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沿海滩涂的“弄潮儿”
发布日期:2011-07-07浏览次数: 字号:[ ]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滩涂上,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种小小的螃蟹。它们个头不大,却十分活跃。每当潮水退落时,它们爬出洞穴,在裸露的海滩上活动、取食、修补洞穴;每当潮水滚滚上涨时,它们就在洞口舞动着粗壮的大螯,招手“欢迎”潮水的到来;当潮水即将淹没老巢时,它们迅速撤回洞穴,封住洞口。眨眼间,曾经忙乱的海滩被水覆盖,一切归于平静。     它们就是招潮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沙蟹科。雄蟹的最大特征就是大小悬殊的一对螯:大的那只称交配螯,颜色鲜艳,有特别的图案。重量几乎为身体的一半,长度为该蟹甲壳直径的三倍以上;小的那只称取食螯,又称小螯,用以刮取淤泥表面富含藻类和其他有机物的小颗粒送进嘴巴。有趣的是,如果雄体不幸失去大螯,原处会长出一个小螯,原来的小螯则取而代之长成大螯,发挥相同的功能。雌蟹的大小和形状跟雄蟹差不多,但两螯均相当小,且对称,称为取食螯。除此以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在觅食时,两只眼睛高高竖起,观察周围动静。一旦发现情况,就迅速撤离。    独特的标志性动作     说起“招潮蟹”的得名,就不得不提及雄蟹在涨潮时舞动大螯的标志性动作。事实上,这一动作蕴含着多种意义:如示警作用,如果一只雄蟹走近别家地盘,“地主”便会摇动大螯,作为警告信号;或者也会用大螯在自己的甲壳或淤泥地面上拍打,通过声音发出警告。另如,大鳌有时也是求爱工具,有某几种招潮蟹更利用这种拍击声吸引雌蟹进洞。如果两只雄蟹争夺地盘或异性,大螯便成为有力的搏斗武器。首先,雄蟹将其向着对方屈曲和伸展数次,随后半曲着螯突然逼近对方,双方大螯交接,互相摩擦着的下半部边缘立刻以掌节扣紧。此时搏斗变成角力,直至一方将另一方从地上扯起,扔到一旁,才分出胜负。     据悉,全世界约有80多种的招潮蟹,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我国招潮蟹属约有10余种,常见种有:弧边招潮蟹、凹指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及环纹招潮蟹等,分布于沿海各省及海南、台湾等省。北美的常见种如好斗招潮蟹、信使招潮蟹和红节招潮蟹,多见于北大西洋沿岸的新英格兰到墨西哥湾沿岸各州。   兢兢业业的穴居者     招潮蟹营穴居生活,常有专一的洞穴,但每隔几天就会更换。其挖洞方式是在洞穴内利用其小螯一侧的四只步足挖掘泥土,再抱住挖掘出来的泥块,放至洞口边或是离洞口不远处。至于洞穴的深度会随着招潮蟹个体的变大而加深,有时在洞穴里,甚至会发现有分岔的通道。若洞穴遭到破坏,它们常常弃洞而逃,在他处重新凿穴。若遇到无蟹居住的“二手”洞穴,它们便钻进去将其加工稳妥后才定居下来。     国外研究显示,蟹类的挖掘行为显著改变了微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渗透性、土壤硬度等)。蟹洞增加了土壤表面积,促进土壤氧化,土壤、营养的垂直运输和水、气循环。此外,蟹洞密集区(蟹床)也是有机碎屑的大面积停留区,能够富集含有机质的细粒。     与穴居生活相适应的是招潮蟹特别的“封洞行为”,这就好比人们进到屋内要随手关门一样。通常在潮水快要淹没洞穴之前,招潮蟹会用小螯一侧的步足在洞口附近抓起一块泥土,边往洞内移动,边顺势将洞口封起来。几乎是同一时间,假如还有隙缝的话,招潮蟹会再挖洞内的泥块,将隙缝迅速填补上。   惊人的数学计算能力     招潮蟹靠视觉和听觉接受通讯、联络、警告的信号,实现社会性聚集行为。它们活动始终以洞穴为中心,当其爬出洞穴在外活动时,常常以洞穴作为参照物。然而,洞穴附近经常淤积一些潮水退去后形成的沙堆,由此会挡住招潮蟹的视线而阻碍其找到洞穴。那么,招潮蟹如何准确地找到家门呢?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两位视觉生物学家乔郴•泽尔和简•赫米发现,这些看似平常的节肢动物有着惊人的数学计算能力:招潮蟹回巢时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寻找路径上的标记,而是依赖于大脑中与生俱来的数学天赋。招潮蟹每走一步,都会重新计算洞穴的位置、所走的步数和这些步子的方位。通过精准的洞穴定位,才不会在逃避敌害或是涨潮时忙中生乱,进错家门。   极富规律的生活节奏     招潮蟹随着潮水的涨落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可谓潮退而出,潮涨而归。除此以外,它们还能准确无误的日夜变色。每一天,招潮蟹的体色都会随白天黑夜交替变化。每当夜晚,其体色变浅,白天则深而鲜艳。体色对比最明显的时间,恰恰是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的时刻,这也与每天海水的涨落潮时间吻合。这种极富规律的生活节奏显然是生物钟控制的结果,是该物种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得来的。     招潮蟹的生物钟现象,吸引了不少生物学家的关注。美国科学把招潮蟹移置到没有昼夜之分和海潮涨落的暗室里,经过几个星期观察和记录后发现,招潮蟹的体色变化规律仍然和在海滩上一样。这一实验表明,即使在没有昼夜变化和潮夕现象的条件下,招潮蟹的生活还是照样追随生物钟的节奏。科学家们进而又把招潮蟹放在黑暗的容器中,由美国东海岸运到西海岸,安置在新的时区里。结果,招潮蟹还是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并按新的时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一些招潮蟹的秘密,但仍有更多的秘密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