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博物馆有效促进地方历史文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4-01-03浏览次数: 字号:[ ]
    地方历史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关联的一切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地方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地方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何传承、保护和弘扬好地方历史文化,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做好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责,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配合与支持。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及场所,不仅拥有很强的宣传和教育功能,还拥有一流的研究与和展示平台。因此,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中应当而且完全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发挥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效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西溪湿地是我国第一座国家湿地公园,也是我国首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然而湿地保护也面临着很大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风民俗,却随着农居搬迁而逐渐消失,如何保护和传承好富有西溪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显得尤为迫切。作为依托西溪湿地兴建起来的一座国家级湿地专业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展示传播和普及弘扬西溪文化的探索实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通过编撰全书,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     如何把那些消失在我们视野中的文化遗产重新挖掘和整理出来?编撰全书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撰写和编审史料性图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挖掘、考证、整理和汇总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西溪湿地自东晋被发现,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城市次生湿地,西溪湿地拥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既有赛龙舟、舞船拳等地方民俗文化,又有火柿、鱼圆、小花篮等地方物产文化;既有庵庙香市、祠堂祭祖等宗教文化,又有雅士幽居、蕉园结社等隐逸文化。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曾下旨“西溪且留下”;清康熙、乾隆更是多次亲临西溪,留下诗作,并题写“龙舟胜会”四个大字。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对于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推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杭州市西湖区高度重视西溪文化保护工作,专门落实人员和经费,依托中国湿地博物馆成立了西溪研究院,以组织编撰《西溪全书》为主要职责,发动博物馆研究人员和熟悉西溪历史文化的乡土专家,不断从历史典籍中汲取营养、寻找线索,努力挖掘和整理西溪历史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溪全书》包含通俗读物《西溪丛书》和史料性质的《西溪通史》、《西溪辞典》、《西溪文献集成》、《西溪调研报告》等五大系列,内容基本涵盖了西溪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谓是西溪文化的一套《百科全书》。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撰写完成或编辑出版《西溪丛书》31本、编撰完成《西溪文献集成》5卷16本共200多万字、编撰整理《西溪调研报告》50多万字。其中31本《西溪丛书》从西溪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名人雅士、医药文化等不同的视角,将原本几乎湮没在时代潮流中的点滴西溪历史文化,都全方位地汇总并展现了出来,为进一步研究、保护、传播和弘扬西溪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通过征集收藏,研究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     藏品是指博物馆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并经鉴定符合收藏标准后,经过登记、编目等手续被博物馆正式永久收藏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能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真实地反映人类以及人类环境的本来面貌,是人类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是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原始实物资料。而地方乡土题材的藏品,则是当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情况、生活情况和民风风俗的文化遗产。从社会构成和地方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地方的、乡土的东西,也就是社会的、历史的文物,因而加强对乡土题材藏品的征集和展示,不仅能充分弥补博物馆馆藏的匮乏,有效增强博物馆的公众认可度,切实提升博物馆的新形象,更能充分凸现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湿地博物馆自2009年11月开馆以来,一直把藏品征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其中,多渠道征集和收藏具有西溪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藏品,是我们藏品征集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首先详细确定了西溪文物和文献的两大类征集目标:一类需要重点征集的是反映西溪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的文物、实物物件,包括西溪湿地动植物的化石标本,描绘有湿地动植物纹饰、图案或器形的各类文物,反映西溪水上交通工具、独特的风俗、民间服装、生活用具等西溪历史文明的各类实物;另一类需要重点征集的是有关西溪的史料性文物和文献,包括记叙有西溪景观的历代碑石、碑拓,历代描绘西溪自然景观的书画作品、艺术作品,历代赞美西溪的诗词、楹联,与西溪相关的地方志、地方记和风物志等各类古籍,与西溪各寺院兴衰有关的、见证性质的实物,反映西溪百姓生活的民俗文物和影像记录,反映西溪综合保护工程的资料以及其他与西溪人文相关的各种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民俗风情、宗教文物史料。在短短四年间,我们的馆藏从零起步,从无到有,通过无偿捐赠、有偿征集、馆际交流和向民间文物藏家、收藏品市场、文物商店、古旧书店公开征集等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博物馆的地方历史文化类藏品征集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馆已拥有各类藏品两万多件,其中有关西溪历史文化的文献、文物等藏品占到了很大部分,为我馆开展西溪历史文化研究、策划举办西溪民俗文化展览,传播西溪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通过陈列展览,展示和传播地方历史文化。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注重挖掘和保护的同时,如何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与利用,也是科学发展观应有的涵义。作为博物馆,最大的功能就是社会教育,因此把挖掘整理出来的地方历史文化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展览展示出来,使其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弘扬,就是一种很好的开发利用方式。在这方面,中国湿地博物馆主要做了三大尝试,效果也都是比较理想的。首先,是在博物馆内专门开设了一个长期固定的西溪厅,通过场景复原和基本陈列相结合的展陈手段,展出了捕鱼、采菱、蚕桑等西溪农事文化,酿米酒、晒鱼干、农家菜等西溪饮食文化,桑基鱼塘、柿树柿林、越剧首演地等西溪自然和文化场景。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溪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在布展中专门使用了当年铺设在当地村道里的石板块,还陈列了蒋村竹篮、农具渔具,以及大量从档案馆挖掘出来的民国时期西溪湿地的老照片,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到西溪湿地的过去。其次,是在西溪湿地高庄景区内,利用原有的蕉园诗社旧址改造建设了西溪红学陈列馆。这座陈列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平方米,由序厅、回廊以及众香楼、瑶华居、墨庄斋三个展厅构成,展出了元妃省亲、姐妹结社、宝黛读西厢等原著的三大场景,展示了《红楼梦》与西溪建筑、习俗、方言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是集收藏西溪红学相关实物、完善西溪红学学说、展示西溪红学研究成果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场馆,为西溪湿地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第三,是策划和举办了“水调浮家”西溪民俗展。这个展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桑青鱼肥耕织忙”,从水乡渔事、农家桑蚕、茂林修竹、火柿映波、水中珍奇五个单元,展出了西溪百姓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劳作工具,通过这些凝聚着西溪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农用器具,折射出西溪纯朴醇厚的民风民俗;第二部分是“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传统服饰、婚庆嫁娶、饮食特色三个单元来再现与西溪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物品及重要礼仪,展现了西溪百姓的智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第三部分是“人杰地灵孕光华”,从梨园余音、英杰豪气、龙舟胜会、西溪隐红四个单元,展示了历史上无数高人雅士在这片古老湿地上留下的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固定陈列和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方式,使西溪历史文化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展示和传播。   4、通过广泛合作,普及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发利用地方历史保护成果的一种方式。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则还有许多层面可以深入展开,比如与旅游业相结合、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等等。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普及和大力弘扬。只有当地方历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竞争力,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不宜直接从事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地方历史文化开发利用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大力普及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因此,中国湿地博物馆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与民间组织联手宣传西溪历史文化。我们依托“西湖区西溪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力量,共同创办了《西溪文化》读物、编印了《西溪文化研究文集》,举办了“杭州与红楼梦”研讨会,还邀请乡土专家举办西溪文化系列讲座,有效地扩大了西溪历史文化的传播面;二是与教育部门合作普及西溪历史文化。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传播文化的最好场所。为了让西溪历史文化更好地在各年龄段的学生中得到普及,我馆将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育才小学、留下小学等进行合作,共同来做一些推进西溪文化推广普及的工作。如在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西溪书院,向在校生和留学生传授西溪文化,将西溪文化影响扩大到国外;策划面向社会高层次人士的西溪文化体验班,让更多社会精英关注西溪、了解西溪;以西溪研究院的西溪全书系列成果为基础,联合有意向的高等院校、中小学,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西溪乡土文化系列教材,不断夯实西溪历史文化的群众基础;三是利用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西溪历史文化。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现已成为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对于传播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是一个新的契机。为此,我们在网上分别开通了西溪研究院和西溪红学陈列馆的网站、微博,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进一步提高了西溪历史文化的传播实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