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新公告
湿博新闻
行业资讯
湿博新闻

博物馆的文化态度:宁要争鸣,不要平淡
发布日期:2013-01-10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的办公室门外,有一个透明的大鱼缸。上面未封顶,水面几乎齐平缸顶,红色的小金鱼时而跳出水面,如果遇上有宾客临门,鱼儿们一兴奋,一个不小心跳过了头,第二天大概就能拿去当标本了。不过,即使鱼界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鱼缸上面的顶仍然一直未封,为的是那份自由。     一如该馆对待新生事物的风格一般。当一个名为土默热的研究者抛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红学体系,引发了众说纷纭之时,湿地博物馆(西溪红研究院)不究其深浅,不论外界如何评论,因其涉猎西溪文化,便积极行动起来,召集了一大帮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齐聚西溪,百家争鸣,共论抒怀。     作为一家国字号的湿地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天然有着一种使命感。陈博君的一句话道出:“作为一个博物馆,它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单位,承载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的象征。”   自然科研:注重应用       与一般自然类博物馆所不同的是,湿地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它的科研主题是湿地,而内容总是与文化挂钩。2012年三大科研项目之一就是“荷花及其文化展示研究”。    但湿地博物馆在自然方面的科研程度也丝毫不马虎。该馆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科研合作,今年继续扎实推进了“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群落底栖无脊椎动物研究”、“西溪外来植物入侵风险研究”等项目,对再力花开展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敏感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影响实验,该成果将于近期在国内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刊物《生态学报》发表。先后完成了无脊椎动物的百余样品的分离、制片程序,并完成样品的鉴定。     其中,“西溪湿地外来植物入侵风险研究”是博物馆2011年馆立课题的重中之重,并列入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分别在春、秋两季对西溪湿地的外来植物种类开展实地调查,摸清了西溪湿地的外来植物,特别是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西溪湿地现有外来种子植物97科234属328种。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等14科所含属种是该地外来植物主要组成部分;西溪湿地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共27科55属71种,以一或二年生草本居多,有52种,占总种数的73.24%,落叶灌木仅1种(1.41%)。景观改造、湿地植物园引种是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种类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外来植物为西溪湿地的景观和生态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是,也有少数外来植物有入侵性或表现出入侵倾向。     课题组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的编目、监测和数字化管理的建议,并建议将美丽飞蓬、南美天胡荽、再力花和黄菖蒲等4种外来植物列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二期)上发表。   “我们立足于这个科研成果有实际应用转化效果,比如我们对西溪湿地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将为西溪湿地预防外来植物入侵提供非常有益的科学参考。”陈博君表示,湿地博物馆的科研更注重实际的应用。   文化研究:挖掘湿地       根植于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对湿地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自然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湿地文化是什么?     陈博君告诉记者,湿地中逐渐有人类在里面活动后,就产生了各种文化,即湿地文化。如在非洲的湿地里,土著人用芦苇编织船、建造房屋、编织生活用品,这就是属于非洲的湿地文化。而中国也有自己的湿地文化,对于西溪湿地来说,有龙舟文化、越剧文化、柿子文化、芦苇文化……这些灿烂的文化是如何发展、如何传承、如何保护的,都是湿地博物馆研究的范围。     目前,湿地博物馆(西溪研究院)以西溪全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为抓手推进西溪学研究工作,并努力打响“西溪文化”。现在,已经完成了31本《西溪丛书》的组织编撰工作,其中20本即将正式出版。     陈博君也向记者透露,明年,西溪文化研究的动作还有很多。除了将创办人文季刊读物《西溪文化》,继续深入发掘和研究西溪文化,大力弘扬西溪文化及相关的茶文化、之江文化等西湖文化外,200万字的《西溪文献集成》目前已初步完成初稿撰写工作,明年也要争取出版。而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项目《西溪调研报告》也已提上日程,明年将正式启动。   西溪红学:乐见争鸣       在这些西溪文化中,湿地博物馆投入精力最多的,还要数西溪红学。近年来,有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杭州西溪为《红楼梦》故事的原型地、《红楼梦》作者为西溪人洪昇的观点,其中以土默热红学最为著名。该学说认为《红楼梦》故事取材于洪氏家族和蕉园诗社的真实生活,生活场景以清初西溪园林建筑为原型,主要人物脱胎于杭城四大家族和蕉园十二姐妹,作品植根于改朝换代后的江南遗民文化,是晚明言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溪历史文化孕育催生的产物。    基于此,湿地博物馆(西溪研究院)搭建了一个平台,组织红学专家来此探讨。而且这个平台并不是虚的——2012年,改建于西溪湿地蕉园诗社的西溪红学陈列馆正式落成。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平方米。按照规划,红学馆将由序厅、回廊以及三个展厅构成:一是展示《红楼梦》四大家族兴衰发展与六位主要人物身世性情的瑶华居;二是展示《红楼梦》中建筑、物件、语言和民俗等生活原型和素材的众香楼;三是复原原著三大场景,即元妃省亲、姐妹结社、宝黛读西厢的墨庄斋。大部分展项都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西溪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起研究西溪红学,陈博君自有一番见解:“如果说红楼梦这个文学巨作真的与西溪湿地有直接关系,那么就是有重大意义的,也等于是我们湿地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就是要做这个工作,组织红学专家来研讨这是不是像土默热先生提出来的这样。所以我们把红学研究作为西溪湿地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陈列馆的内容收集、布展设计、招标施工等各项工作均完成,并在6月顺利开馆对外开放。     博物馆欢迎开放的言论,乐于见到思想的交锋,2011、2012年先后组织了两次大型红学研讨会,邀请国内从事红学研究的专家人士相聚西溪湿地,共讨《红楼梦》与西溪的文化渊源。    但万一这种学说最终证明是不成立的,那么研究西溪红学还有意义吗?     对此,陈博君回应表示,“就算西溪湿地和红楼梦没有直接关系,但依然存在如此多的巧合,这也反映出西溪湿地当地曾经孕育出于与红楼梦相类似的一种文化。如果有直接证据证明《红楼梦》就是以西溪湿地做背景的,那就更有意义了。这些都是无形的成果。” 中国湿地博物馆就是这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文化态度:宁要争鸣,不要平淡。这样的态度深入馆内的角角落落、分分秒秒。他们在做任何活动时都向国家级标准看齐,运用各种方式来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