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皖北平原的“小江南”
发布日期:2011-06-22浏览次数: 字号:[ ]
         万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在一个名为“希望的大地”的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内,有4个安徽的小城镇重点展出,其中阜阳市颍上县迪沟镇名列其中。     作为皖北平原一个小镇,迪沟拥有的一切魅力均来自于它独好的风景资源。因此,迪沟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从一个采煤塌陷区一跃成为湿地风景区,生态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12月,迪沟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     在这个秋的季节里,记者走进了这个被誉为皖北平原“小江南”的皖北小镇。   从失地农民到“城里人”     农民张荣一大早就来到迪沟湿地公园,给天鹅投放饲料。从事这一工作已有两年时间,虽然工作内容有些单调,可是他很满足。就是这份工作让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晋升”为拿工资的人了。     曾经,张荣从没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离开土地。他曾经以为,作为农民有朝一日真离开土地的日子将是无法想象的,以至于想到会心惊胆战。可是,如今他的日子过得安逸而快乐,跟城里人一样,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还住在钢筋水泥的单元房里。到2009年,湿地公园辖区里的5000余户拆迁农户和张荣一样,都告别了独门独户的农家小院,全部搬进了规划有致的安置小区。记者在安置小区看到,一幢幢4层高的楼房整齐的排列着,鹤发童颜们怡然自乐。     曾经,摆在张荣和迪沟人面前的是令人堪忧的现实。十几年前,迪沟还是颖上县最穷的一个乡镇,不少人还得仰仗救济粮来打饥荒。迪沟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其边缘受西淝河、济河的水患灾害影响,形成大面积低湖洼地和坡岗地。自1996年以来,受煤矿开采影响,迪沟镇的湖泊与低洼地呈现加速度扩大。这一年,迪沟被列入国家大型煤矿——谢桥煤矿重点开采区,加之四周罗源、展沟、刘庄、顾桥、丁集、张集、新集等煤矿的不断开采,地面持续下陷,一部分村庄和农田变成湖泊和低洼地,形成了大面积水域,水面面积达到1900公顷。到2008年,塌陷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田地已经无法耕种。张荣和许多农民一样,不得不告别耕种多年的土地。迪沟周边谢桥和刘庄两大煤矿给予他们每亩地每季几百至一千余元不等的补助。更坏的是,他们居住的房屋也饱受着塌陷的威胁。无地可耕、无房可住的局面似乎正在到来。然而,似乎在不经意间,塌陷区被翻转出了硬币的另一面——湿地风景,迪沟的新时代就此走来。     提及去年的这个春节,迪沟人李长生喜笑颜开。那个春节,家里来客不断,他们还都要求李长生领去湿地公园内看看。这可是以前没有过的。以前因为家穷,家里亲戚过年都不怎么到他家来,各有各的原因,也出于担心来了他没丰盛菜肴招待。去年,李长生住上了安置新房,还在湿地公园门口开了一个小店,生意很是红火。     在迪沟镇副镇长高波看来,生态公园的名声雀跃,享受到最直接衍生效益的要数开饭店的生意人。以前,饭店的生意全都靠本地人的消费,生意自然也好不了。但2009年一年里,这些饭店老板都赚了个盆满钵满,生态公园招徕了诸多外来客,旅游观光人数不断攀升,这些饭店每天都是客满,尤其是在国庆和元旦等长假期间,生意更是红火。“现在在咱这乡下吃饭,也需要跟城里一样,在门口坐着小板凳等台了。”开饭店的小吴笑说。     旅游业带动了当地诸多产业的发展,也解决更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塌陷区形成的湖泊也被开发起来发展养殖业,满足当地消费,同时还能外卖出去。仅仅在公园内负责景区管理和卫生打扫人员就有200多人,这都是从拆迁安置户中优先安排。   人与自然的天堂     沿着位于颍上县城北部的迪沟风景区景观大坝漫步,只见四周茫茫水连天,在这个占地数千公顷的迪沟国家湿地公园里,成片的芦苇荡中不时传来丝丝声响,黑天鹅与白天鹅成群嬉戏,岸边的垂柳迎风招展发送着春天的讯息……清新幽静的自然环境,成了无数种珍稀动植物的生活乐园,也为那些想暂离城市喧嚣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机会。走近湿地公园内,你突然会想不起置身于一个北方小镇,这分明是江南的春天。   “天气暖和点时,这里到处都能看见拍婚纱照的新人,现在阜阳城里的很多婚纱店都与我们景区合作,带着新人来这拍照片。”高波说道。在迪沟镇镇政府的办公大楼前,记者看到对迪沟湿地公园定位的一段描述文字:“在保护和展示平原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塌陷区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和鸟类变化为研究重点,集塌陷区湿地生态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成我国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     迪沟湿地公园总面积2800公顷,规划期限为10年,总投资9600多万元,分三期实施,下辖湿地保育区、湿地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其中,在游览活动区建水面运动中心、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水上旅游项目;在湿地展示区种植大面积芦苇、蒲草、芦荻等水生植物,放养各类水禽及水生作物,同时开发农家乐项目;邻近湿地可开辟百亩农田和果林,种植时蔬和果树,以及摆设传统农具,让参观者体验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作场景。     塌陷区与生俱来的原始资源,人为营造的自然景观,共同为迪沟招引来了诸多的飞禽走兽。湿地里已知的有野生植物33种、鱼类43种、两栖爬行动物13种、湿地兽类15种、湿地鸟类92种。它还是国际珍稀濒危水鸟东方白鹳、白琵鹭、白枕鹤等重要迁徙停歇补食地和越冬栖息地。     湿地公园内的天鹅有一千多只,除了先期投放的一些外,大部分是后来自行繁殖的,陪伴它们的还有各种水鸟。湿地公园内种植有一万棵杨树和两千棵垂柳,以及成片的香樟林。园区内还养着三只老虎和两只狮子,供人参观。当然,这几只猛兽也是从外地引进的。无论是借助自然生态的力量,或是以己之力,迪沟的目标很明确,建一个皖北水生动植物科普基地。    置之“死湖”而后生     迪沟湿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新告诉记者,当初申报湿地公园,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的选择。以前因为土地塌陷的情况还不算太严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但到了2007年,大规模塌陷开始出现,迪沟境内1/5的土地都成塌陷区。如不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就将被闲置浪费,迪沟如果成不了湿地公园,在将来可能就沦为一片死湖。    “当时我们镇里的干部心急如焚,天天往县里跑,想办法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杨新回忆道。其实迪沟镇一开始想申报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如果申报成功,那么这个自然保护区将一次性获得很大一笔资金。问题是,国家明文规定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开发利用,以后想保护好这片保护区全都要靠财政资金支持。迪沟人思来想去,决定申报湿地公园,这样可以继续开发解决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再利用开发收益来保护好这片湿地。 迪沟湿地公园前期开发所需要的资金,由谢桥和刘庄两大煤矿投入。后来项目申报成功,财源不再那么窘迫,项目资金、政府配套资金加之招商引资,共同支撑起迪沟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保护好迪沟湿地公园,迪沟镇拒绝任何一个化工企业进入,不管该企业如何承诺达标排放。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都必须为旅游配套相关产业。保护举措远远不止这一项。迪沟镇实行垃圾清洁工程,镇上建有垃圾中转站,每天收集回来的垃圾通过中转站运往垃圾填埋场,这个垃圾填埋场也是由迪沟镇自己建设。     受益于湿地公园,迪沟人的生态保护理念,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增强,这是他们的饭碗,更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即便天上飞的鸟儿,在迪沟上空飞来飞去,有时甚至近在咫尺,可是从来就没有被捕捉过。当你行走在湿地公园内,无意中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迪沟湿地公园是目前中国唯一以塌陷区为对象的湿地公园。有人说,迪沟是一个“人造湿地”。迪沟的典型意义不可否认,也为塌陷区湿地的出路提供了一种启示。迪沟人没有因为煤矿塌陷而怨天尤人,反而把这当作一种再生的资源加以了利用。2009年迪沟湿地公园的门票收入达700万元,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也许,迪沟只有一个,但是出路却有很多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