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电子读物
《国家湿地》第七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七十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六十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五十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四十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三十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二十期
《国家湿地》第十九期
《国家湿地》第十八期
《国家湿地》第十七期
《国家湿地》第十六期
《国家湿地》第十五期
《国家湿地》第十四期
《国家湿地》第十三期
《国家湿地》第十二期
《国家湿地》第十一期
《国家湿地》第十期
《国家湿地》第九期
《国家湿地》第七期
《国家湿地》第六期
《国家湿地》第五期
《国家湿地》第四期
《国家湿地》第三期
《国家湿地》第二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国家湿地》第一期

“寻找湿地•生命足迹——非洲动物展”巡礼
发布日期:2011-06-21浏览次数: 字号:[ ]
        如果这几天你来中国湿地博物馆参观,会意外地发现中庭原有的巨大恐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来自于非洲草原的非洲狮——或长啸、或嘻戏、或捕猎、或沉思,除此还有犀牛吃草、斑马狂奔等。当然,场景也变成了非洲大草原的一角。     原来这是中国湿地博物馆开馆以来的第二次大型专题展,同时也是计划中的三大专题展览之一,名为“寻找湿地·生命足迹——非洲动物展”。此展于2010年8月1至10月31日在中国湿地博物馆进行,共展出由安徽专业标本制作公司提供的非洲动物标本100多件。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一座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那么非洲动物展是如何在“非洲”、“动物”、“博物馆”三者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主题的呢?     非洲,除了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阳光灼热”、“沙漠遍布”,还以野生动物品种及数量繁多而闻名。可是沙漠遍布的地方,怎么还会以野生动物繁多而闻名呢?原来非洲不仅有尼罗河、维多利亚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水源,而这些水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湿地”。当然,除了湿地,还有广袤的草原和世界上第二大热带雨林。不过,那里有很大面积的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也属于湿地的范畴的。     这样一来,布展的主题便在陈博君馆长脑海里浮现出来,并最终以“寻找湿地·生命足迹——非洲动物展”为题进行巧妙地吻合。据陈博君馆长介绍,“寻找湿地·生命足迹”这一主题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湿地是生命的摇篮;二是有些动物常年生活于湿地,它们生命的足迹就在湿地;三是许多动物虽然不是栖息于湿地,但它们也要寻找水源,寻找湿地,它们生命的足迹也就留在了湿地。                   非洲动物展作为一次专题性的临时展览,如何在“场地有限”、“展出时间有限”的不利条件下突出自身特点,吸引大量观众,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呢?     根据“寻找湿地·生命足迹”这个主题,这次非洲动物种类的选择,没有局限于那些常年生活于湿地的动物(这些湿地动物无法代表非洲野生动物),而是扩大了视野,以出现于湿地的足迹,来涵盖展出的所有动物的。所以动物物种的选择特点很突出,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特有、珍稀、大型”。特有指的是这个物种只在非洲大陆出现,其它地方没有,这里比较典型的是长颈鹿、非洲狮、非洲鸵鸟、犀牛、斑马、尼罗鳄、懒猴、戴冕鹤等;珍稀指的是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比较稀少的,譬如猎豹、马鹿、胡兀鹫、火烈鸟、狒狒等;大型是指的体型要大,要突出非洲动物的狂野气势,以利于吸引观众的目光,像长颈鹿、非洲狮、犀牛、斑马、尼罗鳄等。     当然,对于一个成功的专题展览来说,不可缺少的是精品。因为精品是凌驾于一般展品之上的特殊展品,往往最能吸引观众眼球,最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这次被选中的100多件展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精品,但精品之中的明星当属非洲狮。非洲狮是非洲特有的、世界范围内珍稀的、大型的野生动物,它不但满足了该展的全部要求,而且展出的数量很多,有30头,从小到大都有,算是一个狮子的大家族了,活生生地展现了非洲狮群的生活场景。这些在狂野非洲中的明星物种,在本次展览上纷纷亮相,无疑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这次非洲动物展有了好的主题、丰富的展品之后,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方式达出来,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让他们品头论足,流连忘返呢?     这次非洲动物展不但设计了逼真的复原场景——有沙漠,有草原,有湿地,有峡谷,有森林,还有湿地中无处不在的脚印;同时巧妙地引用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这次展览引用的故事就是《狮子王》。展厅工作人员就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做到了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情节,所有姿态都各不相同,文字注解和讲解说明都拟人化,突出了“场景情节化、姿态多样化、表达拟人化”的特点。     比如,这个场景就叫“狮王争霸”:两头雄狮在打斗,四周是围观的狮群,个个形态不一,表情丰富;那个场景个叫“成长之路”:是小狮子王离开狮群,独自走上成长之路,路上湿地边脚印密布,既说明了食草动物已结群沿着湿地迁徙,也表示了小狮子王的成长之路还很长很困难,隐喻了湿地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多彩的生命故事。另外,还有“结伴而行”“友谊情深”“重夺王位”等场景。     除了主角非洲狮,其它的动物也都分别被点缀在不同的场景中,组合成了一幅幅非洲狂野图。这一个个复原场景虽然是无声的凝固的,但真实地反映了非洲动物生活的原状,而且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给了观众巨大的精神冲击力,感觉好像标本是在说话的。这一个好看的展览,铺陈着一个好听的故事,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使本次展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次非洲动物展中涉及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那么是如何保证在主题的提炼、展品的选择、场景的设计上没有谬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呢?    “科学论证”、“严格把关”,作为本次展览在理论学术上的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比如“寻找湿地·生命足迹”这个主题,就严格地从“湿地与生命”的关系、“湿地与博物馆”的关系、“湿地与非洲”的关系、“湿地与非洲动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证,确认没有谬误之后才得出来的。还有这次展览的物种的选择,没有局限于选择生活在湿地中的动物,是因为其主题是“生命足迹”而不是“湿地动物”,这也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同样,这次展览动物所具有的“特有、珍稀、大型”,也是根据对这三个原则的科学定义而严格筛选的。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属于自然科学的指导外,还有博物馆学理论的指导。《美国博物馆》一书指出:“博物馆的目标是使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及这个世界,是人文主义的。”这次的展览力求做到使观众愿意看、喜欢看,并能流连忘返,在得到视觉盛宴的同时,能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做到结合场景复原,从语言、声音、色彩、形状、线条、神态等方面构建唯美的艺术设计、丰富的人文内涵及人文精神,这些也都是经过了博物馆学理论的精心指导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如何使这次在博物馆中的非洲动物展,尽可能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并且来参观呢?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推广,是每一个成功的专题展览所必不可少的。本次展览也不例外。在展览之前,中国湿地博物馆就发布展览预告,印发和张贴有关的宣传材料,向省内外的报社媒体传递宣传稿件,组织有关人员撰写介绍展览内容的文章,向《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博物馆研究》等专业报刊杂志投稿,邀请一些报刊、电视台、电台的记者召开新闻通气会,在展览开幕当天发报道等等。     除了上述那些常规的宣传手段外,中国湿地博物馆还推出了一个新的宣传方式:邀请观众参观布展过程——首先是在各种媒体上宣传报导中国湿地博物馆将举办这样一次展览,然后留下报名电话,规定布展期间每天前30位打进报名电话的观众可参观这次展览的布展过程。这既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展览的台前幕后工作,也间接地宣传了这次展览,造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哄动效应。     与此同时,这次非洲动物展的相关信息还发布在了新建的博物馆网站上,不仅有图片,还有文字说明,而且随时更新非洲动物展的最新进展,让广大网友能够及时地了解到这次展览的情况,吸引他们关注或前往参观。       巧妙且意境深远的主题、丰富且精品不断的展品、新颖且情节起伏的设计、科学且全面深刻的论证、多样且力度空前的宣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这次非洲动物展达到专家叫好、观众叫座的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展示、宣传、娱乐等功能,为今后其他的专题展览献上了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