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源远流长的资水滩歌
发布日期:2011-07-07浏览次数: 字号:[ ]
        资江发源广西资源和湖南城步,南源夫夷水与西源赧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长674公里。经邵阳、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益阳、湘阴注入洞庭湖,通往长江,直至汉口、南京。     资水分两段,以益阳为界,上游叫山河,下游叫外河。山河河面狭窄,水流湍急,多漩涡、险滩;外河河谷开阔,水流缓慢。资江上的舵工、桨手只管一段,山河风险大,待遇高;外河借风航行,一个舵工、四个桨手即可行船,工资稍低。船到益阳,停靠在鳊鱼山下,山河的舵工、桨手下船,回转老家;船再去汉口,船主另雇舵工、水手,租用桅杆帆具,水手们轮流调节前帆和主帆的帆索,风大或逆风航行,找港汊躲风,天气好了继续顺流而下。山河航行一次,行船只要二三天,回转走路要四天,来回七八天;外河航行比较慢,一趟二十多天。         资江滩多,一路七十二处,新化境内一百五十里水路,有五十三处险滩,十八条山溪汇入资水。《资水滩歌》记叙新化的比较多,序歌唱:“天下山河不平凡,千里资江几多滩,水过滩头声声急,船到江心步步难,谁知船工苦与乐,资水滩歌唱不完。”新化船上行、下行都非常艰险,舵工、桨手靠喊号子或唱山歌来激励鼓舞自己和同伴,减少旅途的寂寞。     唱滩歌不需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一般是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易懂,歌唱时豪气冲天,充满艺术魅力。浩浩荡荡的行船队伍,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势磅礴,浑厚有力。资江滩歌,按河段不同,唱腔不一,山河山高水急,河面狭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歌声高亢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外河地势平坦,河面宽阔,虽有大风大浪,河流平缓很多,歌声趋于舒畅优雅,节奏稍慢。         资江滩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忠实地记录着资江船工们的泪与心酸,展现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色,粗狂、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滩歌凝聚舵工、桨手的力量,使人精神振奋、统一步调,是种最实用的民间音乐,发挥集体的力量。          资江流域多属古梅山,北宋熙宁年间梅山蛮归化,隶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改邵州为宝庆府,元时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资江流域在湘中地带,地处雪峰山尾椎,山高谷深,沿河险峻,与世隔绝,靠资江河运与外沟通,把资江流域的煤、土纸、茶叶、干竹笋等货物运出去,到洞庭湖区换回大米、布匹、百货。新化黑茶历史悠久,茶市兴旺,圳上镇因茶市交易兴起。资江码头装满茶叶的货船、木排挤满资江,长达十多里,货船、木排浩浩荡荡驶向汉口码头,再北去运往山西内蒙宁夏青海,东运往江浙以茶换盐。南运往宝庆广州直下南洋,西去洪江,直达云贵川。《资江号子》唱:“出峡谷,入资江,无限风光放眼看,群山挂翠幛,田野铺绿毯,水浩浩,天蓝蓝,风送歌声传两。”    资江沿岸,活跃着一群群生龙活虎的舵工、桨手,以船为工具,来往山区和洞庭湖区之间。资水船运有鳅船、摇橹船、洞驳子、毛板船等船种,以新化大码头为中心,摇橹船来往资江两岸及附近码头;秋船载四十吨货物,来往新化与益阳之间;洞驳子载五吨货物,夫妻操作,来往新化与邵阳之间;毛板船载一百二十吨货物,主要运煤,来往新化与汉口之间。毛板船与普通船外形一致,由敞口船舱、四根桡橹、桅帆组成,船舱由四个挡板分开五格,很简陋。毛板船用马钉钉住锯开的毛松树板,板与板的缝隙抹桐油石灰浆防漏,船表毛糙,不结实。松树材源较广,制作简易,造价低廉,装运量大,毛板船在新宁、武冈、邵阳生产,放空到新化沙塘湾、宝塔底、大洋江,再装煤,顺流到长沙、武汉,煤与船体拆下的木板一同销售。    毛板船要发大水才能起航,风险大,一船煤运到汉口,可获五倍以上成本的利润。每十条毛板船,江上打烂七条,剩三条到汉口,还有赚头。新化至益阳的毛板船,极盛时每年两千艘以上。船板拆旧盛行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船商用毛板船运煤到汉口供应铁厂,卖煤后就卖船,1946年成立汉阳县毛板同业公会。         毛板船是古梅山人用血肉之躯打造的产物,梅山文化的独特部分。它最能体现古梅山人不怕恶浪险滩,勇往直前坚韧蛮狠的性格。每当资江发大水,毛板船如雨后春笋冒出来,蔽江而下,船工唱响《资水滩歌》:“千人拱手开毛板,万盏明灯天子山”,“毛山毛树锯毛板,毛钉毛货毛板船,河水一发人上劲,四根桡橹闯江天。”歌声粗犷激越,久久在河道上回荡。     二月十五桃花节过后,春雨就在资江流域迷漫,资江的支流开始涨春水。停泊在溪湾里的木排、竹排在哗哗的春水下躁动不安,木排载着树木、茶叶、干货奔出溪谷,运到资江,排古佬把货物转卖给船商,船商再在资江沿岸启用,运往益阳、汉口、南京、上海等地。     《资水滩歌》是梅山民间文学的瑰宝,是梅山舵工、桨手们唱出的宏大悲壮的英雄交响曲,有惊天动地的悲壮历史。新化山歌唱“养女莫嫁驾船郎,河风吹老少年郎;穿烂几多新草鞋,睡了几多无脚床;一年穿烂三年衣,三年没睡一年妻。”梅山船工豪迈乐观,有苦有泪不轻弹。离家行船资江上,风和日丽聚集在船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临近滩头,共同奋战,一起度过险境。     舵工、桨手行船寂寞或想家时,就喜欢唱山歌解闷,唱得最多的是调情歌:“清早起,到河边,河边有对走风船;男人搭船银三两,女搭船不要钱;借你姐罗裙做风篷,借你姐十指尖尖来撑舵,借你姐白腿弯弯做舵把,借你姐蚕眉斜眼观东风。东风起,满顶篷,提转角索好调情,有钱难请女舵工。”     船工分舵工(船长)、副舵工、桨手,桨手又叫搭褙,在拉纤时减少纤绳与肩之间的直接摩擦,常垫一种搭褙布袋。从新化放船到益阳,两天到两天半时间,舵工六十银元,红牌舵工一百银元,副舵工和桨手九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没有舵工的工资高。桨手每年春夏驾五六次船去益阳,能赚当长工两年的钱;舵工一年放五趟船,相当于一个中等地主。年青人下河当桨手,十多年后就可以当舵工,这是对资江沿岸青年男子最大的诱惑力。《资江号子》唱:“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折落骨头再撑船。”船工出船,做好了不回归的打算。资水船工水性好,又有胆量和勇气,每年打烂几十艘船,船毁人亡。沉船落水,船工抱住木板可以饶幸捡回一条命。     资水最凶险的是灵滩、洛滩,“灵滩、洛滩人不种田,一年四季靠翻船”。这两处滩上翻船最多,一旦翻船,货物行李漂得满江都是,当地人捡浮财,救了落水的船工还可得到一笔酬谢。灵滩、洛滩有几十只小划子船,一见江中有船航向不对,小划子就准备救人捡财。     资江的桨手除了划桨,还要舀潮做饭。舀从船缝漏进的水,毛板船四个小时舀潮一次,昼夜不得间断,一戽斗水二十来斤,每次要舀七十来戽斗水。从新化到益阳,都要祭龙王爷,用三牲福礼:雄鸡、鱼、猪肉,祭完后船工食用。船工在邵阳、新化、坪口、益阳、汉口等地歇停,赚足了钱的舵工在汉口、益阳等地买房子定居,做其它生意,不再在河上冒险。     资江用激流拒绝排客逗留,又用江湾让人喘息。东坪下行二十里,有座千年古镇唐家观。坐落在资江北岸,依偎在五马奔槽的马形山情抱,东有九里十八弯的珠溪,西有开鬼斧神工的崩崖山,和顺势向南横流的槎溪,形成“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环抱唐家观”。明代以来,唐家观商贾云集,热闹繁华赛过周边诸镇,名扬全国。邵阳、新化下来的船工都要在此歇息。     鳅船到益阳,船要返回新化、邵阳,返回时要拉纤,《资水滩歌》唱:“干水要把短纤扯,大水稳舵莫乱扳”。毛板船船工从陆路返回,买了大米、盐巴、日用品担回家。拉纤上滩,得伴船才行,多则十条,少得七八条,一条船有固定纤夫两人,十条船就有纤夫二十余名,集中人手一条条地拉上滩去;纤夫把所有气力聚于一根纤缆,匍匐在窄窄弯弯的纤道上前行。俗话说:“纤狗子,冒卵扒,四脚四手,地上爬。”最前的纤夫是总指挥,手里抱卷纤缆,拉到艰难处领腔喊号子,鼓舞其他纤夫的斗志,把一帮人的劲聚到一块,号子低沉高亢,传出老远老远。行话说船帮如骨肉,资水岸边的船工家属,听到喊号子的声音,女人们放下手头的活,跑去帮忙拉纤,细妹子端茶倒水,为纤夫排忧解难。纤道时断时续,遇到崖嘴和江湾,纤夫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涉水过江湾。有人不幸掉进江里,被河水冲走,纤夫们都要为其喊号子悼念,肩头的纤还不能放下,那才感觉到悲壮高亢。     在行船途中,船工常常遇到死神的威胁,以唱歌壮胆,顺便驱走旅途劳累和寂寞,有思乡思亲、路上见闻、出门闯世界,歌谣一句两句,越唱越长,船工记下来,每次行船就唱,形成一系列的资江滩歌、号子,最优秀的数《资水滩歌》,从邵阳至武汉。顺江下滩,逆江上滩,《资水滩歌》都有记录。600多行的《资水滩歌》,对资水滩多水险及沿岸山川地理、土产山货、风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动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船工的生活。     冬天,资江干枯,商船进港。船工离船到岸上与家人团聚,对于一个长年在水路上行走的人来说,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值得珍惜的平安日子。民谣说:“水上行,不是人;进屋门,是贵人。” 1958年,资水中游动工修建柘溪水电站,1962年,柘溪水电站修建好,资水航路阻绝,资水航运业急剧衰落,熙熙攘攘红男绿女摩肩接踵的码头不再,只剩资水船工的故事和《资水滩歌》流传下来,现在穿梭在资江中的机动船,让纤夫成为逝去的风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