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西溪寻梦(上)
发布日期:2012-03-15浏览次数: 字号:[ ]
夺天造化     人世间总有很多梦,我新近的一次梦做在西溪。     钱塘江畔的西溪湿地,是水之国,绿之国,庵之国,更是梦之国。在那片幻境般的湿地上,诞生了不计其数的故事,隐现着数不尽的美妙佳梦。 我第一次去西溪湿地是陪外地客人,乘船转了几条水巷,上岸看了一两个景点,就匆匆而返,这可算不上游西溪。要了解西溪,游有所获,须沉下心来慢慢游,细细品。 西溪湿地是天然绿洲,是一方净土,是世外桃源。真正让我走进西溪,品味西溪,读懂西溪,是从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始的。     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踏着草青,扶着春风,伴着彩云,一路心歌,走向坐落于杭州西隅的湿地博物馆。远远望去博物馆就像一个天外来物镶嵌在湿地之中。它造型奇异,神秘优美,令人遐想,躲开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人们的追逐,藏之深深,坐之悄悄,隐之幽幽,图了个悠闲与清净。这也许是设计师的匠心独妙吧!我信步于馆中,细细地研读着湿地的彩文,就像步入五颜六色、七彩缤纷的世界。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际之间的沼泽带,形态万千、异彩纷呈,以其独特而别致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绰约多姿的水乡泽国。人类祖先在上万年前就与湿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大自然艰难困苦的斗争中,探索生存规律,寻找栖身之地,在不断寻觅中顿悟觉醒,最后择水而居,与湿地为伴。         阅尽世界文明,大凡都倚丽水而发,择湿地而辉。我曾逢机缘,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瞭望过克里特岛海滨湿地,那里走出了古希腊的文明;在一个霞光映照的落幕时分,我涉足过尼罗河岸,那里孕育了古埃及的辉煌;还在一个浓浓的深秋季节,我去过恒河之滨,那里诞生了古印度的灿烂;我庆幸地生活在人人羡慕的西溪之畔,那里发现了长达五千年的良渚文明。没有水,没有湿地,就没有人类的文明。湿地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钱塘西溪湿地起之于秦汉,兴旺于明清,衰弱于民国,重兴于当代。清代沈晴川在为《南漳子》一书所作序文中云:“河渚在西溪之北,古之南漳湖。当天目万山下流之冲,潴为巨泽,蛟蜃之所出没。逮东汉灵帝熹平元年,余杭令陈公浑开南上、下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横塘,泄之以斗门。水之来也,势缓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亦益少,水渐杀,土渐出,伏而为滩,突而为洲。民乃得依之居,河渚自此名焉。”西溪湿地经历代改造装点,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世稀美景。值得称道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地方政府睿智卓识,投入重金,集万人大军,经六年奋战,对沉寂百年之西溪进行挖掘整理,揭开其神秘之面纱,西溪湿地夹杂着历史的尘埃,犹如一颗经时光冲刷的明珠,重新闪烁着炫目的光彩,真可谓是夺天之造。     当下,人们来西溪湿地游览踏青,已是今非昔比,焕然如新。当你漫步于阡陌之径,扑面而来的是和煦的春风,金鳞的春光;满眼的嫩绿,绕人的花香;溢地的泥芳,灵动的水荡。其色,水绿相间混一体;其容,蒹葭垂柳露亭庵;其气,鳞塘口口贯气运;其意,溪流曲曲蕴精神。且把西溪比西湖,情趣风雅大不同。西湖以柔媚而胜,西溪以幽寂而赢;西湖是歌舞升平之地,西溪为隐士隐居之乡;西湖谓冠绝天下之西施,西溪乃僻壤耕读之昭君;西湖人为,淡妆浓抹;西溪天然,不假雕饰;西湖为诗,西溪是歌。此乃:西湖恋西溪,龙驹两头系;西溪且留下,羞刹艳西子;尔为琢雕美,吾独野幽仪;两珠齐竞辉,千秋各东西。    帝王眷恋     一梦醒来,已到夏至。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西溪是闷热的。但她总有丝丝神韵召唤着我,让我亲昵这片繁茂欲滴的水乡之绿,让我深吸这胜于九寨沟之美的灵气,让我拥抱这尽显帝王之余韵的宝地。我怀着一种憧憬,与桂富、霄剑、金磊几位友人二次走进西溪。     古之西溪,方圆百里,广袤无垠。东起松木场沿山河畔,南浸老小和山,西临古镇留下,北依三墩方山,那里苍松翠柏,万木丛生,芦苇浩渺,山渚相连,人烟稀少,泽国水乡。         我从西子湖畔出发,沿着由古栈道改造成的西溪路,去追寻南宋皇帝高宗留下的足迹。 南宋建炎年间,康王赵构盛年刚坐龙椅,此时正值北宋衰落,北方女真族日渐强盛,步步逼紧中原。1129年赵构被金兵追杀,逃至留下金鱼井林家蓬村,正遇农耕的林庭雷五兄弟。高宗诉说求救:“吾乃当今皇上赵构,后有贼匪追击,请予护掩。”林氏兄弟深领其意,说:“请皇上入西溪芦渚,无危也。”金兵到后追问,林氏兄弟反指方向骗过金兵,赵构因而得救。金兵追击扑空,返回后将林氏五兄弟全部杀害。事后宋高宗敕封林氏五兄弟为五方土谷神,立祠祭祀。         往事千年,人世沧桑。我辗转反复,费尽心思找到林氏唯一的后代林阿华老先生。老人家告诉我,林氏五方土谷神庙已今不如昔,屡遭劫难,一迁再迁,各处东西,有的移址而建,有的飘落他乡,原庙遗址上只留一棵巍然屹立的百年枫杨树。我驻足于饱经风霜的大树旁,别有一番滋味涌心头:树虽老、枝还茂,身虽断、骨犹存,年历久、根愈深,命多舛、姿乃采。苍苍古树仿佛在诉说百年的历史与不幸。我随林老移步于沈家山五方土谷神庙,该庙为当地百姓筹资所建。庙宇虽简陋,仍不失一种英武豪气。这是中华民族古代忠君爱国思想的放射,也是赵构与西溪的一份情缘!正是这份情缘,南宋皇城方建立于江南之临安,钱塘江畔才迎来光辉灿烂的南宋时代,吴越大地才显现进士状元之璀璨,今日杭城才得以再聚人气,锦上添彩。     西溪一难救赵构,高宗对西溪留下深深的眷恋。之后,高宗多次光临西溪,见“其地灵厚,欲都之”。后又观凤凰山南之地,平坦开阔,临江靠山,钱江横流,浩浩荡荡,气势无穷,更适宜建宫殿,但心中又舍不去西溪山雄水秀,气象不凡,五岳朝宗之势。难以割舍间,便发出惊世一叹“西溪且留下”!从此西溪有了新册封,西溪村姑变佳人,西溪盈满了风韵,西溪鹤声四起、誉满九州。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宋朝远了,明朝走了,清朝来了。刚刚平定西藩叛乱不久的康熙,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下江南。来到杭州,看厌了江南景,吃腻了奇珍肴,玩够了西湖水,欲寻乡间野趣逍遥游,便唤来侍臣高士奇询问。经高氏荐推说服,康熙应允游览经高氏经营多年的西溪别业,并要其单独陪往。人们不禁要问,陪驾的为何仅仅是一位随官。这还须从往事说起。     当年,康熙正值弱冠之年,欲请朝中大臣书写巨匾以之祝贺。征询朝中诸臣后无人敢书。康熙大怒:“三日后无人书就,当斩。”太师回府闷闷不乐,门客高士奇知晓后说:“太师放心,匾额吾去书写,定让皇上遂意。”三日后,皇上端坐龙椅,文武大臣心持疑虑地等待高士奇登场。高氏来到大殿作揖礼毕,拿起巨笔,挥毫泼墨,行云流水,即刻挥就“天子重英豪”的巨匾。那字迹清劲挺拔、气势豪逸、入木三分。众臣纷纷赞许,皇上也连连称是:“好字、好字!”。皇上且问高士奇“‘豪’字头上何为少一点”。高氏说:“皇上少一点,草民亦少一点”。机灵的康熙明了其意:“封你南书房行走(清代秘书)。”高氏甚喜,抓起斗笔,朝匾额一扔,笔落“点”到,巨匾完成,皇上惊喜。事后命翰林院对高氏进行考核,高氏荣登榜首,供职翰林院。从而高士奇一举成名,平步青云,逐渐成为朝中呼风唤雨的人物。     1689年,高士奇随帝南巡,马至西溪。西溪山庄风景殊丽,竹林深秀,景色宜人,康熙不禁“登楼延赏,临沼清吟”,作《题西溪山庄》诗一首“花源路几重,柴桑皆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苔古”。并欣然书写“竹窗”二字赐予高氏。高氏将“竹窗”两字装匾悬挂,御吟之诗雕镂于石上,遂成西溪一大景观。当人们游毕山庄之景,定将为高氏的才学和故事所吸引,为山庄门面小、内院雄的隐身建筑而惊讶,也为庭院精致而优雅的布局而倾心,更为西溪百姓勤劳而灵巧的手艺而敬佩。     西溪不仅是帝王的眷恋地,还是将相诞生地。游罢西溪东,游劲万莫减。西溪胜景在东畔,游罢百景向西看,湿地灵气潜洪园,不游西陬不算来。在五常大道的东河畔,有古色古香的洪园,有余韵尚存的洪府,有飞檐翘壁的洪祠。那里古祠雄视,正气浩荡;河漾舒坦,视野开阔;紫烟凫凫,鹬鹭戏水;葫莸横肆,藕菱飘香;夏色撩人,天地悠长,让人产生一种崇敬而又迷人之感。我徜徉于文化沉淀非常丰厚的洪园,穿过历史尘烟,仿佛看见洪氏祖先向我们款款道来。     洪氏是个百年望族,兴盛千年。南宋初年,先祖洪皓进士出身,因上书谏阻迁都,反被宋高宗赏识。1129年以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金廷扣留,历经艰辛,九死一生,完节而归,是一位苏武式的民族英雄。这大概是祖上积德荫及,洪皓三子洪适、洪迈与洪遵均登相位,这一政坛现象在中国政治史上也极为罕见。     两百多年后,明朝洪氏又迎来了第二个荣耀。明成化年间,西溪五常街道断桥头,诞生了一个重兴钱塘洪氏的婴儿——洪钟。洪钟少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姚氏艰难地挑起持家育儿的重担。为使儿子成才,母亲细心呵护,十多年风雨无阻,陪洪钟摆渡过河、护送上学。并对年少洪钟说:“汝父在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语人曰‘人皆积金以遗子孙,吾惟教子以一经耳’,汝能记之乎?”母亲教诲在幼小童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洪钟立志发奋苦读,誓欲耀祖光宗,每有懈怠,以母励之,一生执着,后终成大器,登上相位。 洪钟从一介平民到一品大员,走出了人生风采,重现了洪氏的腾达,传承了望族精神,写下交口称誉的《命子作》“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赢。望汝成大贤,惟教以一经。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才以博而坚,业由勤而精”的名句,至今仍鼓舞着后人奋勇向前。如今洪氏家训仍悬挂于祠堂正中,如闪光的金子、长夜的明灯,久久地照耀着洪氏族人。继宋朝之后,明代洪氏又诞生了三位尚书级、四位宰相级官员,故有“宋朝父子三宰相,明纪祖孙五尚书”之赞誉。洪钟晚年退隐西溪,重建洪园,修造“思母桥”,以资谢母恩。还组织蒋村一带乡民赛龙舟、学武艺、建书院,教贫苦子弟读书,承传洪氏先祖书香遗风。     我信步于洪家庭院,轻轻地踩踏着洪园小路,久久地闻熏着古祠幽香,孜孜地聆听着皇帝诏曰,细细地研读着洪氏家训。耳边涌起《长生殿》的缭绕余音,听见了洪氏家母的谆谆之训,感悟到了五常百姓的殷殷期待…… (未完待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