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浅析当前中国湿地面临的危机和发展机制
发布日期:2013-04-03浏览次数: 字号:[ ]
【背景】     2013年2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湿地日”。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今年“世界湿地日”的宣传主题是“湿地与水资源管理”,宣传口号为“湿地守护水资源”。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在第17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我国多地纷纷举办了各种湿地保护宣传活动,解说湿地相关知识,呼吁公民一同加入湿地保护行列,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文明开展生态旅游,确保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树立全民保护意识! 湿地保护,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切实推进,更需要每一个人提高相关意识,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湿地保护,刻不容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解析】 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最新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持续下降,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6年—2003年)数据表明,我国共有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约为5.8亿亩,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其中自然湿地为3620万公顷,人工湿地为228万公顷。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年—2013年)已经完成调查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按可比口径湿地面积共减少2.9%,湿地功能持续下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据介绍,我国湿地面积减少最多、情况最严重的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其大小湖泊数量由过去的约1000个减至如今的260多个;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过去的500万公顷减至如今的 91万公顷;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由102个减少至如今的2个,仅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而其面积还在持续萎缩。中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西南五省的持续干旱,与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大量消失不无关系。 事实上,湿地面积减少除了受到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包括开垦围垦、湿地污染、湿地资源过度利用、人工挖沟排水等。以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湿地为例,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人马均会深陷沼泽,难以前行。解放后,人们挖沟排水放牧,却使湿地不断“旱化”。近年来,在湿地里无处栖身的老鼠开始疯狂繁殖,遍地打洞,啃咬植物根部,导致植被萎缩,土地沙化。洞庭湖前几年曾爆发鼠患,上亿只老鼠四处乱窜。除了与若尔盖相似的原因外,还与当地大量种植杨树,使湿地“旱化”,生物多样性衰退,自然界食物链断裂有关。此外,湿地保护区实行多头管理、土地权属不清也影响到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的保护区有五六个主管部门,但由于权限和管辖有所交叉,造成“人人有权管,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一些地方对湿地重开发轻保护、重获取轻给予,导致湿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超过了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方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许多西部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它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目前我国有3亿人口依靠湿地生存,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三江平原湿地不复存在,我国的“东北粮仓”将难以保住;如果长江中下游湿地消失,江南的鱼米之乡就只能在历史书上寻找——这些都会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危害。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其生态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据评估,鄱阳湖湿地每公顷的价值达到24.9万元,洪湖湿地达到24.26万元,海南东寨港湿地达到39.65万元,若尔盖湿地达到20.3万元,三江源湿地达到7万元。如果按省(区、市)来评估,以河南省为例,其2011年全省湿地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了92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我国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50亿元。     此外,湿地种植业、养殖业、制药业、矿产业等,千百年来就是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意义重大。例如,近年来,洪湖湿地水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达15家,总产值达6亿元,解决了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森林、海洋、湿地被公认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我国,前两者都有相应的保护法律和法规,惟有湿地还没有。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表示,从2003年起,相关职能部门就提出了制定我国湿地保护法的建议,但至今也没有制定出台,造成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湿地补偿机制等长效保护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为湿地建设和保护工作造成极大障碍,亟待解决。     马广仁还指出,湿地保护应上升到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他建议给近6亿亩湿地划条红线,就像对待18亿亩耕地一样严防死守。此外,还应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加强地方政府在湿地保护方面的行政效能;湿地面积、湿地率、保护率等三个指标,应该像环保指标一样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但目前,我国仅有湖南、江苏两省将湿地率和保护率纳入当地考核指标体系。   在2012年12月召开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指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扩大湿地面积。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湿地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林业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明确工作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新时期的湿地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每一项都与湿地直接相关。推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必须把湿地保护恢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是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合理布局湿地生态空间和开发空间。按照十八大关于“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精神,在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合理布局湿地空间结构。        二是要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中,促进节约、集约利用湿地资源。按照十八大关于“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等精神,把节约、集约利用湿地资源作为湿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对湿地资源利用全过程进行管理,切实降低生产生活对湿地水土资源的消耗,把加强水源地保护作为湿地保护的重点之一,并把湿地水量管理纳入用水总量管理之中,更好地发挥湿地保障水土资源安全的基础作用。     三是要谋划布局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努力扩大湿地面积。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湿地面积不断缩减的趋势,十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必须抓紧开展工作,关键是谋划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更好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恢复的长效机制。按照十八大关于“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精神,大力推进湿地立法,尽快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恢复好湿地。推进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水、湿地用途管制等相关制度,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与恢复的良性机制。把湿地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之中,建立起有利于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的考核奖惩机制。 总之,湿地作为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强大的生产功能、特殊的碳汇功能、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扩大湿地面积,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