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浅议湿地场馆科普教育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4-05-09浏览次数: 字号:[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湿地场馆作为专业的科普教育阵地,不仅在普及湿地知识、推广湿地文化、开展湿地研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上也同样大有可为。对我国现有湿地场馆科普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湿地场馆如何立足自身特点,围绕湿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真正实现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湿地场馆科普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湿地类型丰富,绝对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几乎涵盖了各个区域。依托于湿地建立的各类场馆,也几乎遍布了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这些湿地场馆虽然归属不同、规模不一,但相比于其他主题和其他形式的科普阵地,湿地场馆在实施科普教育方面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可小觑的科普教育功能。    我国湿地场馆在实施科普教育方面,拥有四个“有” 的优势:一是有场所。纵观全国各地的湿地场馆,或大或小都有可以常年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固定场馆,这是其他一些流动性的科普组织和科普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这些场馆基本都是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这将有效吸引大众参与科普活动;二是有依托。无论是建在湿地范围之内的场馆,还是建在湿地范围之外相对独立的场馆,都必然是依托某一特定的湿地而建设的,湿地场馆与当地的湿地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湿地场馆的科普教育工作就不必仅仅局限在本身的场馆之内,而是可以借助湿地丰富的内涵和生物多样性,延伸出更多的科普内涵;三是有基础。纵观全国各类湿地场馆,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什么性质,都普遍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的重视,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驻守湿地场馆,对场馆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不少湿地场馆的负责人还由上级单位的领导兼任,场馆日常维护运作的经费也基本能得到保证,可以说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有较好的基础;四是有特色。湿地的特性及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湿地场馆赋予了丰富的展览素材和科普教育内容,使湿地场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和科技馆的鲜明特色,在引导青少年认识自然、掌握科学、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纵观全国湿地场馆,同样可以发现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归纳起来是三个“单”:一是内容单调。湿地场馆的展示内容趋于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场馆都是围绕湿地基本知识的介绍和湿地动植物标本的展示来做文章,对本地的湿地独特魅力和当地的湿地民俗文化挖掘得不够深入,缺少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当地特色内容,令参观者容易产生在其他场馆似曾相识的感觉;二是形式单一。除了陈列展览内容的单调雷同,各地的湿地场馆在布展形式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走进各地的湿地场馆,人们几乎都能看到设计模式大同小异的序厅、动植物资源厅、湿地与人类厅等展示区块,场馆的格局普遍缺乏新意。再从展陈方式上看,也几乎千篇一律,不外乎图文图板、视频影像和动植物标本,再增加一些可触摸互动的多媒体设备,以及大小不等的场景复原,很少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布展设计手法;三是力量单薄。虽然全国湿地场馆基本都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但相对于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较其他门类的博物馆,湿地场馆无论是在人力上还是财力上都还显得有些单薄,普遍存在规模小、人手紧、专家缺、经费少等现象。   二、湿地场馆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点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在内的综合智力,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综合智力,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湿地场馆在科普教育中,应该立足自身的展览、实践、活动等优势,把教会青少年如何观察、如何动手、如何钻研、如何想象作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点来抓。    1.通过创新展览模式来激发兴趣,引导青少年学会观察。科普展览是激发青少年求知兴趣,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让青少年被我们举办的科普展览所吸引,进而主动来学习展览所要传授给他们的科学知识?除了要选择好展览的内容,设计好展览的形式、布置好展览的色彩光线等,还应该主动创新展览模式,努力提高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这方面,中国湿地博物馆一直在努力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在2012年举办的“活力湿地·百变精灵”昆虫展中,为了在静态的标本展示基础上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利用昆虫复眼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巧妙地创新了展览模式,通过显微镜等科学工具让青少年能够在观展的时候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来了解昆虫复眼的结构特点,激发出对昆虫世界的兴趣爱好,从而达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另一场“清幽湿地·圣洁仙子”中国荷文化展,不仅以实景、实物、图文、影像、视频、互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从荷花的认知、荷花与艺术、荷花与饮食医药、荷花与民俗宗教、荷花轶事传说等多方面对中国悠久的荷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还别出心裁地在博物馆现场布置了由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组成的荷塘美景,而其中所用的荷花,基本都是由社会上招募来的青少年亲手栽种培育的,孩子们在培育这些荷花的过程中全程观察了荷花的生长过程,此项展览也因此获得“浙江省陈列展览最佳创意奖”。    2.通过组织科普实验来培养能力,引导青少年学会动手。创新的展览模式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科普实验更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通过邀请青少年参与科普实验,引导青少年学会动手操作,在获取科学乐趣和领略科学魅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在这方面,中国湿地博物馆同样有很多实践体会。例如,利用动植物实验室,组织开展细胞切片实验和湿地植物标本制作活动,邀请青少年参与细胞切片实验、亲自动手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使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而通过采集制作湿地植物标本,青少年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动手制作能力。在很多专题展览中,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旨在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的环节,如在2011年举办的“神奇湿地·岩层秘影”热河古生物化石特展中特别设置了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化石标本修制演示活动,邀请观众亲自动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生物化石标本的修制,通过亲手对生物化石标本进行修制,青少年在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动手能力。    3.通过开展创意竞赛来开启思维,引导青少年学会钻研。创意是一种思维能力,新科学技术的产生无不来自于经典的创意,只有不断丰富创意,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竞争则是一种使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克服惰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催化剂,青少年的心智尚在发育成长过程之中,相互之间很容易形成竞争的心理。作为科普工作者,应该正确引导并且运用青少年的这种竞争心理,使之成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一种动力。中国湿地博物馆在开馆以来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已经多次开展了以启发青少年思维能力为目的的竞赛活动。2013年开展了一场“从简”环保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鼓励艺术院校的学生开动脑筋,创作了一批极富创意的环保包装创意作品,这项比赛活动也起到了鼓励学生钻研、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效果;针对全国各个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千人一面、毫无创意的现状,2014年还将面向社会举办“西溪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有重点地组织在杭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围绕西溪湿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动脑筋,发挥创意,设计或制作出一批富有西溪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且组成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成果展览,将创意的成果弘扬光大。    4.通过结合艺术创造来拓展想象,引导青少年学会创造。在传统的观念中,自然类博物馆和文史类博物馆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我们的体会是科普工作不能就事论事,如果能将相对理性的科学知识与相对感性的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就能使科普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湿地博物馆近年来不断探索自然科学与人文内容相结合的展览模式,在策划各类以湿地动植物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中,引入更多相关的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点,将荷花、秸秆、蝴蝶等原本纯粹的动植物科普知识展览,做成了荷花文化展、秸秆艺术展和蝴蝶文化展,使展览的内涵更为丰富,观众的联想力因此也大大提高,青少年在参观这些展览的过程中,想象力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中国湿地博物馆还通过组织各种手工艺术制作活动,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利用科普教室开展“变废为宝”环保手工制作,组织青少年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旧报纸、可乐瓶、泡沫板、塑料绳等各种废弃物品,通过想象加工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或者生活用具,使原本的“废物”变成“宝物”,营造出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   三、湿地场馆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关键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湿地科普场馆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各界各相关单位不可推卸的共同任务。湿地场馆首先应该立足自身搞好科普展览,同时要依托湿地联手开展科普活动,另外还要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实施科普教育。    1.彰显特色,立足场馆组织科普展览。通过举办各类主题鲜明的科普展览,不仅有助于展示多姿多彩的湿地知识与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还能有效激发青少年了解湿地、热爱湿地、保护大自然的热情,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2009年开馆至今,中国湿地博物馆已先后举办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中国最美湿地展、中国湿地公园展、恐龙化石展、辽西热河古生物化石展、昆虫化石展、非洲动物展、海洋生物展、生物多样性展、矿物精品展、荷文化展、蝴蝶文化展、秸秆艺术展、西溪民俗文化展等20多场大小专题展览,这些丰富多彩的专题科普展览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引导青少年步入了广袤的知识海洋,在浏览、欣赏、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观察、学到了知识,逐渐培养起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    2.联手共推,依托湿地开展科普活动。湿地不仅是生命的摇篮和文明的起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水源和美丽的景观,孕育和传承着灿烂的湿地文化,同时,它也是动物的乐园和植物的天堂,拥有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场馆的天然优势,就在于可以依托湿地特有的功能特性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因此,湿地场馆必须是依托于湿地生存和发展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作为湿地场馆,要主动联手相关的湿地,善于借助湿地这个天然的知识宝库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中国湿地博物馆依托于杭州西溪湿地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与湿地公园联手开展不定期的观鸟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关注,通过参与对野外生存鸟类的观测、搜集研究基础数据,使青少年对湿地鸟类的品种、习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起了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多方合作,动员社会共谋科普教育。湿地场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既要积极承担起科普教育的责任,也要多措并举,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合作,共同推进科普教育工作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湿地博物馆通过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有效地提高了场馆的人气,提升了场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好地解决了经费不足、专家欠缺等现实问题。如与杭州市环保局西湖环保分局合作,由环保局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博物馆提供场地并且负责实施,先后举办了以“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活动、环保服装设计大赛、从简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与西湖区反邪教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科普反邪教基地,由反邪教协会向社会筹集资金,在博物馆内增添布展了有关反邪教的展览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介绍生命起源等科学知识、揭露各类邪教的实质,既提高了民众辨识邪教、抵御邪教的能力,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又帮助青少年提高了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与浙江大学和杭州新新生态推广中心合作,推出“有机生活”体验活动,邀请有机专家免费举办“让我们与地球同健康”等公益讲座,向青少年传播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普教育是传播社会价值的有效渠道,也是社会各方共同的责任。如何真正发挥好湿地场馆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是每一个湿地科普场馆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课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湿地场馆一定能在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作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