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湿地生态旅游浅析
发布日期:2012-03-15浏览次数: 字号:[ ]
【背景】        2012年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众所周知,与湿地相关的持续性旅游产业能够为所在国及社区带来可观的收益,但间断性湿地旅游会对湿地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湿地公约还没有对湿地与旅游予以特别关注。此次主题与将要在今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COP11内容相关联,因此,湿地与旅游这一议题更加值得期待和关注。   为此,湿地公约秘书处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计划包括:   1、起草关于湿地与旅游的决议,主要内容包括主题与具体实施步骤的重要性,此外还将列入湿地公约各成员方短期或长期的行程安排,以供COP11会议上考虑和采用。决议草案的初稿于2011年10月底被常委会接受,且在公约网站(www.ramsar.org)上可浏览到,在2012年3月将最终稿提交给COP会议。   2、根据湿地公约区域内的不同湿地类型,湿地公约秘书处同旅游咨询顾问和各成员方经过实证研究,探讨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看到了旅游给湿地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希望能从实证研究中为湿地政策制定者、当地政府、旅游公司、湿地管理者等提供重要信息。   3、湿地公约秘书处将制作全彩页的宣传册,聚焦湿地与旅游实证研究的重要经验以帮助那些正致力于在湿地或周边发展旅游业及正努力解决非持续性湿地旅游有关问题的人们。此宣传册将在COP11会议上发布。   4、湿地公约秘书处不仅与旅游业经验丰富的组织合作,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该组织在2010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还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致力于此项工作,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及经验。   与此前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一致,公约秘书处将制作宣传册、海报和招贴画提供一些湿地与旅游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将为COP11出版对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简单回顾。   【解读】        在当今中国,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日渐增强,生态旅游逐步在平民市场中走俏。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小孩或老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正在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该词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生态旅游包含生态环境和旅游两方面内容,是一种在欣赏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以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进行环境教育为目的的新型旅游。 由于湿地旅游与山川旅游相比可进入性强、活动安全系数大、对体能要求较低,十分适合拓展学生与老年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就现阶段而言,湿地观光是湿地旅游的初级产品和主导产品。人类的湿地活动久远,留下了众多湿地名胜古迹,作为一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都是著名的湿地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品牌。端午节是湿地影响最为深远的特色节日,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中国三大节日”。赛龙舟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民间活动之一,更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民俗活动,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湿地独特的四季风光不仅能够满足普通旅游者的猎奇心,更成为其进行湿地体验的重要载体。湿地农家乐、渔家乐等民俗文化旅游,种农家菜、坐渔家船、吃农/渔家饭、住农/渔家屋、对渔歌、观渔火等旅游项目,以细节展现农耕渔作生活和风俗习惯等,融民俗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别有一番情趣。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生态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湿地的保护技术日益完善,社会公众对于湿地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公众愈发希望湿地可以发挥出社会娱乐与休闲的潜在价值。 2005年“五一”黄金周,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开园,这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6年5月,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打出了湿地旅游牌,香港湿地公园对外开放,每天的游客多达2000多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00多处。湿地旅游正在翻开当代旅游的新篇章。      香港米埔保护区利用丰富的红树林和鸟类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在周末及公众假日,组织香港市民参观,全年人数控制在25万;香港教育署每年安排学生团体到米埔保护区参观学习的人数约1.5万;同时,米埔保护区每年还为数千海外学者和观鸟者提供研究考察以及管理培训的机会。此外,基围养虾也是米埔保护区利用滨海湿地进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优秀范例。          在浙江杭州,市政府将西溪湿地视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使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功能上形成一个集“生态保护恢复区、湿地旅游度假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科研科普宣教区、高端商务集聚区、休闲健身养生区、影视创作拍摄区”等“六区一地”于一体的业态发展集群。以湿地旅游度假区为例,在推出“湿地科普”游、“西溪隐红”游、“龙舟体验”游等多种游线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推出西溪天堂、董湾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成功打造了河渚街、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2011年,由中国湿地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首次对国内所有国际重要湿地进行了全面展示,成为相互间经验交流的平台。展示会共吸引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领导、36家单位代表到会参与,接待游客10万人次,极大提升了各参会单位的社会认知度,并将对其湿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长足的影响。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一个反思,在许多国家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一剂能彻底解决旅游过程中环境破坏难题的灵丹妙药。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同样存在着类似威胁。如果没有严格按生态旅游要求组织和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但不会促进湿地的保护,对湿地资源保护而言反而是一场灾难。 由此,作为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论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通过2012年世界湿地日活动的展开,湿地公约秘书处同旅游咨询顾问和各成员方经过实证研究,探讨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为湿地政策制定者、当地政府、旅游公司、湿地管理者等提供重要信息,使更多人意识到旅游给湿地带来的机遇和威胁。         此外,湿地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生态特色的优势,必须从旅游营销策划开始突出绿色主题,从营销理念和营销目标以及营销的各个环节坚持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一是开发绿色产品,首要是保护环境,使之对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社区生活不产生或少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发达,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改善湿地游览条件成为了可能。如传统湿地观景以户外为主,而目前已有湿地开始采用室内玻璃幕墙观景,用木制百叶装置作为噪音和视觉屏障,在保证游客舒适与观感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已开始在湿地定居繁殖的大批水鸟的负面影响;二是合理制定绿色价格,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三是选择绿色价值链,对湿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从供应、后勤保障到分销渠道都达到绿色标准,每个环节都要为顾客增加价值,包括绿色价值;四是绿色促销,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树立湿地旅游的绿色形象。水鸟属于湿地旅游的硬资源,观鸟是湿地旅游中最常见的特色产品。通过湿地观鸟等节事活动,搭建人、鸟自然和谐的平台,唤起社会公众对鸟类及鸟类栖息环境的保护意识,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如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达赉湖等观鸟节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五是完善绿色服务,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努力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湿地旅游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除对景区车辆进行限制外,更要发展绿色交通,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的交通工具。如著名湿地九寨沟景区多年前便禁止机动车进入,使用统一的环保大巴和电瓶车作代步工具,很好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另外,湿地原居民及其习俗也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善待他们,使之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一道风景线,成为最大获利者,从而增强原著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持原有的低碳生活方式,保护湿地生态文化。湿地旅游还要特别注意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制定湿地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确保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在内的每一参与者都能了解湿地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真正实现湿地生态旅游。     总之,我国湿地旅游未来的发展应当以保护为主,以适度开发为前提,以高起点的设计、高标准的规划为核心,以优质丰富、人性化的旅游产品为重点,以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政府完善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内外相关组织的积极合作为保障,稳步走上一条有理、有力、有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