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新公告
湿博新闻
行业资讯
湿博新闻

我馆开拓思路创新举措精心打造文化品牌为文化名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发布日期:2012-05-02浏览次数: 字号:[ ]
    开馆两年多来,我馆作为西湖区唯一的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字号的湿地主题博物馆,频频传来好消息,先后荣获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绿色建筑金奖、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陈列精品奖等数十项荣誉,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2133887人次。     我馆紧紧围绕近年来我区文化强区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打造中国湿地博物馆文化品牌的思路和举措,按照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的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为增强西湖区区域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馆领导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每年都将做好博物馆文化品牌建设仔细分项,并列入全年重点工作计划,要求做到有组织保障、有领导管理、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并定期召开中层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和重点、探讨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引进人才。目前全馆共有员工50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10人、本科22人,把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二是建设队伍。通过推荐、选拔,在全馆成立通讯员队伍、编外宣教员队伍等,在本职工作之余,参与博物馆宣传及科普教育,专门为文化品牌建设服务;三是加强培训。通过开展英语、消防、医务急救、宣教、团队协作、通讯员写作摄影等各类专题培训、讲座,并倡导大家走出馆门,加强与同行单位的横向联系,通过考察交流,对比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四是健全机制。博物馆与部门签订工作责任状,制定全年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安排表,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同时逐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更新技术、提升品质     现代化的技术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馆通过国际招标,建筑由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新设计,内部陈展由美国嘉莱格设计展示公司设计。作为现代化新型博物馆的代表,我馆陈展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单一的展柜展示,采用标本与景观、互动与特效、实验与演示等多元化手段,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自主投拍4D电影、建成开放杭城唯一的扇形穹幕影院,激发观众参观热情。     一是建成开放观光塔。博物馆观光塔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内部不仅能够俯瞰西溪湿地的全景,还打造成了杭州唯一的扇形“穹幕影院”。舒适的沙发椅可自行调节观看角度,扇形的屏幕是由顶部固定幕和侧面移动环幕组成的一个非规则的幕面,配合多银幕无缝拼接融合等技术。观众可以在这里躺着观看由我馆自制的科幻影片《梦幻西溪》,短短数十分钟便领略了无限美丽的四季西溪。当穹幕电影结束,投影幕徐徐撤开,游客可通过6台观景望远镜及观光楼梯眺望西溪全景。二是自主投拍电影。除观光塔影片外,4D电影《寻找麋鹿》、环幕影院影片《中国湿地畅想曲》等也均由我馆自行组织拍摄,对整个展览主题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深化,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互动体验。《中国湿地畅想曲》采用实地实景,利用高清摄像机和固定翼滑翔机拍摄,行程1 万多公里,向观众真实呈现了神州湿地之旖旎;《寻找麋鹿》以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通过座椅震动、风、雪、雷、水、扫退等各类特效,营造真实的意境、强烈的视觉震撼。三是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仿真环境、玻璃音响、互动投影、影像捕捉、定向音响、双轴镜、多点触摸感应台、剪影成像等技术,不仅能激发观众互动参与热情,同时能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行为了解对湿地产生的影响,增进观众保护湿地,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创新活动、形成特色     我馆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特殊平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深入挖掘亮点特色,以独具我馆“湿地”特色的活动打响品牌。     一是开展绿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社团“三进”系列活动。“绿色教育进课堂”由我馆专业宣教员走进学校,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已走进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西溪实验学校、育才教育集团、下城区抚宁巷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受教人员近万人次;“绿色教育进社区”由我馆宣教员利用寒暑假走进香樟社区、嘉绿苑社区、华星社区、德加社区等周边社区进行绿色科普教育的宣传活动,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绿色教育进社团”为大学生普及湿地知识、传授接待礼仪等,鼓励大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服务体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和场所,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是开展“绿色燎原计划”。绿色燎原计划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国际湿地夏令营等活动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我馆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立足点,将科普行动网络扩大到香港、台湾乃至全世界,让更多地区和国家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2011年,经过精心筹备,我馆成功实施“绿色燎原计划”第一步,组织了“拥抱红树林”香港湿地公园科普夏令营活动,带领杭州的小朋友赴香港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开展“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籍青少年儿童的声音传播杭州绿色环保理念,增强香港对杭州的科普宣传的认识,拉近香港与杭州两个城市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友谊。三是深化志愿者工作。2011年,我馆分别与浙江大学、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校、浙江旅游学院、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和7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志愿者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担任我馆志愿者,尽早接触社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还广泛吸收社会公众参与我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向社会选拔“荣誉馆员”。全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人数1203人次,服务时间8783小时。每一个志愿者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我们安排的课程培训,包括接待礼仪、湿地知识、讲解技巧、应急处理等。我馆的志愿者阵地“小V之家”已深化打造成全市青年志愿者的一个品牌。 四、深化研究、提升实力     开展学术研究、推进科研项目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展示博物馆文化实力的重要途径。我馆稳步推进西溪全书编纂、举办“杭州与红楼梦”大型研讨会、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提升专业内涵。 一是扎实开展西溪文化研究。我馆立足西溪,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西溪研究报告、西溪丛书、西溪通史、西溪文献集成等工作。做好“西溪名人调研考证报告”等研究报告资料的收集,分别对西溪的庙庵类及庄园类景点进行调查考证,完成西溪研究报告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完成32本《西溪丛书》的编撰工作,确立了《西溪湿地的形成研究》、《西溪人地水关系的演变研究》、《西溪史料研究》、《西溪藏书史》等28个子课题。二是不断深化西溪红学文化研究。深入展开杭州与《红楼梦》关系研究,成功举办西溪红学研讨会,召集全国40多名国内红学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讨《红楼梦》文化渊源,对杭州、西溪的历史内涵和与古典名著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多渠道征集红楼文化藏品,成功布展西溪红学陈列馆,为我区红学文化研究搭建了展示平台。三是湿地科研工作。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扎实推进湿地科学研究工作,开展了“西溪湿地外来植物入侵风险研究”、“钱塘江及杭州湾湿地水鸟研究”、“中国湿地博物馆发展战略研究”、“荷花及其文化展示研究”、“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群落底栖无脊椎动物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先后在《湿地科学与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生物多样性》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研究成果论文二十余篇。 五、拓宽思路、建设平台     积极打造平台,是拓宽展示中国湿地博物馆文化品牌的有效新途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湿博专业委员会和全国湿地博物馆联谊会的建立、《国家湿地》杂志的成功创办,博物馆网站和阅览室的建设,多渠道地宣传了文化建设的成果。     一是发起成立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成功组建全国湿地博物馆联谊会,共有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23家博物馆单位成为联谊会成员。至今已组织召开了两届中国湿地类博物馆联谊会全体会议,并且开展了专业培训工作。在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的关心下,我们又依托联谊会的基础,成立了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我馆担任主任委员单位,这标志着我们发起成立的专业组织已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二是创办《国家湿地》杂志。至今已成功出版12期,填补了行业专业杂志的空白,每期发行4000册,覆盖全国湿地行业的单位,大力弘扬湿地文化,得到了全国湿地领域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三是建好博物馆网站和阅览室。作为博物馆宣传新阵地,我们建设了网站、微博,更新了720度电子博物馆系统,及时上传博物馆活动信息、工作动态;湿地类专业阅览室拥有各类报纸、杂志,收藏、研究类图书、制档案用工具书以及科普类图书等千余册,并逐渐扩大藏书量,充分发挥阅览室的作用。我馆将立足博物馆文化阵地,围绕打造文化名牌目标,继续扎实开展学术研究、创新教育活动,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文化名区建设的“绿色引擎”,为全面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作出积极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