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通向“湿地与人类的和谐之路”
发布日期:2011-06-22浏览次数: 字号:[ ]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停歇、繁殖和越冬地;也是许多珍稀植物的繁衍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和“生命的摇篮”。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及湿地博物馆建设等都是中国政府保护湿地和可持续利用湿地的典型案例。中国湿地博物馆,作为唯一一座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兴建的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如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湿地保护越来越关注、对博物馆的欣赏品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建设新馆、闪亮开馆的?本文将对此试作阐述。     博物馆是一座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于一身的知识宝库,它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将这些资源推出,广泛吸引公众的注意,走进公众生活、融入经济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设者们,紧扣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结合实际,提取湿地元素,确立了“湿地与人类的和谐之路”这个建馆理念;同时以构成湿地与人类关系的三大要素——“湿地生命、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为展览设计主题,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理念。本文将从馆址选择、功能定位、展览设计、展览柜架、展览内容等多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湿地博物馆如何紧紧围绕着“湿地与人类的和谐之路”这个建馆理念,实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级湿地博物馆的建设目标。   一、馆址选择     博物馆馆址的选定,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选址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影响观众的参观心情。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1985年版)强调指出:“博物馆应处于地势高爽、交通方便、环境幽静和空气清新地方。最好离开喧嚣的闹市区,周围不应有工厂或作坊一类的建筑,以避免各种环境污染。”中国湿地博物馆选址于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东南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从地势来看,虽然紧临西溪湿地,但地基较高,而且排水设施齐全;其次从交通来看,博物馆位于汽车西站的北侧,城市主干道天目山路上,交通非常便利;再加上博物馆内外景致的协调,使馆内展示成为户外湿地景观的深入与延伸,使户外湿地景观成为馆内展示的背景与衬托,从而实现博物馆与湿地公园的资源整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最后,博物馆建筑的外墙全部用植被覆盖,从高空看就是一个绿丘,暗合了人工建筑与湿地、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功能定位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一座以湿地为主题,集展示、宣传、教育、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通过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展示世界丰富多彩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探索中国典型湿地的奥秘、剖析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威胁、介绍全球湿地保护行动,尤其是中国政府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成就。它的主要宗旨是: ● 向社会公众普及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弘扬湿地文化,增强大众对湿地保护的责任感; ● 宣传“人与湿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 展示杭州西湖区“全国最美丽城区”的形象与魅力; ● 促进杭州城市文化建设,提升杭州城市的文化品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提升杭州国际旅游城市的魅力,进一步推动杭州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和繁荣。     其中“人与湿地的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没有这一条的实现,其它的都将是镜花水月、无根之萍,沦为空谈。   三、展览设计     博物馆的灵魂,体现在它的建馆理念上,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好的建馆理念,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博物馆,更不可能达到一个好的使用效果。博物馆建馆理念非常重要,它将是博物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总指挥。展览是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展览的设计必须紧扣建馆理念,为建馆理念提供更具体、更细化、更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和说明。它既要有湿地与人类相互关系的论述,又要兼顾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时代潮流要求,做到科学性、专业性、时代性相结合。我们在相互关联且内涵丰富的构成湿地与人类关系的众多元素中提炼出了“湿地生命、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三个概念,作为展览设计的主题词。湿地生命、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三个主题的关系表现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湿地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品质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品质,以及湿地提供的丰富自然资源,确保人类以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健康、和谐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人类保护湿地的意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保障了湿地的自然环境和功能。三者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生生相息的关系,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理念。 四、展览柜架     湿地、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三个概念贯穿整个展览的主题框架,展示内容围绕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展开,并演绎出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满足彼此的需要。以此核心理念为依据,三个主展厅的内容安排各有侧重,使展览故事线的发展更加清晰有序。 ●第一部分《湿地与人类》,以湿地生命为线索揭开故事的序章,展示湿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让观众对湿地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中国湿地》,介绍丰富多彩的湿地资源,奥妙无穷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利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引起观众对自身行为的思考; ●第三部分《西溪湿地》,围绕西溪模式,对生活品质与湿地的联系作出最生动的诠释和演绎,为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     五、布展内容     陈列布展是每个博物馆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是建馆理念的物化表现。中国湿地博物馆在陈列布展时面临着馆藏展品不足、湿地知识专业性强、内容枯燥等多方面的困难,同时也面对着如何利用展品向观众传播“湿地与人类社会和谐之路”这一建馆理念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的希望和需求的水准在不断上升,特别是新的博物馆发展理念提出要以多种组合、观众自由选择、动手参与的新展示形式来代替传统的隔着玻璃橱窗参观、不能动手参与的旧展示形式。所有这些困难和新的发展理念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为此,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特别提出了场景优先、技术优先、体验优先的布展思路。 1、场景优先     通过对湿地环境、湿地生物生活场景的模拟复原,观众可以足不出户直接观看到湿地的各种类型、形态以及湿地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等信息,了解湿地的形成和演化进程。中国湿地博物馆复原场景的使用占到了整个布展空间的80%以上,每一个场景的制作都经历了模特地选择、科学论证、场景绘画、实地考察、翻模制作、场景复原等多个复杂程序,力求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营造一种以假乱真的震撼气氛,使观众产生“首因效应”、驻足而观、留连忘返的感觉。比如我们选择了鄱阳湖的普通而又不普通一角作为复原场景,说它普通是因为在鄱阳湖这样一角的场景是随处可见,说它不普通是因为这一角有鄱阳湖的精华——广阔的湖面、茂密的水草、众多的水鸟,当然包括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越冬白鹤。面对这样一幅场景还会有人想要填平湖泊、建造大厦、射杀珍稀水鸟吗?在灌输湿地知识的同时,人性中感动的弦被拨动,观众不经意间产生一种湿地是如此之美、湿地类型是如此多样、湿地生物是如此有趣的感觉,人类与湿地的和谐之感便在小小的感动中产生。 2、技术优先     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布展方式是系统的“说教”,被称为挂在墙上的教科书;并且受限于布展空间不足,往往能展出的展品仅占极少部分,而大部分是深藏在库房中,同时一件展品的标识或说明牌往往只有少量的信息,无法扩展内涵。中国湿地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实现了以多媒体技术表现为主,实物展示为辅的陈列展览新模式,不但解决了新馆普遍藏品少的难点,而且以“新、特、奇”为其主要特点,建成了一座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科学知识殿堂和观光休闲场所,为许多新建待建的博物馆开拓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不但把专业性强、内容枯燥的湿地知识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普通观众的浏览观赏需求,而且以海量的信息大大扩展和丰富了实物展示所缺少的内涵,每一个触摸屏里的内容都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为一些专业爱好者和学习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料查询平台。比如在说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净化水质的功能时,我们做了一段动画,从污水进入湿地开始经过物理吸附和化学转变等过程,最后排出来的是干净的水,使原来枯燥的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启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达到了很好的知识传播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观众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一头扎进湿地知识的海洋,了解越多感情越深,人类与湿地的关系也是如此。 3、体验优先     为了使观众的体验效果达到最佳,需要引导观众经历一个全面的参观过程,在满足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展开层层深入的启发式教育。我们采用了分阶段体验设计,层层深入,旨在帮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湿地与人类的和谐之路”这个理念。 第一阶段:吸引 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激发进一步探索湿地世界的愿望。 第二阶段:激励 激励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参与湿地相关的人类经济、文化活动,通过切身经历唤起对湿地的情感关注。 第三阶段:思考 从现实角度让观众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延伸到自身的生活方式对湿地造成的威胁,从而使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阶段:行动 为观众提供角色扮演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亲自投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在行动中思考“湿地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之路”这一最终命题。     比如我们有一块投票墙区域,观众可以站在不同区域对一些人类的常见活动进行投票选择,不同的选择结果将在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出现,说明了人类不同的决定对湿地有着不同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体验内容很好地启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真正使观众感受了湿地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前景。       总之,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设者们在建馆过程中紧紧围绕着“湿地与人类和谐之路”这个建馆理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以最大努力做好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功能定位、展览设计、展览柜架、展览内容等各方面的工作,最终实现闪亮开馆,完成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馆目标,为全国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和实施榜样,为推动我国博物馆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湿地与人类的和谐之路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徐徐展开,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也在一步步实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