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微山湖的渔民婚俗
发布日期:2013-11-06浏览次数: 字号:[ ]
     微山湖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南大地上,生活在微山湖上的渔民,祖祖辈辈以船为家,吃在船上,住在船上,早捕黎明,晚捕黄昏,船底无根,哪里有鱼,哪里就有渔民的行踪,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与陆地上的居民形成了半隔绝状态。微山湖一带的渔民由于久居水上形成了很多奇特的习俗。如,敬龙王,他们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去龙王庙拜祭,平日里做好饭菜,第一勺也要泼入湖中供龙王“享用”;又如敬荷花,将其作为“神花”、“救命花”来敬奉……然而在这些习俗中,渔民的婚俗别有情趣。   别具特色的迎娶仪式      娶亲之日,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扎挂得红红火火的迎亲船在唢呐声的伴奏下朝新娘家所在的连家船驶去。迎亲船双篙双浆,篙梢缠裹红绸,由两个小伙子撑着。新郎穿着一新,立于船头,另有两个男青年手执火炬立于两侧。船舱中,两位接亲婆怀里抱着催妆衣,脚边篮子里放着一公一母两只长命鸡,篮子用红布罩着。船上的火炬,象征着烈火祛邪,日子火红;船上的红鸡,意寓着新婚大吉,吉星高照。      男方连家船一般在婚礼的前一天靠泊于距女方船不过百米的湖面,因而篙起篙落,不一会儿就到了女方连家船边。接亲婆上到女家船上,给新娘子穿新衣裳。打扮停当,出舱到艄头,新郎和同来的男青年此时也上到女家船上。两个接亲的小伙子,在女方船上点燃用杆草扎制的火炬,先上到迎亲船上;长命鸡要抱到女方船上,抓一把麸子、高粱喂喂,然后挎回迎亲船。女家先招待接亲人吃早点,六个果碟,然后新郎新娘同喝“离娘面”,新娘喝多喝少随意,新郎要喝出声响来,“喝得响,过得好”。陪送嫁妆也装到了迎亲船上,另外用一托板托着一把面条、两棵葱、两套碗筷送上迎亲船。新郎、新娘披红戴花,手拉着手踏上迎亲船,后边一小伙子打着一红一绿两把伞,罩在新人头上,据说这两把伞就是虚拟的 “轿”。迎亲船的后面,是送亲船,船上载着打扮漂亮的渔家姑娘;紧跟送亲船的是新娘的嫁妆船。等到一切陪送的嫁妆装好后就开始撑篙起航了,一排披红挂彩的迎娶队伍在波光粼粼的微山湖上慢慢离开新娘的连家船,随行的唢呐越吹越响,锣鼓愈敲越紧,辟哩拍啦的爆竹响起来了,迎亲船队在渔民的欢声笑语中,渐渐靠近了新郎的洞房船。待两船并扰,新娘手持火炬,踏上新郎家的船,将火炬送进船上的灶膛内。      拜天地的地方设在船头。渔家的船头被视为神圣的地方,每逢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新郎新娘在船头开始举行结婚仪式,首先要捻香磕头,与陆地居民的一拜天地有相似之处,接着新人拜公婆的时候,公婆要当场掏出见面礼交给儿媳妇,也叫“改口礼,”夫妻对拜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洞房设在船的头仓里,舱壁贴上《年年有余》、《麒麟送子》等年画,挂上绣花舱帘。新郎新娘的喜床,早已铺崭新的被褥,上面撒有麸子、钱币、红枣——寓意幸福、富贵、早生贵子。新娘子端坐在床上,待新郎掀开红盖头后,接着新郎和新娘要喝“交心酒”:倒一杯酒,“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喝个干”。喝完“交心酒”后接着吃面条,寓意终生牵扯在一起,永不分离。正式礼俗过后,上来几个小伙子开始闹洞房,不同的闹剧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洞房闹毕,喜宴开始了。    渔家船上的特色婚宴      渔家的婚宴一般吃两场,头天是预席,也有品尝菜肴口味意思。婚礼这天的中午才是婚宴的正席,宾客们分别在一只只船头上坐席,坐席船用缆绳连着,一条船开一桌,一排船可开七八桌,厨子船专设,送菜用小船,两个小伙儿一个棹船一个端碗上菜。喜宴多是十大碗,独有媒人席是十三大碗,称为“十三太保的席”、“大席”。媒人席上,大件“糖溜鲤鱼”上桌后,媒人要一筷子把鱼腮花子里面形似小鲤鱼的软骨夹出来,再拿小红绳将“小鲤鱼”系上,放在桌上。与此同时,新郎的父亲托四瓯子酒的托板来“请媒人”,这时媒人便唱起喜歌,喜歌唱毕,每人两杯喜酒喝过,媒人夹开鱼吃了,别人才可动筷——主家以此种方式表示对媒人的尊重与感激。若媒人对主人有意见便不唱喜歌不接受主人的敬酒;若主人对媒人有意见,则六小杯跟着两大杯地一直往下“敬”酒。      遵照礼仪,在喜宴上,人们将进行特定的仪式对媒人表示感谢。是时,人们会先为媒人上一 道当地名菜“红烧大鲤鱼”,之后才给媒人敬酒。这“鲤鱼”非常奇特,为微山湖特有,比其他地方的鲤鱼多出两根短须,酷似4个鼻孔,因而被人们叫做“四鼻鲤鱼”,视为吉祥之物。在人们说媒成亲时,四鼻鲤鱼更是必不可少。在微山湖,媒人说媒时不说做媒,而说吃你的大鲤鱼。大媒作成之后,新郎在给媒人的“谢媒礼”中一定会有两条大鲤鱼,而婚宴上没有鲤鱼,更是会被人耻笑。     女客席上,更是喜歌不断,花样翻新。男席上更是热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吆三喝五划拳,噼噼啪啪碰杯,喜宴从日当午一直持续到月上中天。喜宴进行期间,如果有船从附近经过,喜主一般都要邀请他们上船来喝上几杯,或者隔水抛过一些喜烟喜糖去“共喜”。 结婚喜宴使渔家婚礼达到高潮,丰盛的婚宴,醇香的美酒,凑热闹的亲朋好友,都要开怀痛饮几杯。其饮酒行规极多:有新郎新娘的交杯酒,亲朋好友的祝福酒,对于长辈的孝敬酒等等。另外,渔家宴会,言谈话语还有一些忌讳。如禁忌说“翻”字,“浅”字,“无”字等。因为“翻船”、“搁浅”、“无鱼”都是渔民忌讳的言语。      喜宴之后,新娘当日回门,在娘家船上吃过“圆饭”之后,当晚返回夫家。值得一提的是,婚礼如若在丰收或年节时举行,新人家会请来歌舞班子来助兴。几十条连家船,首尾相接,组成水上舞台,是时,渔民们载歌载舞,时而一唱一和,时而一唱众和,婚宴常常通宵达旦……   独特的渔民婚姻制度   微山湖上的渔民常年在水上生活,他们按传统组合方式结成“船帮”,一个个船帮组成了独特的水上渔村,形成独特的湖上生活习俗。渔民婚姻一般都是由媒人说合而成,即使男女青年在一个船帮里,也不能谈情说爱。解放前,“同帮通婚”是渔家儿女历代恪守的婚习。帮——渔民在湖上捕鱼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民间的职业行会组织。不同的帮,意味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能、特点和技巧。虽然渔民被统称为“船帮”,但船帮之内又可细分。有的玩枪,以渔猎为生,称作“枪帮”;有的玩网;以捕鱼为生,称为“网帮”;有的以篮为生,靠篮捞鱼,称为“篮帮”;有的用船经商,称为“大船帮”。渔家的婚姻制度也是建立在这船帮区别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帮,男女之间是不能随意通婚,这虽无明文规定,但千百年来约定成俗。   同帮通婚的制度,现代人看来,似乎有悖于情理。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种制度天然合理,基础稳固。渔民以船为生,漂泊而存。不管哪种船帮,总是以船为家,漂泊而居。常年生活在湖上的渔民,同一职业的船帮,必然漂泊在一起,捕捞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劳动中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渔家儿女,其志趣、爱好、技能、性格、语言等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渔家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无论男女,选择意中人,自然要从本帮本群的圈子里搜寻目标。因为这样挑选的恋人,彼此相互了解,双方十分熟悉,无形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凝聚力。一旦结成伴侣,可以亲密无间,无陌生之忧,免分居之苦。      改革开放前,微山湖上的渔民异帮通婚的事例,常被人耻笑。也有个别枪帮的小伙,爱上了网帮的姑娘,但到头来,总是以告吹而终结。试想枪帮的渔民,习惯于驾窄条小船,手中武器是长楫和枪,夜间作业,白天休息;而网帮渔民,习惯于撒渔网,布箔阵,下漫篮,白天捕捞,夜间休息。二者皆为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两种不同职业的青年男女,硬结合在一起,而又必须在同一条船上生活,不顶牛才怪呢!因此,异帮通婚被认作是违反常规,同帮通婚,被视作天然合理。      在漫长的岁月里,清清的微山湖水孕育了湖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沃土养育了众多的名人雅士,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演绎着浓浓的渔家风情。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700多年的运河发展史,形成了南北交融的渔乡风情,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迹。清雅的水乡风光,世代相承的渔猎生活习俗,淘冶了湖上渔家人的情操,滋养了他们独特的渔家婚俗,卓显了湖区文化独特的民俗韵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