求,凉山州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喜背新娘》,用优美的舞姿,富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彝族婚礼的独特情趣,不仅受到广大彝族人民喜爱,也受到各族人民和外国朋友的赞誉,曾被带到土耳其、德国、法国、英国等地演出。        彝族亦是火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条火河,她将永远唱着一首火的歌,过着一个火一般热烈的节日——火把节。火把节这天,所有的彝族同胞都要穿上新的服饰,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绿茵茵的山林间,在宽阔的草地上,摔跤、赛马、斗牛、斗鸡、斗羊等比赛如火如荼,获胜的牛马披红挂彩,主人更是满面春风。此时的彝乡到处都荡漾着欢歌笑语。当夜色徐徐降下帷幕时,彝寨便“燃烧”起来,一时间,村村寨寨响起竹笛,山山岭岭回荡歌声,火把犹如繁星点点,构成一条条火龙,而后汇成一座庞大的火堆,映红了山山水水。人们的心儿也燃烧起来,在火光里沐浴、欢呼、跳跃与唱歌,老人们往火里撒土以祝福阿依(儿女)们健康成长;年轻人则趁着火海的热闹尽情地与意中人倾诉柔情蜜意……。火把节不仅表现了彝族对火的崇拜,还包含着彝族人民热爱民族的强烈思想感情。  盐源的多姿多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与考察。哥伦比亚驻中国一位大使在其离任前夕,为了却他半生心愿,携夫人专程从北京来盐源一览了泸沽湖的神彩。泸沽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纳西族的对歌,彝族的火把、口弦、锅庄舞,藏族的哈达及酥油茶等等,滋润着盐源这块灵秀之地。在这方土地上,各族文化既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又因袭传统,继往开来,这种文化上的流传性和创造性相互作用,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动听的歌谣与优美的舞蹈,无不展示出盐源人民生活的美好。  盐源,这块盛产歌舞艺术的宝地,这块彝、蒙、藏、回、汉等21个民族聚集的地方,这一奶同胞相依相携的民族大家庭的典型,正在以其独特的风姿引起世界的注目。  盐源泸沽湖,可爱的“谢呐咪”,“母亲湖”——女人的圣地,正在深情地期待着更加夺目的明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