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钱塘江中沙岛湿地水鸟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11-06-23浏览次数: 字号:[ ]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的特殊自然综合体,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亦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鸟类的生存与种群的发展,因而湿地鸟类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钱塘江湿地水鸟的资源状况,我们于2010年10、11、12月三次对钱塘江重点区域中沙岛进行实地调查,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一、研究区概况     中沙岛位于浙江省绍兴地地区上虞市境内,地处钱塘江河口南岸、曹娥江下游的上虞市盖北乡与余姚市黄家埠镇海域交接处,为一泥沙沉积型无人居住小岛。中心位置为30°12¢28"N,120°52¢24"E,距离上虞市盖北乡最近海堤4.37km,距离余姚市黄家埠镇临山水库7.5km。中沙岛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30多年前还是一个小沙墩,随着钱塘江和曹娥江每年带来的大量泥沙不停地淤积,现在已成了一个露滩面积20km2以上的小岛,整体呈椭圆形,东西走向,南北窄东西宽。根据植被以及地势高低的不同,中沙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中心区即主岛部分,面积5km2左右,全部被以芦苇为主的湿地植被所覆盖,盖度在95%以上,一年中除了每个月的1-2次的大潮期间被淹没外,其余时间都是露出水面,所以土质较硬,可以行走;第二部分为以芦苇区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一公里区域,为海三棱藨草区,盖度在70%左右,地势比芦苇区低1~1.5米,土质比芦苇区软,但也可行走;第三部分为海三棱藨草区外围光滩区,低潮期露滩面积在20 km2以上。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湿地水鸟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区覆盖整个中沙岛及其周边湿地,主要包括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曹娥江河口水域以及海岸水产养殖湿地、农田和水库等人工湿地,总共设置14个观察点,观察面积14km2,其中中沙岛及其周边水域为9个观察点,其余5个观察点分布在养殖塘、水库等人工湿地以及曹娥江河口等近岸湿地。     采用直接计数法,观察和记录调查范围内所见到水鸟的种类、数量、生境等数据。用便携式卫星定位仪(GPS)测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测定每一观察点的实际调查面积。调查时用8-10倍双筒望远镜和20-40倍单筒望远镜观察鸟类。各湿地水鸟的种群密度按下式计算: D = N / S     D:密度(只/km2); N:实际记录的数量(只); S:实际调查面积(km2)   三、湿地水鸟 1、湿地水鸟种类     总共在中沙岛及其周围地区记录到6目9科37种水鸟,其中冬候鸟28种(75.68%)、留鸟6种(16.22%)、旅鸟2种(5.40%)、夏候鸟1种(2.70%)。     37种水鸟中,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4种(10.81%),分别为卷尾鹈鹕、小天鹅、疣鼻天鹅和鸳鸯;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白鹭、白鹭和黑尾鸥3种(8.11%);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鸟类有大白鹭、绿头鸭、针尾鸭、白眉鸭、赤膀鸭、普通秋沙鸭、黑水鸡、白腰杓鹬、青脚鹬和黑腹滨鹬等10种(27.03%);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名录的鸟类有大白鹭、白眉鸭、金眶鴴、白腰杓鹬、青脚鹬和黑腹滨鹬等6种(16.22%),优势种为黑腹滨鹬和绿翅鸭,而出现频率前五位为黑腹滨鹬、普通鸬鹚、环颈鸻、绿翅鸭和白腰杓鹬。 2、湿地水鸟数量     共记录到湿地水鸟数量12830只,观察面积为14km2,总密度为927.02只/km2。在记录到的湿地水鸟中,黑腹滨鹬数量最多,达6791只,占52.93%(密度为266.05只/km2);其次是绿翅鸭1830只,占14.26%(密度为130.71只/km2);普通鸬鹚1240只,占9.66%(密度为88.57只/km2);数量超过500只的种类还有斑嘴鸭(800)、斑脸海番鸭(600只)、环颈鸻(570只)等3种。 3、湿地水鸟组成特征     中沙岛水鸟在种类组成上,相比钱塘江其它地区有明显的不同。分析以往的调查记录发现钱塘江其它地区湿地水鸟的涉禽比例均在65%以上,而中沙岛的水鸟中游禽类(包括雁鸭类、鸊鹈类和鸬鹚等)种类占的比重相对较多,总共有17种,占了中沙岛实际观察到的鸟类种数的45.95%。这就跟中沙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中沙岛是一个孤岛,四周全被浅海水域包围,中心岛区又有大面积芦苇区,这就为游禽类提供了很好的觅食地与隐蔽场所,因此,中沙岛湿地水鸟中游禽类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均明显多于其它地区。 4、湿地水鸟生物地理区划     本次调查记录的28种水鸟的地理型与全省湿地鸟类相似,以古北界种为多,有24种,占85.72%,但其比例明显高于浙江全省鸟类中古北界种的比例(55.2%);次为东洋界种,有2种,占7.14%;广布种2种,占7.14%。但是,反映本地鸟类区系的繁殖鸟的组成则不一样,繁殖鸟共有6种,东洋界种、古北界种、广布种各为2种,各占33.33%。 5、重要鸟类 1)卷尾鹈鹕     卷尾鹈鹕(Pelecanus crispus),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科(Pelecanidae)。全长约175cm。体羽白色染灰,眼浅黄,喉囊呈橘黄或黄色。颈背具卷曲的冠羽。翼下白色,仅飞羽羽尖黑色。飞翔时翼尖呈明显的黑色。上颚灰色,下颚粉红色,脚近灰色。     喜群居,善于游泳,捕食鱼类。在新疆繁殖,越冬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本地区发现13只。 2)小天鹅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全长约110cm.体羽洁白,比大天鹅小。上、下嘴黑色,嘴基两侧黄斑沿嘴缘不前伸于鼻孔之下。     栖息于多蒲苇的湖泊、水库及水塘中,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螺类等。繁殖期6-7月,在湖泊、江河附近的低矮灌丛中营巢,每窝产卵3-4枚。越冬期见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较少。本地区发现6只。   四、中沙岛的保护地位     中沙岛位于钱塘江河口南岸、曹娥江下游,不但是钱塘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有其独特的保护地位。中沙岛是一个泥沙沉积型无人居住小岛,离陆地有一定间距,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再加上中心区为芦苇所覆盖,四周有大面积滩涂和浅海水域,这就为游禽类提供了绝好的觅食地和隐蔽场所,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游禽在此地过冬,数量调查在5000只以上。研究区域发现有17种游禽,并且其中4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在同等面积的沿海区域内是罕见的。   五、存在的问题     中沙岛及其周边区域湿地的威胁与干扰,来自主要围垦、水质污染以及人为干扰:     研究区域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交通、工业等建设用地增多,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围垦滩涂就成为该地区扩大土地面积的重要手段。围垦海涂虽然增加了土地面积,但也使海岸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水生、底栖动物及湿地水鸟适栖面积缩减严重。沿海滩涂的不断围垦致使该地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能力。     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湿地水域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据调查,仅沪、杭、甬3市每年向大海的排污就直接影响了处于钱塘江区域中沙岛的水质。当水体富营养化加重,藻类群落物种结构的多样性被破坏,某些物种超常生长而其它的物种被排挤死亡,导致赤潮发生,危及渔业资源,对湿地水鸟的生存也造成了极大的胁迫。     过度捕捞也使湿地水鸟资源遭受严重威胁,利用家鸭诱捕野鸭的不法行为比较猖獗。在钱塘江边,在中沙岛上我们都看到了捕水鸟的工具。贪婪促使一部分人无视法律法规,往往打击风头一过,捕猎行动又死灰复燃。   六、保护对策 1、建立沿海湿地与海洋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对天然湿地和海洋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与海洋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是有效保护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鸟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滩涂湿地围垦与各类开发项目对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进行各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同时,进行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不仅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分别进行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工程建设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系统评价,分析将要实施的开发项目和各类项目的协同效应对该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程度,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滩涂湿地资源。 2、建立滩涂湿地保护区     建立中沙岛滩涂湿地保护区,有利于对该区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实施有效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滩涂湿地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建议设立滩涂湿地保护基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将滩涂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筹集保护经费。到目前为止,整个浙江省还没有一个滩涂湿地保护区,所以在研究区域率先建立一个滩涂湿地保护区有助于提高本区域的知名度,为将来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滩涂湿地生态旅游     开展滩涂湿地生态旅游是合理利用滩涂湿地的一种方式,达到了滩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目标。它保存了湿地上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将湿地的科学、娱乐、教育、美学价值展现在人们面前,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质,也提高了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当然,开展滩涂湿地生态旅游也要以保护为主,湿地保护得越好,湿地景观、物种、环境对人的吸引力就越大,保护区的地位就提高,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越大。然后将经济收益反馈到保护区的建设上来,走上一条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