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探究紫鹊界梯田的水源之谜
发布日期:2015-01-05浏览次数: 字号:[ ]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西部山区,隶属于雪峰山脉奉家山系,在这里有近8万亩的梯田——紫鹊界梯田。和别处的梯田相比,紫鹊界梯田显得独特而神奇,因为这里没有塘坝水库等常见的灌溉设施,但是一年四季却从来没有缺过水,即使是在周边地区普遭大旱的年份,紫鹊界也是粮丰人旺。更为神奇的是,这里最高的山峰海拔1500多米,但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上插根管子,水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来。那么,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当初在此处开山造田的先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这块“风水宝地”呢?   众所周知,梯田是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的阶梯式农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是人们用来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在我国,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山岭地区,人们依山就势构筑梯田,用道道堤坝涵养水分。为了解决浇灌问题,凡是有梯田的地方,往往会配套有浇灌工程,常见的一般是修建水库,利用水坝蓄水等等。然而,在紫鹊界却根本找不到这些灌溉设施的影子。当地的俗语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这里无处不在、源源不断的水到底来自何处?千百年来始终风调雨顺,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带着这些疑问,2010年8月,湖南省工程勘察院组成科考队,来到紫鹊界梯田的中心区域——水车镇。水车镇其实并不名实相符,因为整个镇上连一部水车也没有。在这里,科考队初步见识了紫鹊界的神奇——水车镇的居民家家户户都不储存水,而是在房前屋后的山体上插一根竹管,水通过竹管流到各家各户,终年不断,堪称真正的“自来水”。   科考队向当地的村民询问水的来源,但没一个人能讲得清楚,只说祖祖辈辈很早就有了,也曾不断有人试图寻找水的源头,但始终没有结果。科考队决定先从紫鹊界梯田的形成入手调查。   通过调阅当地的有关史料,科考队了解到,紫鹊界梯田初垦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是湖南万年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遗存。宋代之前,由于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为了躲避强族的欺凌,瑶族和苗族的先民逃到此处,他们凿山为田,开垦出这些形态各异的梯田。既然紫鹊界梯田有如此悠久的历史,那么关于紫鹊界水源的秘密,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说法吗?考察队又翻阅了村里的族谱以及当地的县志,但是也只找到了一些对梯田的基本描述,关于灌溉梯田的水究竟来自什么地方,并没有任何记载。   据专家推算,紫鹊界8万亩的梯田,每年要保证有水的话,至少需要几千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储水量。何况还有在这里居住的1万多村民,平时日常生活也需要用水。这些水到底来自何处呢?科考队继续寻找答案。   既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没为水发过愁,那么,村民们对于水从哪里来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经过访问,科考队了解到,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一直相信山体中暗藏着一条河流,为此,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俗。例如,每年的夏季,也就是在谷物生长期,当地人都会上山采摘树叶,扎成草龙,然后选定一个吉日舞动起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祈求养育了他们千年的那条暗河能够永远流淌下去。但是,如果真的像当地村民所信奉的那样,在山体内隐藏着一条暗河的话,就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周边有更高地势的山脉,暗藏的河流才有可能不断地从高处向低洼处流水;二是这里应该处于地质构造断裂带上,因为只有这样,低洼处才能形成空隙,从暗河高处流下来的水通过空隙往上涌,形成出水点,也就是“涌泉”。但是紫鹊界梯田周边并没有更高的山脉,并且这里无论海拔高低,插一根竹管就能出水,和涌泉现象也是不相符的。   既然山体内暗藏河流的说法不成立,那么,紫鹊界梯田无塘无坝却水源不断地秘密究竟在哪儿呢?   科考队来到当地的气象站,调查紫鹊界的降雨情况。据气象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化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5.9mm,而紫鹊界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700mm。也就是说,紫鹊界的降水量比处于平原地区的新化县城仅多了200mm。这样一个数据差距并不大,看来降雨量并不是造成紫鹊界水源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接下来的考察期间,科考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正值8月份,并不是形成雾气的月份,但紫鹊界却每天都笼罩在大雾之中。科考队又在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到,紫鹊界常年处于云雾天气,确实会为源源不断的水源提供补给。但是云雾的形成和水汽的蒸发有关,而紫鹊界周边并没有地表径流,这里的雾气又是从何而来呢?   通过观察紫鹊界梯田的地形,科考队发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是这里的山峰地形。紫鹊界梯田四周群山环绕,降雨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随着气温的降低,空气中的水分会凝结成雾,环绕的四周群山又导致云雾无法散开,始终在山谷中徘徊,当气温上升时,雾气又会蒸发形成水分,构成独特的循环,让水分在这一地区保存下来。   科考队又调查了紫鹊界的森林覆盖率,发现这个区域内的植被生长得十分茂盛,在近8万亩的梯田上竟然覆盖有15万亩的森林植被。丰富的植被资源,可以充分拦截、吸纳雨水,能使更多的水变成大山的储备,换句话说就是,漫山遍野的森林植被把整个山体变成了一座天然的水库。可是,仅靠植被拦水蓄水就能保证近8万亩梯田的灌溉用水吗?全国雨水多、植被多的地方不在少数,为什么唯独这片区域会不缺水呢?别处的梯田必须通过修建水库等灌溉设施来蓄水引流,而这里却只需要在山上插根管子就能出水,这个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科考队分析,降雨、雾气、森林覆盖率,都是保证紫鹊界水源的要素,但不是所有的要素,也就是说,这里的山体本身应该还隐藏着秘密。这就需要考察这里的地质构造和土壤构成情况。   通过查阅当地的地质资料及对当地岩石的采样分析,科考队发现,紫鹊界现象的形成和当地的地质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整个紫鹊界地区是花岗岩地带,花岗岩的质地非常坚硬致密,不渗水、不透水,形成天然的隔水层。而这里的山体上普遍覆盖着3-5米厚的土壤,这些土壤是花岗岩风化后形成的,叫做“沙壤土”。沙壤土里面沙子很多,孔隙大,渗水性强,含水、保水的功能都比较大,并且吐水率均匀。同时,由于花岗岩的山体容易形成裂隙,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通过这些裂隙均匀持久地释放出来,这也就是在山上插根管子就能出水的原因。   调查进行到这里,科考队做了一个总结:充沛的雨水被茂盛的森林植被所拦截、吸纳,同时含水能力强的沙壤土充分地吸收水分,而土壤底层的花岗岩相当于不透水的底板,将雨水保持储藏在土壤里,然后释放出来灌溉农田。再加上紫鹊界梯田类似于山谷的地形,将蒸发出来的雾气全部包裹在山谷中不被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即使是在周边地区普遭干旱的大气候下,也能保证这个区域内水源充足。   紫鹊界梯田无塘无坝,却从未缺过水,这还要归功于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紫鹊界的先民们在长期与高山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顺应自然,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这里的自然条件,依据花岗岩形成的无数裂隙流水,在山坡上将竹管埋于土壤中,从高处引水,再用竹管做成引水道,将水分流后引到各个村寨和梯田,形成了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就这样,这片为了解决生活基本需要而开垦的梯田,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而设计出来的自流灌溉系统,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成为世界梯田景观中的奇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