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走近大洼里的生灵
发布日期:2012-07-14浏览次数: 字号:[ ]

多雨的夏天已经结束,路边杂草依然爆发着最后的生命热情,狗尾草的绒毛在初秋艳阳里分外活泼。河堤上高矮杂生的槐树,蓊蓊郁郁,遮住了头顶的艳阳。从河堤望下去,洼里的玉米已经吐花,深绿的果园里,隐约可见或青或白或粉的苹果、梨在枝头颤动,被疯长野草覆盖的地垄,在大地宽阔的胸膛上纵横驰骋,将原野里不同的精彩,划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围护着远处的村庄。

越是接近南大港湿地,越是感受到大草洼里原始而旺盛的生命表现——路边蒲公英难以置信地长到了半人多高,成片的碱蓬,互相攀比着拔高伸枝,形成一道天然的路边绿障,无所顾及地向前伸展;曲曲菜、曲菜娘子、马齿苋,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挤挤擦擦,肆意蔓延,一簇簇深紫、一点点亮黄、一片片粉红,各色花朵点缀其间,如同行走在没有樊篱的自然植物园。杂树也仿佛受了野草繁花的感染,没有丝毫人工修剪的痕迹,毫无规则地旁枝斜出,与满地野草形成了一种默契。一只喜鹊在枝头“喳喳”叫了几声,即而从头顶飞过,又只剩下周围一片静谧。透过杂树与蒿草的孔隙,间或可见一两间草棚砖房,依稀可闻一两声人语车鸣,阡陌纵横,土径曲幽,疑入晋人桃源。

边走边欣赏着田园风光,冷不丁瞅见前方路上一个蜿蜒而行的身影,“小心,蛇!”在我的提醒下,妻子下意识地一拐车把,从它的身后绕过。虽然天生就对老家称之为“长虫”的这种爬行动物有恐惧心理,但这些年很少看到,此时竟生出亲切之感。看着它不慌不忙地爬到路对面,钻进草丛深处,我想在它的心里,一定有些生气人类冒失地进入了它的领地、破坏了它的清静吧?又在按捺不住的期待中骑行了半个多钟头,地里已经看不见高高的玉米,淹没在荆棘丛生中的棉花地也被留在身后,芦苇终于成为视线里的主角。已能看见远处路的尽头,这就是湿地吗?虽然也能看见一两只灰白的小鸟从芦苇地里飞出,但芦苇荡当中突兀而立的炼油罐,还有这片苇洼不大的面积,又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直到走到路的尽头,走上土坡,才发现苦苦寻找的风景原来在土坡之后。

站在高坡上远望,巨大的苇毯,铺向大地的尽头,与纯净的天空浑为一体。起伏连绵的苇波,荡漾在明媚的阳光里,波光流转中,糅合了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深青、秋天的灰黄,经过清风淡云的随意泼洒,大洼里不断变幻着迷人的色彩。几点灰白,在韵动的苇波里起落,似披波踏浪的海燕,似翩然而舞的梦蝶。

 

抑制着心潮的汹涌,轻轻地走进湿地,唯恐打破了视线所及处的纯美意境。正午的阳光,无声无息地撒落在宽阔的水面上,如片片银鳞闪动。绕过水塘,一条四五米宽的南北主路,通向湿地深处,将芦苇织就的彩锦从中间分开,不远处可见看洼人的房屋。主路两侧的水沟,玉带般镶嵌在湿地的边缘;一道道黑色的流畅轨迹,在头顶交织,蜗居檐下的家燕,在这片自由空间里上下翻飞,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燕燕于飞,颉之颃之”,这里不只是燕子自由飞翔的乐园,更是人类回归原始、放松心情的梦里田园。水沟中一只小船,静卧在苇丛间,随波轻摇的船头,似乎还萦绕着寻梦者的留恋。

走进湿地的更深处,穿过小树般的青蒿黄菜组成的夹道,小路渐宽。一只欢快的小鸟,在前面忽而停下,忽而远去,与我们若即若离,像是我们的向导,又像是阻止着我们前进。风吹苇叶,唰啦啦地响着,头顶不断有大大小小的鸟儿飞起又落下,当一只黄褐色的大鸟低低飞过的时候,甚至能看清它身上羽毛的颜色与纹理。与鸟类躲着人的态度不同,蜻蜓仗着高超的飞行技术,显得悠然随意,像是故意在人前显摆,眼看就要撞在脸上,马上又来个急转弯,几乎是擦着人的皮肤飞过,如此近的距离,却又万难把它抓住,搞得人眼花缭乱。蝴蝶留连于花间,蜻蜓与群鸟比飞,蒲公英的乱絮随风而舞,让眼前的世界变得迷离而令人陶醉。

一个灰黄色、毛茸茸的身影在前面草丛中一闪而过,“黄鼬!”以前只是从老人们口中听说,始终对它带着乡间传说中的好奇,现在蓦然出现,兴奋无以言表,妻子听见我的叫声转头再看的时候,早已不知所踪。心神甫定,在妻子欣喜的声音里,一只大个儿的野鸭急急地扑楞着翅膀,略显肥胖的身子擦着苇尖飞上半空,又在苇洼的边缘划了个半圈,既而飞向更远处;哗啦哗啦,水花拨动处,几只灰黑色的小东西,小脚在水下不停地划动,正歪着头向路边张望,小眼睛里带着好奇,不一会儿,就钻进了水沟边又高又密苇杆的掩护里。在人类驯化家禽的过程中,这些小野鸭的基因里,也许还残留着一丝对人类的感情。

不知已经走出了多远,早已看不见入口处的大门、看洼人的砖房,四野茫茫,环顾泼墨水彩般的苇洼。秋苇摇曳中,一湾浅水如镜,有几只野鸟小憩,可称画卷的点睛之处,水畔那殷红的碱蓬,如水边伊人的一抹红霞,“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景如诗,何似人间?

此情此景,忍不住“溯游从之”。分开草丛,深一脚浅一脚地土堤走下来,想走近那片诗境,无奈被又宽又深的水沟隔在了现实中;在无情的水沟边,却也有意外的发现。沿着水沟望过去,几十米外的水面上,正有两只水鸟闲戏,亲密的样子,让人想到它们可能是一对鸳鸯;无尽的涟漪,荡漾着柔软的情感,有多少现实中的情侣,能如它们这样不受外界因素的打扰、拥有自己的一处清静?清澈的水面下,竟然能够看见一群半揸多长的鱼儿正向这边游来,听见说话声,又倏忽远去,“似与游者相乐”。

苇丛簌簌而响,灰影闪动中,湿地里最引人注目、也不轻易露面的主角终于出场了。一只大鹤,扇动着长翼,曲颈伸足,凌苇波而直上,矍瘦的身体保持着优雅的姿态,风尘翕张之间,已在蓝天白云间划向目之极处,周围一切鸟飞虫鸣在这一刻黯然失色,时间随之凝结。遥望飘逸的身影隐没于在渺茫之间,感其如同世外隐者,餐清风,饮秋露,不知从何处而来,也不知栖居何方,恍惚之间,似“羽化而登仙”。

尽管我们期待着更多令人心动的精彩,这条小路已不知不觉走到尽头。几只白身红嘴的小鸟,凝立沙洲,怅然忘飞。小路尽处的桥头,斑驳脱落的绿漆中尚可辨出“湿地是地球之肾”几个大字,不知写于何年何月;桥下鱼群口腮翕动,似吐人语,亦不知终日何忧何求。一只顽皮的燕子掠水而过,鱼群立即四散而去,不见踪影;转眼之间,又游回水面,往来反复,游鱼与飞燕,都是乐此不疲。想起庄子的“濠上之辩”,鱼与燕的“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这些身为旁观者、不用担心下一分钟丧身天敌的局外之“乐”。举目南望,尽管我们只是游览了湿地的十之一二,但收获已然颇丰,就让未尽的遗憾留作湿地生灵们免受打扰的一份清静吧。

回行路上,虽无来时那么多的期待与惊奇,却依然有难以忘却的插曲:快出湿地的时候,再次见到一条长蛇,蜿蜓而行的动作似曾相识,它是在向我们告别吗?一只野兔从沟里蹿出,奇怪的是,它不是钻到对面草丛里,而是顺着笔直的大路跑下去,跑一会儿,停一会儿,像是故意等着追赶的人,不时地用眼睛余光警惕着身后,看看我们是不是继续追过去。我想,不只是长虫与草兔,这片荒草漫洼里深藏的所有生命,它们都有着城市人类不能理解的灵性,这种与生俱来的灵性,始源于原始状态、未染凡尘的大洼,也正是这种俗世凡人所不具备的灵性,能够唤醒人性中最珍贵的本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