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我国湿地与水生态系统的现状浅析
发布日期:2012-07-14浏览次数: 字号:[ ]

【背景】

2012年3月12日,第六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法国南部城市马赛开幕。世界水资源论坛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水事活动,从1997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旨在落实国际社会有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议,促进各国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明确在水资源领域的政治承诺和重要举措。

第六届世界水论坛的中心主题是“治水兴水,时不我待”,旨在总结往届水论坛和其他国际会议成果,并在水资源的关键领域制订和实施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万名代表将围绕这一主题,通过部长级会议、区域日、议题分会、水展和水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展开研讨和交流,共同为世界水问题的解决作出努力。中国代表团先后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第二至第五届世界水论坛,宣传中国的治水决心和行动、经验和成就,与世界各国代表团广泛交流和对话,产生了很好的反响。2009年,中国水利部正式加入世界水理事会。2012年,首次以世界水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世界水论坛的活动。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更趋突出。201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召开了最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用5至10年时间改变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中国将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同行的合作: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水事活动,加强在重要国际会议等水事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二是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综合管理、气候变化等共同议题,开展多层次对话,交流和分享技术、信息和经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三是鼓励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水旱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山洪灾害预报和预警、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业节水技术等方面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解读】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我国是全球13个最贫水国之一。尽管水资源总量达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6位,我国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60立方米,仅居全球第121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排入江河、湖泊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加。我国水污染问题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湖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截至2010年,53.8%的国控重点湖(库)仍然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全国流经城市的江河水系有7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目前仍有2.98亿人的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影响日益显现,流域水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新的基本特征。严峻的形势也体现在突发环境事件高发、频发的态势上,包括前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广西龙江镉污染、江苏镇江水源苯酚污染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水资源论坛举办期间恰逢我国两会,针对水资源管理这一热点话题,不少代表针对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等问题表达了看法。来自湖南省岳阳市凤凰村的基层代表杨莉曾谈到,洞庭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洪水威胁没有解除,缺水矛盾日趋显现,环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治理难度增大,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鱼类资源衰退等。其用鱼、鸟种群的变化来说明自己的担忧。她说,洞庭湖的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急剧减少,鹈鹕已经消失。过去“四大家鱼”占洞庭湖水产总量的32%,现在已不足10%。上世纪70年代以前,银鱼、鲥鱼、胭脂鱼曾是洞庭特产,现在不仅这些特有鱼种极为少见,就连26种常规鱼类也濒临灭绝,难以形成产量。

众所周知,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除了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外,还是“淡水储存库”和“淡水净化器”。例如,黄河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都来自于若尔盖湿地。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污水经过湿地时,流速会减慢,这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降和排除。现实中,不少湿地可以用作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废水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后约98%的氮和97%的磷都被净化排除。此外,湿地清除污染物的能力也十分惊人,每公顷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我国湿地可净化水量154亿吨,而全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日处理能力仅为3000万吨。

中国湿地提供了2.7万亿吨的水,占全国可利用水资源的96%。但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2009年2月公布的我国首张湿地分布遥感图表明,湿地总面积10年间已减少了5万平方公里。中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且面积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淡水供应是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提供的一项尤为重要的服务。湿地的退化和丧失已减弱了它提供充足水量和良好水质的能力。现已证实,要维持内陆水系以及河口和三角洲的健康状况,必须首先保证有优质充足的水流量。反过来,健康的内陆水系也将带来和维持优质充足的水流量。然而,一些人为的水利工程却使得水生栖息地出现了破碎化,干扰了经济鱼类的迁移规律,污染了水源,并影响了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优质可靠水源的能力。内陆水系的退化,减少了它们通过脱毒和处理废弃物来减缓污染物影响的潜力,并导致人类福祉的全面降低。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中那些难以获得相关技术及应对措施的弱势群体来说尤其如此。

江河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于沿海水生栖息地、食物网以及作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的商业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3年中,环境保护部牵头组织专家开展了对湖泊生态安全的评估工作。由中国环科院一批专家带领的技术团队,对滇池、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水库、丹江口水库等9个湖泊、水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估,结果喜忧参半。比如太湖流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虽然有所控制,但也仅从重度富营养化转变为轻度;滇池富营养化情况仅有部分缓解,依然表现出持续的重度富营养化;过去水体生态比较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也遭遇了新问题的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水污染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流域性特征。河流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普遍遭到污染,甚至连水流发源地都面临过度开发的问题。流域本身是有生命的,只有一个自发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流域体系才能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目前,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的速度。同样,栖息在淡水和滨海湿地内的物种生存状况,也比栖息在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生存状况更加恶化。引起内陆和滨海湿地退化和丧失的主要间接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及日益增长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直接驱动力则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入侵种的引入。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应对引起湿地变化的其他直接和间接驱动力,众多针对湿地和水资源的对策就将无法持续或无法得到充分的实施。这些措施包括:取消生产补贴、对农田进行可持续的集约化经营、缓解气候变化、减缓养分富集、纠正市场失灵的状况、鼓励相关利益者参与、增加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在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建设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历史新时期。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和某些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等原因,我国目前仍面临着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扩展、水体污染加剧、外来物种入侵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这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生态及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观念,改善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稳定并提高生态系统向人类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