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浅析“世界地球日”活动对促进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3-07-16浏览次数: 字号:[ ]
【背景】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世界环境问题或地球环境问题。它是超越主权国家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生态平衡破坏,还相继出现了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条约体系,联合治理环境问题。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有: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进而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耗损与破坏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其一旦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致其数量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数据显示,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达每年423亿美元。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体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的生长,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解读】 4月22日是一个全球性节日,即“世界地球日”。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2013年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倡导绿色消费,共建美丽家园”。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活动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在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这个想法得到盖洛德·尼尔森的大力支持。     不久,丹尼斯·海斯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开展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通过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鉴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美国国会在“地球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伦特·杜贝斯、保罗·埃利希以及拉尔夫·纳德等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发展历程 由于环境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90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非、美、欧洲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活动。参与团体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并进一步向政府施压,期盼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从此以后,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网络建立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该网络呼吁公众维护三条核心原则: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碳”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教育体系转变为环保型。   最终确认   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这份决议由玻利维亚起草,得到了50多个国家的联署支持。决议中提到,地球及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今后和未来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必须与自然界和地球和谐共处。决议呼吁各国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社会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有关各方以适当的方式庆祝“世界地球日”,提高人类对保护地球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时任玻利维亚总统的莫拉莱斯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呼吁联合国会员国考虑制订《地球权利宣言》,以确保地球和所有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时任联大主席的布罗克曼表示,人类不拥有地球,而是属于地球。他说,通过设立“世界地球日”,联合国呼吁各国重视人类和地球的福祉,把爱护地球和保护日渐稀少的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   活动标志 ●地球之旗   地球之旗的主要图案是由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的阿波罗17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被放置在深蓝色的背景上。它是由约翰·麦克尼尔于1969年为首届地球日活动设计的,现在这面旗帜是环境保护运动的象征。 ●活动标志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标志是白色背景上绿色的希腊字母Θ。                              ●中国地球日历年主题   中国政府参与世界地球日活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每年4月22日,国内社会各界都要举办相关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
    2013年: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2012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2011年: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   2010年: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2009年:绿色世纪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2002年:善待地球   2001年:地质遗产保护   2000年:地质环境保护   1999年:地质灾害防治   1998年: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7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6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防治灾害   1995年:拯救地球   1994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993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2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1年: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