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浓缩黄河巨龙身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发布日期:2011-06-22浏览次数: 字号:[ ]
光辉历程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馆舍占地近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3000平方米。     黄河博物馆前身是治黄展览会,1957年在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建成了现馆舍,馆名定为“治黄陈列馆”,是当时全国三十多个博物馆之一。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20周年,重新举办治黄展览,又更名为“黄河展览馆”。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藏品的日渐丰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治黄展览会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和人大代表宣传治黄规划,并在北京、天津和黄河流域的济南、华阴、太原、西安、兰州等地巡回展出,接待国内外观众129万人次。建馆以来,黄河博物馆接待了数百万中外观众,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钱学森、英籍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等国内外政要、著名科学家和国际友人。1991年以来,黄河博物馆陆续被团中央、黄委会、河南省、郑州市命名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黄河博物馆自建馆伊始,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馆内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博物馆逐渐改变了过去以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功能较为单一的模式,发展成为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更加多样化的现代化博物馆,成为水利系统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水利行业专题博物馆,并业已成为普及水利科学知识、传播黄河历史文化、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倡导社会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患灾害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基本陈列     黄河博物馆以黄河为基本陈列的主线,展览主题分为伟大的黄河、黄河的历史灾害、人民治黄成就和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四个部分。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        馆藏精品     黄河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分为标本、图片、历史文物、治黄工具及材料、书画等五大类,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埄堠碑目前唯一一件宋金时期黄河堤防管理界碑,1987年出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东北的古代黄河大堤。此碑是古代黄河堤防按行政区划进行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对于研究宋金时期黄河堤防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补史和证史作用。 《中原治黄图》(卷)宣纸质,横长290cm,纵长28cm,绘制于1877-1880年。该图踏勘精确,描绘细致,是一件融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一体的珍贵藏品。全图展现了1855年铜瓦厢改道黄河西起华山,东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况,并用工整娟秀的楷书标注两岸主要府州、县治所在,详细记载了河防大堤和埽坝工程。 花园口堵口纪念碑: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完成合龙,黄河水全部向故道流去。为纪念这次堵口,国民政府在花园口建造了六棱纪念碑。该碑记述了花园口决口和堵口始末,正面碑文由蒋中正亲笔题词“济国安澜”。由于该碑是黄河史上一次特大事件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花园口决口真相、堵口技术、国共两党在黄河归故问题上的不同立场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历史及学术研究价值。 郑工合龙处碑:清代河道总督吴大徵亲笔撰写的《郑工合龙处》碑文,是证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并与“是年河决南泛,夺流由贾鲁河入淮,十五州县受灾,灾民180万人”的史料相印证,是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 因吴大徵是清代著名大收藏家、金石学家,该碑由其亲笔书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 延安水土保持(国画):为谢瑞阶先生上世纪70年代创作鼎盛期的作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粉红花树,绿意浸染,映衬着以巍巍宝塔山为代表的延安,一片春意盎然。整幅作品立意高远,画笔娴熟,浓淡相宜,是展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谢瑞阶(1902-2000年),晚号“黄河老人”,被中外人士公认为是黄河画作的杰出代表,是近代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之一。 黄河源(油画):由朱乃正1981年创作而成。画高79.5厘米,长为119.5厘米,画面景物以白色为主色调,既展现黄河源头巍峨高峰、积雪绵绵、水流清澈、空旷静谧的景观,又描绘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自然神韵。整幅画作笔法极为细腻,气势境界宏大,蕴含丰厚,可远观可细读,意趣盎然。   新馆建设     为进一步光大中华文明,满足国内外人士关注黄河、了解黄河的需求,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水利科普知识教育的场所,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河博物馆新馆建设顺利进行,将于2011年在中原古都郑州开馆。 黄河博物馆新址位于郑州市北区花园路、迎宾路、中州大道围成的园林广场西南角,北望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东接飞速建设的郑东新区,西临黄河迎宾馆,南靠迎宾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新馆规划用地面积45506 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26666 平方米。主体建筑三层,总面积7045平方米,高18.7米。 新馆建设的目标和宗旨     通过新馆建设,把黄河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丰富馆藏和鲜明黄河特色,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水利专题博物馆(河流博物馆),使之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展示人民治黄成就、教育人们树立生态环保和防洪抗灾意识、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馆建设以“服务黄河,服务社会”为宗旨,为社会观众搭建一个了解黄河、关注黄河、支持黄河治理与开发事业的信息平台和窗口,成为促进和谐水利、和谐社会以及宣传“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助推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新馆展示主题及内容     黄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人河关系为主线的黄河主题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新馆展览,坚持立足于黄河,立足于黄河的治理开发,紧扣黄河本身,突出黄河特色,全方位展示黄河自然史、文明史、治河史、现代治黄与科技发展以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内容。 新馆展陈形式     黄河博物馆新馆展示内容分为天生黄河、民族摇篮、千秋治河、岁岁安澜、生命黄河五个部分,以历史文物、标本和实物为主体,以模拟再现、模型、沙盘、雕塑、框图、影视多媒体和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进行陈列、展示和演示,达到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寓教于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