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家丁兴旺的“湿地生物克星”
发布日期:2015-01-04浏览次数: 字号:[ ]
   在水生生物界,田鼠是一个容易被孤立的物种,因为它们多数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的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是众多生物的天敌。    大体上说,田鼠体型粗笨,多数为小型鼠类,个别达中等,如麝鼠,体长约30厘米,体重约1800克;四肢短,眼小,耳廓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一半,旅鼠、兔尾鼠、鼹形田鼠则甚短,不及后足长。麝鼠的尾因适应游泳,侧扁如舵;田鼠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各色;臼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田鼠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交替活动。现今已知有70多种,其分布范围遍布亚洲、欧洲、北非和北美。    作为仓鼠科的一类,田鼠包括五属,是较为喜欢群居的动物。田鼠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它们的栖息环境从寒冷的冻土带直至亚热带。有栖息于草原、农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栖息于森林林旅鼠;还有栖息于高山的高山鼠平;以及适于半水栖的水鼠平和麝鼠。某些种类因适应特殊的环境,在形态上产生了相应的特化。比如,以地下生活为主的鼹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发达,门齿粗壮,而眼、耳廓则很小,适于挖掘复杂的洞道;有些水栖的田鼠,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则适合游泳。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栖息,或者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田鼠中的某些种类种群数量变动很大,旅鼠在数量高时还有迁徙的习性。    田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鼠年产6~8窝,每窝10~20只,而幼鼠2~3个月又能生育。田鼠的生活跟季节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夏季田鼠处于怀孕、产崽、分窝高峰期,活动猖獗,到处搜寻食物。秋季田鼠积极储粮,忙于奔波找食。冬季田鼠不冬眠,即使下了雪,夜里仍会出洞活动。春季鼠窝中存粮减少或吃尽,田鼠也会活动频繁,饥不择食。    让人类棘手的是,家丁兴旺的田鼠是众多湿地生物的克星。鼠患向来是湿地周边农业区难以应对的问题,比如,洞庭湖区的野鼠,名叫“东方田鼠”。由于两年未发大水,湖区野鼠大量繁殖。2007年6月20日,三峡大坝加大下泄,导致洞庭外湖水位上涨,田鼠外窜后形成鼠灾。鹿角镇靠近洞庭湖沿线的滨湖、杨茂、岳武、济美、鹿角等村的早稻、红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受损比较严重,甚至包括湖岸的意杨树皮都被啃食,被田鼠咬断的稻梗如刀割般齐整。    面对东方田鼠对洞庭湖区域的侵害,有专家建议建立起一个长效的鼠灾检测机制,以便时刻检测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的繁殖情况和洞庭湖水位的上涨情况。同时,储备专门的人力防灾减灾,并建立起药物、毒饵等物质储备机制。    当然,田鼠也是有所畏惧的,它们的天敌多为猫头鹰、狐狸、蛇、猫等。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相当于保护了一吨粮食。不过,由于人类大肆捕杀猫头鹰、蛇、狐狸、黄鼬等啮齿类的天敌,导致鼠害日益严重,我国鼠口多时高达30亿只,发生鼠害最严重时,受损农田3亿亩。    另外,当种群密度大时,有的田鼠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甚至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种内斗争,这种斗争对田鼠种群的生存具有积极作用。    绝大多数田鼠对农、牧、林业有害,特别是一些群栖性强、数量变动大的种类。不过少数种类的田鼠毛皮可以利用,而且,田鼠是蜱传斑疹伤寒、兔热病、脑炎等传染病病原的天然携带者,与流行病学很有关系。    繁殖能力很强的田鼠家族还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据说,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研究后发现,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究其原因,发现田鼠交配时,雄田鼠的大脑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毒药”。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而是一心一意地只想获得那只早已倾心的雌田鼠的爱。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    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并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可见,若不是田鼠在自然生存的问题上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许人们会因感动于它们的“专一”而与其友好相处,甚至会有人基于这个秉性而选择在家里养殖田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