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春天,她那里百花齐放、百鸟齐鸣;夏天,她那里云浮半空、绿荷伞盖;秋天,她那里苇风芦影、丹桂飘香;冬天,她那里霜林冰岸、雾散穹天。
她就是下渚湖湿地——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据山水之利 孕生物之灵
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草长莺飞、杏花春雨的江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慢慢蜕变,似乎只能在唐诗宋词中让人魂牵梦萦。但幸运的是,在繁华的浙北平原上保留下了这样一片质朴、清幽、野趣的水乡湿地——下渚湖。她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占山水之利,传承千年,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和吴越文化风貌,是镶嵌在长三角绿洲上的一颗明珠。
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处于天目山山脉与杭嘉湖平原的节点,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交融的独特地理风貌。西部为塔山和防风山,地形坡度平缓,沟谷开阔,防风山山峰排列成“北斗七星”格局。在湖的北侧,有湖上山、道观山傍湖相峙,由扁担山相连,山岚倒影,湖光山色,天水氤氲,相映成趣。东部属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交织成网,湖荡星罗棋布,整个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中心有一湖泊,开阔如漾,面积1.26平方公里,水深约2米左右,系德清县第三大湖荡,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600余个岛屿、沙渚、土墩,散布湖面,1000余条港汊纵横交错,宛若水上迷宫,在沿湖山体下可感受“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而进入主体湖面时,又豁然开朗,水天一色,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湖中鱼虾跃,湖面野禽飞,渔栅连绵,白鹭点点,令人扑朔迷离,流连忘返。
下渚湖地处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16℃,年降雨量1385.2毫米。受湖面及湿地影响,下渚湖地区形成了独有的湿地气候:晴天,山明水净,远近景物一目了然;阳光照耀之下,波光潋滟;微风轻拂之中,鹭鸟时而悠然飞翔,时而湖畔信步;阴天,远山似有若无,湖面烟雾迷蒙,水岸边白鹭点点,人家炊烟袅袅,犹如水墨入画。
良好的自然条件使下渚湖成为鸟类的天堂,植物的殿堂。西部山区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东部是河网湖塘密集的湿地,以水生植被为主。景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500余种,其中银杏、金钱松、鹅掌楸三尖杉、浙江樟、红豆杉、天目木姜子、天目木兰、紫荆、厚朴、凹叶厚朴、浙江楠等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豸山岛上还生长着一大片古樟树群,最老的大樟树已有上百年树龄。野大豆在下渚湖湿地分布面积达450多亩,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基地。
下渚湖中渔栅连绵,鱼虾翻跃,丰腴的水草丛丛簇簇,招来百鸟栖息,野鸭、白鹭、沙鸥等飞禽随处可见。目前下渚湖地区的水草丛和沼泽地栖居着野生珍稀鸟禽大约有160余种,属被保护的野生鸟禽有20余种,数量较大,如水雉、小白鹭、苍鹭、鸬鹚、翠鸟、野鸭等,仅小白鹭数量就达一万多只。大量野生鸟类禽类集中在和尚山、道观山一带觅食、栖息、繁殖,因此这里已被有关部门定为野生鸟类保护区。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朱鹮,也在2008年落户下渚湖湿地——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在此设立了朱鹮繁育基地。目前,景区已有朱鹮63只,待朱鹮种群繁育野化条件成熟后,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稀鸟类将再次翱翔在浙江大地。
蕴于一茶一饭的民风民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下渚湖湿地凭借她独有的湿地环境,使生活于其周边的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衍生出了独有的湿地民俗和文化,至今仍在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下渚湖湿地三道茶,古老而淳朴的迎宾待客之礼数,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德清城乡坊间,仍得到完美的传承与弘扬。这古老的“三道茶”习俗早已融入下渚湖一带民间寻常百姓人家日常生活起居,令无数观光游客心仪神往。下渚湖三道茶,分为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风味迥异的茶道。头道甜茶,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镬糍泡制而成;第二道咸茶——烘豆茶,这是下渚湖最具特色的“防风神茶”,以烘豆和茶叶为主,3-7个辅料泡制而成,咸香适宜,风味独特;第三道清茶——绿茶,由产自清幽的莫干山高山区莫干黄芽泡制而成,茶香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当您一一品尝过后,会唇齿留香,让你一生难忘。同时,当地民间还盛行“打茶会”,三道茶在沟通交流、嫁娶喜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可或缺。
下渚湖湿地鱼汤饭同样历史悠久,是当地渔民流传下来的一个庆祝渔业丰收的传统习俗。早在吴越时期,这里的村民就以养鱼、捕鱼为生。历代下来便形成了赶鱼、捕鱼、吃鱼汤饭的习俗。时至今日,观巨网捕鱼、品鱼汤饭,已成为下渚湖冬季的一道集美食、美景、民俗于一体的大餐。2011年1月13-14日,下渚湖景区举办了“挑战基尼斯——下渚湖鱼汤饭品尝活动”,重现了渔民出港及渔船晚归的场景,同时演绎了祭鱼神的古老仪式。而在进行巨网捕鱼后,还将捕获的鲜鱼现杀现烧,13口大锅同时开锅烹煮鱼汤,其中最大的一口锅直径达1.5米。3187人齐聚下渚湖景区,欢聚一堂,开怀品尝古老的“千年鱼汤饭”,真可谓赏湖光与山色,其乐无穷。
下渚湖湿地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老的防风文化的中心。防风氏是良渚文化时期太湖平原上一个古老部落防风古国的巨人领袖,关于防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 “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相传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至今防风祠、碑碣等遗迹遗物尚存,颇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近年来曾多次在此举行全国性的“防风”学术研讨会。防风文化的价值优势首先在于它的丰富内涵,防风文化源于上古时期,包含了神话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在民间流传着以防风名字命名的乐器、舞蹈、茶道、草药等,每年举行祭祀防风活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防风祠举行祭祀,有看表演、有烧香、有购物等等,参加人数都有万人以上。2007年,防风神话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与湿地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
著名作家张抗抗在游览下渚湖后曾赞“在以水运航行渔业水生经济植物为主的江南水乡,历经数千年岁月风雨,竟然留有保存如此完好的“观赏性”湿地,应是天赐浙人的福份了。”为更多的享有这份福分,更是为了延续这福分,下渚湖走上了生态旅游之路,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湿地的情感交流,注重人与湿地的和谐统一,感受湿地的恩施。
下渚湖湿地目前对外开放11.5平方公里的风景区,游客通过乘船领略湿地风光,坐竹楼品茶,上朱鹮岛观赏朱鹮,聆听百鸟争鸣。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原生态环境中,放飞心情、返璞归真、增长见闻。景区现有三个游览区,分别是湿地迷宫区、白鹭洲和湿地探险区。
湿地迷宫区又叫竹楼岛,上面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竹道迷径,这个迷径布置巧妙,岔道纵横,是一路过来芦苇荡的浓缩版。岛上主要有休闲茶寮、芦荡探幽、江南丝竹、野生大豆观赏、曲苑观荷等景点,周末还有古乐器演奏表演。
白鹭洲区域主要以鸟类为主,朱鹮繁育基地便设在此,这儿也是我国为数不多能近距离观赏朱鹮的景区。此外,建有下渚湖湿地标本馆,标本馆中陈列了下渚湖周边主要的动植物标本,可谓是下渚湖湿地的缩影。馆内展厅分为鸟类展板、野生动物展板、昆虫展板、水生动物展板以及植物类展板,共有标本1419余件,其中动物标本139件,植物标本380余件,昆虫类标本900余件,充分展示湿地动植物的多样性,更具体化地使湿地形象深入人心,湿地之美、湿地之灵气在标本馆中一览无余。最吸引人的是每年4、5月份,有一种美丽的鸟它们从遥远的南方飞行几千公里来到这里组织家庭,繁衍后代,它们就是白鹭。初夏的傍晚万鸟归巢,一只只轻盈的白鹭仿佛是一朵朵巨型的马蹄莲盛开在山上,这里仿佛成了一个人间的仙境,白鹭洲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个游览区“湿地探险区”,是游客自由活动的最好所在,是大家找寻童年记忆的最佳去处。每年的4月,大面积的油菜花成片生长,整座岛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此景可谓美不胜收。到了7月,几万株向日葵逐阳而生,成簇生长,浓烈的明黄与水中脱俗的荷花争奇斗艳,更是一片大自然的胜景。到了秋季,则是芦苇的海洋,洁白的芦花迎风飘曳,如雪似霜,如梦如幻。每个季节,这里都可欣赏到不同风光,不一样的景致。不久后的将来,这里还会向游客开放钓龙虾、混水摸鱼等参与性项目和建设很多童玩设施,到时来这里的游客可好好体验一番,并感怀一下已经失去的童年。除此,还有各种休闲设施,例如自划船、脚踏船、湿地烧烤区、湿地植物观赏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