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揭开广西“赶水潭”的神秘面纱
发布日期:2015-11-03浏览次数: 字号:[ ]
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是一个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的山区小县,在县城西南部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叫做“逐卜上屯”的小村庄。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近年来却引起了很多人,尤其是地质学家的注意,这一切都是因为村边的一个水潭——“赶水潭”。 “赶水潭”初看上去其实很普通,但当地人一直视其为神秘所在。相传,这是一个凶潭,在很多年前,潭里经常有不明怪物出没,每当怪物出来兴风作浪的时候,潭水就会立刻暴涨,形成水患。但是,如果有人大声喊叫,或是不停地搅动潭水,那么涨上来的潭水就会被“赶”下去,直至消失。人们停止喊叫和搅动后,潭水又会悄悄地涨上来,直到恢复原貌。于是,多年来,当地形成了一个奇特的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都要到水潭边来“赶水”,这也是“赶水潭”这个名字的由来。更为神奇的是,自从形成“赶水”的习俗后,水患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久而久之,“赶水”便成了当地最重要的习俗,沿袭了几百年,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灾祈福。    水潭里上涨的水竟然能被“赶”回地下,定期“赶水”就能消除水患,为什么一个看似普通的水潭竟有如此离奇的现象和传说,甚至形成了当地的民俗?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潭,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地质秘密呢? 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这里山峰林立,盆地众多,许多盆地中都有水潭,但是像赶水潭这样能够闻声而退的奇特水潭还是独一无二的。2012年年初,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抽调专家组成科考队,于元宵节前赶赴赶水潭进行科学考察,希望能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赶水潭距离逐卜上屯大概500多米远,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下的一片盆地中央。这片山间盆地有百余亩,赶水潭是盆地唯一的灌溉水源。    来到赶水潭边,专家们看到,水潭近似椭圆形,潭水平静而清澈,看不出任何特殊的地方。于是,专家们决定首先对水潭进行常规的测量。    科考队首先测量了水潭的面积,结果表明,赶水潭南北长约23米,东西宽18米,最深处不足2米。这个结果令专家们感到有些惊讶,根据这些测量结果计算,赶水潭的储水量只有600多立方米,但是,赶水潭是周围100多亩农田唯一的灌溉水源,一般来讲,浇灌1亩水田至少需要20立方米的水,也就是说,100亩水田就需要2000立方米的水来浇灌,那么,赶水潭的水怎么会够浇灌上百亩的田地呢?    如果按照传言所说,水潭中的水能够被“赶跑”,还能恢复原貌,那么,会不会是在水潭的底部藏有一个暗道,既能让水顺着暗道流走,又能让水涌出呢?专家们决定把水潭里的水抽干,看看水下到底隐藏着什么。    科考队找来了5台抽水机,每台抽水机每小时能抽60立方米的水,按照这样计算,如果5台抽水机同时抽水,大约两个小时就应该能把水潭中的水全部抽干。    抽水开始了,在抽水机的轰鸣声中,水潭里的水位迅速下降,一个小时后,水位下降了20多厘米,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不久就能将水抽干。但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在这之后,虽然抽水机依然往外不停地抽着水,但水潭的水位却再也不见下降了。时间一点点过去,抽水机不停歇地直抽到太阳落山,水潭里还依然保持着半潭水。于是,专家们决定暂停抽水,等到第二天再根据情况开展下一步的考察。    第二天一大早,专家们就来到赶水潭边,令大家感到惊讶的是,前一天明明已经下降的潭水水位,竟然悄悄地又涨了回来。专家推测,这说明应该有新的水流从地底涌入了水潭,要想证明这个推测,就需要将潭水彻底排走,才能看清楚潭底的情形。但是,动用多台抽水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将潭水抽干,除此之外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三    村民们告诉科考队,要想看到潭底的情形,还是得等“赶水节”,那时将会有上千人一同赶水,水潭中的水往往会彻底消失。 “赶水节”当天一大早,水潭边便聚集了上千人,只见村民们呐喊着在水潭边敲打起锣鼓、燃放起鞭炮。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呐喊声、锣鼓声和鞭炮声,青壮男子们不顾寒冷,纷纷端起水盆、拎着水桶下到了潭里,他们开始奋力搅动潭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潭水开始缓慢地往下退。专家们一边惊叹于眼前出现的奇观,一边又暗暗怀疑,用抽水机都难以抽干的潭水,真的能凭借人力彻底“赶”下去吗?    转眼5个多小时过去,潭水果然被村民们赶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了满塘的淤泥。专家们下到潭底,发现在岩石的裂隙中有一个长约30厘米,宽不足20厘米的洞口,专家们推测,在水潭下方岩层当中应该存在着复杂的地下水系统,比如地下暗河。被村民们“赶跑”的潭水很可能是顺着洞口流入了地下暗河。要证实这一推测,就必须扩大考察范围。    很快,科考队在据赶水潭不远处发现了一个类似的水池,虽然面积比赶水潭小得多,但是池里的水很深。随后,科考队又陆续发现了6个大小不一的水池。。那么,这7个水池和赶水潭是不是存在某种关联呢?专家们决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们找来一袋谷糠,倒入地势较高的一个水池里。几个小时后,专家们在另外几个水池和赶水潭里相继发现了谷糠。这说明,这里存在一个地下水系统,将赶水潭和这些小水池连接在了一起。    随后,专家们查阅当地的地质文献,发现赶水潭和另外7个水池处在同一条断裂带上,它们一字排开,宛如一串珍珠巧妙地镶嵌在谷地的中央。这一现象在地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串珠状落水洞”。所谓“落水洞”,是指流水溶蚀石灰岩,在地表形成的洞穴,由于地表水常常从这样的洞口流入地下,故被形象地称为“落水洞”。    在喀斯特地区,落水洞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在落水洞下面,往往有地下暗河,落水洞其实就是地下暗河在地表的出口。专家们推测,赶水潭和其他7个水池里的水都应该来自地下暗河,正因为水潭与各个水坑内部之间有地下暗河连通,所以水潭的水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潭水就会退回到地下水系统中,而一旦干扰消除,又会悄悄上涨。    同时,专家们还注意到,在这些落水洞周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面上,都长有许多榕树和竹林,这些都是喜湿植物,这也是地表下存在地下水的最好证明。 那么,为什么当地会形成“赶水”这一奇特的风俗呢?   四    村民们告诉科考队,如果不赶水,水潭里的水就会不断上涨,形成水患。就在离这里不远的一个山间盆地里,曾经也有一个类似赶水潭的水塘,但由于那里的人们不赶水,水塘里的水越积越多,最终淹没了农田和村庄。    村民的这番描述引起了专家们的好奇,难道不“赶水”真的会引发水患吗?他们决定到村民们所说的灾难发生地寻找线索。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科考队从赶水潭出发,向大山深处行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科考队来到了那里。    正如村民们所说,这里群山环抱,和赶水潭所处的环境很类似,但这个湖泊比赶水潭要大得多,一泓碧水几乎占据整个山间盆地,这么大的湖泊是怎么形成的呢?    带着疑问,科考队沿着湖岸展开了考察,发现这个湖泊十分独特,既没有进水口也没有出水口,这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湖泊,名叫岩溶湖。一般来讲,岩溶湖的形成与地下暗河有关,因为和地下暗河相通,面积也不会太大,这个湖泊之所以面积如此浩大,很可能是湖底的出水口被彻底堵塞了。    认真将眼前这个湖泊和赶水潭做了对比后,专家们得出结论,赶水潭潭底的洞口与地下暗河连接的通道有泥沙等杂物堵塞,这就使得地表水不会完全流入地下,而赶水潭的水位能够发生变化,说明通道没有被完全堵塞,当人们大声喊叫和搅动水潭时,通道里的泥沙受到震动变得疏松,水就会慢慢地往地下暗河中渗透,当外界的干扰停止后,地下水就会回流到潭中。     在千百年的生产劳作中,当地百姓逐渐形成的“赶水”风俗,暗合了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学规律,对当地保持水量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定期“赶水”有效地疏通了潭底与地下水系相连通的通道,既能保证正常情况下潭水的来源,又能在突降暴雨、地表水增多等情况下使潭水泄入地下暗河,避免水患的发生。之所以把正月十五定为赶水节,是因为正月是 一年中降水最少的季节,也是赶水潭下方地下暗河水位最低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赶水,最容易疏通地下水流的通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