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南伊沟之魅
发布日期:2014-02-19浏览次数: 字号:[ ]
   对西藏的林芝,我所知不多,更未知南伊沟这个景区。然而,当我深入南伊沟,它所蕴含的魅惑,竟是如此丰厚,如此强劲,像一座强大的磁场,将我深深地吸附其中,不能自拔。 沟是南伊沟的根脉。当地人将河谷称作沟。这条喜马拉雅山脉中无数沟谷之一的南伊沟,距米林县城二十公里,与印度接壤,横贯在深山之中。山,起伏连绵,蜿蜒逶迤,峰峦叠障,险峻秀美,将沟轻静地烘托了出来,阔大,深远,气势壮美。山上的森林,原始、狂野,像是收不住缰绳似的,漫山遍野倾吐着苍翠的浓绿。沟,就在这样的绿意里,郁郁葱葱,绿海无尽。这样的沟,无疑会滋生出诸多诱惑,将沿沟的景致和风情生发出来,浸润、放大。    有沟,想必就有河。南伊河便沿着沟谷曲折而来。这条从印度流入的跨境河,当地人将河水称为“进口水”,绵绵不绝地流入雅鲁藏布江,而雅鲁藏布江又流向印度,从而成为“出口水”。南伊河,在地域上来说,就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令人另眼相看。我想象,那河,循着深山峡谷,一路奔腾而来,或喘急,或舒缓,在谷底穿行,露出一副急躁的模样,又在平川上漫步似的,悠闲自在。    近身见到南伊河真面目的,是在一个叫做“小拐弯”的地方。当山的骑角似乎要挡住河水的时候,河水坚忍不拔地来了个拐弯而行。于是,我们看到的河流在深沟的绿色掩映中,成了一道静态的“U”型白练。白练却在急剧跃动,翻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响,展示出一种雄壮的姿态。      望着这样的河,心里就不由被感动。不仅仅因为河流的湍急,那般滔滔不绝,那般清澈明澄,更因为湍流不息的河流像母亲的奶汁滋润着南伊沟,养育着南伊沟的一草一木,南伊沟才有南伊——藏语为仙境之意的名号。一路吟唱的南伊河,便一路魅力四射。    这就有了南伊沟的森林湿地。曾游览过几处原始森林,湿地也观赏过、领略过,而森林湿地却还是第一次遇到。据说,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将森林喻作“地球之肺”。那样,南伊沟的森林湿地就兼有了肾和肺的功能。其生态环境之美,便如一位仙子在召唤着,让我立时投身她的怀抱。    一条长达一千多米的木步道把我们引入森林湿地之中,一页页的画面随之相继呈现在面前。地是湿润的,因为南伊河在森林里流淌,晶莹洁白的身影不时掠过林木之际,哗哗的声响回萦在空寂的沟谷之中,那样亲切,又那样俊秀。森林就在河的脚边蓬勃挺立,密密匝匝。一路可见青冈、云杉、桦树、柏木等树种,翠绿幽深,高大参天,将原始森林的意境一览无遗地刻画出来。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名为“松萝”的地衣,淡黄色,从高高的树枝间垂下,轻柔若纱,恍如仙女飘逸的裙裾。据导游介绍,松萝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空气中污染稍严重就不能存活。眼前的松萝却安静地生长,随处可见,为莽莽山林增添了一抹诗意。这也是南伊沟所独有的一种景观吧。枯死的松木不时映现眼帘,顿觉可惜。那些粗大的松木,或拦腰腐断,露着半截朽木,或连根拔起,倾斜一旁,像被冷落着、遗弃着,静静地躺在野草花丛中,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与沧桑。我知道,树也总终是要死亡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原始森林里的这种现象,演绎着树木的生生死死。只是望着这样的腐树朽木,就有一种感喟。好在那些搁置在地的枯木上,已爬满了厚厚的青苔,也有小巧玲珑的蘑菇,仿佛给它们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心里才掠过一丝欣慰。原始森林,就是那样灵动,将大自然的足迹一枚又一枚地延续着。    森林湿地的美姿还在意味深长地品味之中,眼前呈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甸。天边牧场已敞露绿意满怀的笑脸在等候着我。    牧场不大,一眼能望到边。七月的时节,已把地上的草催生得齐整整的,像修剪过一般,又将草丛染得碧绿,嫩嫩的,柔柔的。刚下过一场太阳雨,草上的水滴如露珠挂在叶上,透着清亮。望着这样的草地,多想漫步其间,悠哉一番,或者躺上一会,望望天上飘逸的白云,更渴望能有钟情女子相伴,牵手而行。然而,管理人员却驱散了我的浮想,我只能踽踽步行在木步道上,不时停留,静静观赏。牧场,藏在青山翠绿中,显出那样的深远,毛绒绒的碧绿嫩草,又溢满繁茂的样子。场中的几棵树木,陪衬似的,点染着牧场的多情。草甸边丛丛紫色的花朵,仿佛要挤压绿嫩的草,一朵朵伸张花瓣,争奇斗艳似的。三五成群的牛马,或专注地啃草,或相互嬉戏,或抬头凝望,既点缀了牧场,勾勒出牧场应有的风光,又使牧场增添了一番动感,充盈了生机。那样的画面,将所有的意绪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这延绵的南伊沟,这沟中滚滚流淌的南伊水,自是也养育了人。不错,据说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就居住于此。这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我的脑里便回想起刚听来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门巴族青年上山采药,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翻山越岭来到了南伊沟。他惊讶于南伊沟的美丽,更迷恋于沟中漫山遍野的仙草灵药,竟乐而忘返。晚秋,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大雪漫天飞舞。一阵阵的哀鸣从不远处的雪地里传来,他循声涉雪而去,看见一只五彩羽毛的鸟正扑腾着翅膀,痛苦地呻吟。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快冻僵的彩鸟,解开衣襟,将彩鸟揣进怀里。他的体温,他的仁爱,使得依偎在他胸前的彩鸟渐渐恢复了知觉。当太阳放出了光芒时,他轻轻地将彩鸟放飞。彩鸟在他的头顶盘旋了几下,飞向远方。他怅然若失,转过一个山坳,一个美丽端庄的姑娘含笑相迎。两人一见倾心,互定终身。他们的子女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沟谷里,自给自足,悠然自得。年复一年,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珞巴族。    美好的传说总引人入胜,何况有美丽的风景作为背景,就更充满了一种魅惑。在景区入口处的坡地上,散落着一幢幢的珞巴族民居。新的房子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外墙的彩色瓷砖,屋内的电视、暖气排放筒,以及多彩的装饰等等,无不显示着新农村民居的景状。而旁边供游客参观的旧居,则以木结构为主,低矮、窄小。室内的墙上挂满了守猎的工具、衣饰、动物的毛骨,一串串的腊肉悬挂在屋顶的通气口边,一副原始的痕迹。据说,五十多年前,珞巴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有语言,无文字。所养的牲畜全部用来祭祀神灵,往往为一场祭祀而倾家荡产。他们信奉原始巫教,二十年前还有巫师二十余人,至今却仅有两人。目前,珞巴族只有三千人左右,已完全融入现代社会。姑娘们早已穿起了花裙子,在七月的阳光下,露出灿烂的笑脸,还为我们做着导游呐。五十多年的变迁,相当于人类社会二千年的发展,而历史的进步又必将让原始的宗教和生存方式成为绝响。    返回的路上,我问一位同行的朋友,感觉如何?那朋友曾走过好些地方,见多识广,我惟恐他又是感觉平平。不料,他竟说:这是我游历过的最舒适的地方,能让人长期沉浸在里面。    是啊,一条沟,一湾河,一片原始森林,一座绿草洋溢的牧场,一个经受独特变化的民族,南伊沟,这个被誉为地球上最高绿色秘境的沟谷,处处充盈着魅力,那是一种美丽的诱惑。那魅力,那诱惑,不仅止于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荡涤,还在于历史的跨越所给出的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沉思,令人震撼和冲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