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引入先进保护理念 扩大国际影响力
发布日期:2011-06-22浏览次数: 字号:[ ]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的东端,总面积241.55平方公里,是我国为数不多和较为典型的咸淡水河口湿地。     199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成为“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0年被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为全球重要生态敏感区, 2002年被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44),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林业系统首批51个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下辖捕鱼港、东旺沙、白港、团结沙、北八滧5个管护站和环境教育中心,共有50多名工作人员,担负着保护区的管理、宣传、科研、监测和巡护工作。   二、鸟类     崇明东滩及其附近水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也是东北亚鹤类迁徙路线、东亚雁鸭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证明是迁徙水鸟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和恶劣气候下的优良庇护所。 目前,崇明东滩已记录到的鸟类有2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其中以白头鹤的数量最多,每年维持在130只左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35种,其中22种鸟类已经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日、中澳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分别为156种和54种。    三、植被     保护区内的植被以自然状态的滩涂植被为主,分布在98、01大堤外侧广阔的滩涂上,主要由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组成。保护区内的芦苇分布很广,沿堤岸成狭窄不等的带状,总面积约为1600hm2。而海三棱藨草的球茎,就是鸟类觅寻的主要食物。 但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保护区内的面积不断扩大。该物种具有极强的入侵和扩散能力,目前在保护区中、北部区域已形成优势物种,鸟类优质栖息地和饵料损失严重。   四、底栖动物和鱼类     崇明东滩记录到的底栖动物也有70多种,主要以生活在河口咸淡水的特有种类为主,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环节动物三种类型的底栖动物数量最多,生物量也最高,常见的有彩虹明樱蛤、缢蛏、中华拟蟹、泥螺、无齿相手蟹、谭氏泥蟹等。 保护区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已知分布鱼类94种,记录到长江口区(记载为117种)80.34%的种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的主要栖息地。许多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刀鲚等。   五、保护区成立以来的建设及成绩     2002年以来,国家、地方和企业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以及部分功能性设施项目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保护区边界和标识系统、行政管理办公楼改造、捕鱼港中心管护站的改建、湿地生态示范区一期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以及野外巡护栈道等项目的建设,配置了保护区行使日常执法管理的交通工具。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行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各项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法规     市政府于2003年3月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发布了《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管理办法》颁布以后,市农林业局制定了《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通行证管理办法》等配套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强化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4年开创性开展通行证管理制度,制定《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通行证管理办法》,分区、分类管理入区人员,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实行严格控制和通行证管理。 2、科研     在鸟类环志方面,建区十年来,保护区共完成了40多种3万多只鸟类的环志和彩色旗标系放,收集了大量的鸟类生物学基础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国外报告“崇明东滩彩色旗标组合(上白下黑或上黑下白)”的信息450多条,境外回收的涉禽环志60%来自崇明东滩,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     因为崇明东滩地处海洋、河流、陆地和岛屿的交汇处,是研究河口重大科学问题的理想场所。所以保护区建区以来,围绕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工作的需要,保护区管理处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分别建立了全球碳通量东滩野外观测站、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野外站、禽流感生态安全实验室。这几大高校每年都有10多项科研项目在东滩实施,研究内容涉及鸟类、底栖动物、外来入侵物种以及大气环境等,涉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的论文或著作30多篇。 3、野外监测     保护区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专门组建了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专业小组,制订了疫源疫病监测方案、应急预案、保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监测员岗位职责等文本。     建区10年来,保护区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监测业务培训,有效实施野外监测,坚持开展水鸟同步调查和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鸟类资源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基础数据,初步掌握了保护区内水鸟资源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每天发布《疫源疫病监测信息快报》,每年对外公开发布年度资源监测报告;同时,联合有关高校开展了白头鹤、黑脸琵鹭、小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项调查和跟踪监测工作,为研究上述物种的种群生态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2008年保护区建立了野外巡护(禽流感监测)步道满足日常巡护管理、禽流感监测、水鸟同步调查等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兼顾环境教育的功能。另外,配合步道建立了野外调查工作服务站(禽流感野外监测哨、观鸟屋):着眼于野外巡护、行政执法、野外调查、禽流感防控、环境教育等不同功能的需要。     经过2年多的论证、设计和施工建设,一套由多个道口和滩涂上的摄像机组成的覆盖保护区全部核心区和重要道口的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建立起来并投入运营。该系统可实现远程(市中心区至东滩)实时监控,并将采用智能影像分析系统自动监控保护区内的鸟类或人类活动等异常情况,将能够为市府相关决策机构、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生态监测、疫源疫病控制、反偷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监控及科普宣教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保护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宣教     自建区以来,保护区每年都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开展系列大型科普宣传及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社区调查和宣传活动等。特别是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世界环境日”等特殊节日,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保护区出版过10多种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站开展湿地保护活动,逐步提高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2008年4月“志愿者之家”在保护区成立,通过这样一个完善与可持续的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协助保护区更好地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满足公众了解保护工作、对保护区提供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是促进保护区建成一个保护宣传的对外窗口。         为充分展示对鸟类及其自然环境的保护,有效地开展生态教育,保护区成立了环境教育中心,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并在2009年批准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同时积极会同共管部门和教育、旅游等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共同探索新型生态环境教育模式。 保护区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上也做了很多工作,使崇明东滩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保护区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项目,并获得国际企业的大力支持,如3M、通用等,引入了国际先进管理和保护理念,扩大了自然保护社会参与面,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搭建了较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